"明清以来的农业农村农民"学术研讨会综述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455980 上传时间:2017-12-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以来的农业农村农民"学术研讨会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明清以来的农业农村农民"学术研讨会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明清以来的农业农村农民"学术研讨会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清以来的农业农村农民"学术研讨会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以来的农业农村农民"学术研讨会综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IIc耆蠢2。4年第 期 “明清以来的农业农村农民”学术研讨会综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 的焦点问题。而要更好地研究这一问题,就必须回 顾其发展历史,借鉴其经验教训。明清以来的农业 农村农民问题,与我们当今的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 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 发展历史,交流学者们最新的研究成果,2013年1 1 月2729日,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与南京农业大 学主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考古编辑部、南 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西省社会科学 院中国农业文明史学科承办的“明清以来的农业农 村农民”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江西省社会科学 院院长梁勇致欢迎辞,副

2、院长万建强主持开幕式,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共计46人出席会议。 梁勇首先代表江西省社科院向全体与会代表 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江西是一个传统的 农业大省,有着深厚的农业文化积淀,曾为中国农 业文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江西在新型 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深入发展过程中,现代农业体 系不断健全完善,在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 省跨越进程中阔步前行。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学 者们云集一起,共同研讨“明清以来中国的农业、农 村、农民”,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 义。 梁勇就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明清以来的农 业农村农民”谈了两点看法。他说,之所以选择“明 清”时期,是因为明清时期社会经

3、济文化的发展与 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更为密切相关,如明 清时期的人口变动奠定了我们今天的人口结构基 础;明清时期的农业耕作技术,是中国古代社会中 李丽娜 最成熟的时期,其技术一直沿用到今天;明清时期 粮食作物结构奠定了我们今天的粮食作物结构特 点等。之所以选择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同时研究,是 因为这三者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三位一 体的关系。没有农村和农民,农业经济就会成为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民是农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 农村建设的主体,对农业与农村的繁荣发展起着主 导作用。 著名学者王先明教授、王思明教授、徐旺生研 究员、乔柏教授,以及韩国釜山大学崔德卿教授作 大会学术报告,25位学者

4、在小组学术讨论中作学术 发言。学者们都表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良好的学 术素养,发表了一些颇具学术价值和富有创新意义 的观点。 一、关于明清以来的农业史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明清以来的 农业史,对研究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 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史主编王思明教授的 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首先通过历史数 据,从中国经济长期特别是明清时期保持着世界领 先的地位和从明代开始,人口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 快速而稳定的增长两个方面反驳了明清时期农业 发展停滞的说法。认为中国农民在技术创新与技术 利用上能够结合中国的国情作出理性和正确的抉

5、择,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源泉。最后通过和同时 期欧美等国家的农业发展数据进行比较认为,明清 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也是中 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巅峰。明清中国农业发展继承了 李丽娜,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考古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为农业文明史。 336 “明清以来的农业农村农民”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统农业中许多好的东西并将其发展到极致, 对我们今天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弥足珍贵的借 鉴意义。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魏露苓在中国传统菊谱中 的“洋菊”探析一文中,对目前学术界关于菊谱的 研究进行整理发现,在为数不多的菊谱中,虽然有 着“洋菊”或“洋种”的记载,但是尚未有人对这类来 自域外的菊花

6、或菊科植物进行系统研究。因此,通 过含有“洋菊”的菊谱述略;菊谱中的域外菊科植物 分析;菊谱中的外来菊花品种分析;洋菊谱 (1756)所列品种及其“土”与“洋”之辨析来对中国 传统菊谱中的洋种进行专门的探讨。进而分析邹一 桂“冒以洋名,实出中国”之说。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向安强的珠 三角“代耕农”发展的历史考察从“代耕农”的历史 背景、历史阶段、历史类型、历史特点、历史贡献、 历史问题深层次了解“代耕农”的发展历史,为解决 “代耕农”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此外,湖南省双峰县农业局研究员徐迪新的 (1970年代早、中稻品种作“倒种春”栽培的调查研 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读博士杜

7、新 豪的明季的农业炼丹术以徐光启著述中“粪 丹”为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李昕升的南瓜 在东三省的引种和推广,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生李 毅钊的试论晚清农业的改良与农学的传播也分 别从不同方面研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 二、关于明清以来的农业经济史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中,农业经济所占的比 重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农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以 来的农业经济史,对当今我国农业的发展是有着借 鉴性的意义的。韩国釜山大学教授崔德卿在其明 清时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力的发达和豆饼一文 中,详细阐明了在明末清初时期江南地区的环境变 化和豆饼的作用。首先分析了豆饼是怎么出现的以 及它在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受到重视的原因,并且详

8、 细了解了豆饼的使用用途、豆饼和已存在的肥料的 差别、豆饼的供需状态等等。通过豆饼的结构、作用 和当时明末清初先进地区江南地区的农业和农民 生活进行对照,认为豆饼作为家畜的饲料和各种农 作物的肥料进行使用,对副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力的 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 广西师范大学产业经济与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所所长、教授乔柏在泛城市化与三农改革一文 中,从城市与泛城市化的概念与内容出发,提出泛 城市化就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 化。指出在我国当前大规模的农村居民向城市迁徙 的进程中,泛城市化不期而至。从明确泛城市化与 三农政策调整、泛城市化与国家政策制定路径、泛 城市化必备的政策跟进、泛城市化时空格

