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26431595 上传时间:2017-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丁勇朱彤上传时间:2007-3-14 8:46:00国际经济合作2006 年第 11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生产战略把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全球进行部署,以得益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产要素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方面的差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为了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我国制造业应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逐步提升其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历史沿革 跨国公司从 15世纪末 16世纪初产生发展到今天,从其国际生产体系自身的属性来看,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

2、个阶段,二次大战之前,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是为了促进贸易。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主要表现为生产和流通,生产主要在本国完成,而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国际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体现了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第二个阶段下载自 管理资源吧,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即向国外以资本流动转移资源的方式进行国际生产的直接投资,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全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从 1945年的约200亿美增至 1978年的 3693亿美元,1983 年更增至 6000亿美元以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对投资对象的直接控制权,满足生产国际化的需要,避开贸易壁垒,取得原材料的稳定供

3、应等。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主要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四个方面。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体现了产业内产品的差异性和规模经济。 第三个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自由贸易的推进,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实行统一战略部署。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主要覆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四个方面。当今的跨国公司不再像过去由母国的人力资源为主导进行技术开发,而是根据不同东道国的自身条件与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研发活动,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全球化战略部署。在生产方面,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进入到更深的层次,围绕着一类产品将它的零部件进行专业化分工,按照各环节所需要的要素

4、优势找寻其最优区位,并在各区位进行投资(垂直一体化),或外包某些环节给最优区位的其他企业(垂直分离化)。跨国公司在组织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等。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国际生产体系是国际企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作出反应的产物,是国际生产在新的条件下的制度表现。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是以跨国公司为中心,几个国家参与一个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制造过程,最终形成国际化生产网络。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将不同的生产阶段分布在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区位,利用不同区位上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的差别来获取利益。与早期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和战略不同,在地区和全球两个层面上,国

5、际生产体系的一体化程度更高,而且更强调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率。总之,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是指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国际价值增值活动的区位安排。这里,生产的含义被拓宽了,它指的是广义的增值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制造过程。在制造业领域,增值过程包括从研发、制造、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在服务业领域,增值过程更是贯穿于服务提供的全部阶段。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指出,价值链是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包括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它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过程,而且体现了产品价值在

6、各环节上首尾相联。价值链主要分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性活动。基本活动包括生产、营销、交货和售后服务;辅助活动是指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人、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事务职能以相互支持。企业的辅助活动并不与特定的基本活动相联系,而是作用于整个价值链,影响价值创造。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研发、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寇伽特(Kogut,1985)的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

7、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空间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全球价值链理论后来经过克鲁格曼(Krugman,1995)、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 and Kierzkows-ki,