9、局成因集 合等方面重点阐述了泛城市化的发展与三农问题 的解决。最后认为,泛城市化就是推动城乡发展一 体化(三农三化),有必要从国家层面提前布局,并 将泛城市化总结为六个意味,而只有这样,泛城市 化就正得其时。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李三谋的清朝庄田再 认识研究了清朝庄田的发展历史,通过分析清代 各类庄田的组织活动和经济性质,认为其大都是封 建租佃形式的,管理也较为简单。清朝之庄田都是 承担着赋税义务的,基本没有出现官庄、旗兵驻防 田庄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冲突,只是很少或基本没有 考虑到各类田庄的享有者包括庄头与庄田劳动者 之间的利害冲突,很少顾及这方面的社会矛盾,也 是一件甚为遗憾的事情。 除了以上

10、这些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 究所研究员曾雄生的水土不服:影响南方稻作技 术在北方传播与接受的因素,中国农业博物馆副 研究员范荣静的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的田税征 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吴赘的历史时期鄱 阳湖区渔业生产与渔民生活,南京农业大学讲师 刘馨秋的清代粤港澳茶叶出口贸易对欧洲茶业形 成和发展的影响对农业经济的研究都有着独到的 见解,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论题。 三、关于明清以来的农村社会史 研究农村社会史,可以更好地把握农村社会结 构的变迁,了解农民所处的变化的外部条件。学者 们关于明清以来农村社会史的研究,也有着不少重 要的成果。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历 史学院教授王先明

11、在其历史演进与时代性跨越 百年中国“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进程一文 中,认为“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思想 337 农业考古 20141 命题,它既是过去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在新的 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同时也是历史上“新农村建 设”思想的一个历史性跨越。从“新农村建设”思想 的历史源起、“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制度建构、“新农 村建设”思想内涵的时代性跨越三个方面阐述了 “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时代演变进程。最后在历史演 变进程的比较与审思、主导方向与基本诉求中,提 出了我们可以动态性地梳理和把握“新农村建设” 思想的历史轨迹与演变趋势。 自秦汉以来,对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目前学 术界很少有

12、人进行专门的研究。中国农业博物馆研 究员徐旺生的宏观视野下秦汉以来国家与农民的 关系试图从宏观的角度,通过系统的分析其关系 发生的途径与过程,解析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演 变过程。文章分析了秦汉以来的制度设计郡县 制度。郡县社会是一种二重结构的社会,国家直接 面对农民,从而也决定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一种 直接从属关系,和谐与冲突并存。而官员介入到国 家与农民之间,成为带头私利的收税承包人角色, 王朝早期和谐局面会在中后期被迅速打破,到了晚 期,农民起义发生,改朝换代。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曹志敏在 试论清代山东运河补给与沿岸灌田对水源的争 夺一文中,分析了在清代,清廷是如何解决山东运

13、河因水源缺乏而造成的补给问题的。清廷为了漕运 畅通,保证运河补给,建立闸坝水柜保障运河补给, 以法律保障运河优先用水,严禁沿岸农民引水灌 田,更不许开辟需水较多的稻田,严重影响了运河 沿岸农业的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倪根金、副教授赵艳萍的 民约、神坛与护林一新见焦岭护林碑考述,华南 农业大学讲师陈志国的社学、耆老与庙祝:明初香 山的乡村社会以弘治南阳庙碑为中心讨论,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尹北直和陈涛的 从唐代甫里村到清代角直镇等对农村社会史的 研究多是从具体问题和有代表性的地点人手,研究 结论意义深刻。 四、其他 明清以来的农业农村农民涉及的问题广泛,与 会专家的研究领域也颇为广阔

14、。南京农业大学人文 学院教授惠富平的明清时期皖江江堤变迁及其生 态影响研究以皖江流域自古以来对安徽乃至全国 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探讨了安徽长江江 堤的形成原因和背景,历史时期安徽长江江堤的变 迁以及安徽长江江堤变迁对生态的影响。认为江堤 工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但 在修防江堤过程中,由于认识不足、技术不成熟等 原因,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要考 虑江堤的生态影响,尽可能减少其对自然生态的破 坏,力求使江堤、河流、圩田成为一道和谐、永恒的 自然生态景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梁志 平在民国江南乡村居民饮用水状况与饮水改良 一文中,分析了民国江南

15、乡村居民饮用水源结构, 农业肥料体系与饮用水环境以及民国江南乡村饮 水改良活动,得出民国时期乡村居民的最主要饮用 水源是河浜,只有极少数水井作为补充,并且这种 状况一直到解放后较长一段时间里(1956年)没有 太大的变化的结论。 另外,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刘振华 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豫西南豪绅政治生态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高国金的晚清地方官绅与蚕 桑局的兴衰,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 士生朱冠楠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及 其价值研究也分别从不同领域研究了明清以来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在学术报告结束以后,与会代表针对报告展开 了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活跃,将这次学术研讨会 推向了高潮。最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农 业考古编辑部主编施由明代表主办单位发表了闭 幕词。他认为,这次研讨会有老一辈的学者,有一些 中年学术名家,还有一些青年的学者,有的还是在 校的硕博生,老中青三代学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学 术素养,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对学术问题研究的 深度。所以,这次会议是一次成功的学术会议,是一 次有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学术研讨会。同时,会 议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位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大家 都期待有更多的联合,更多的携手,共同推进中国 农业文明史的研究。 责任编辑:施由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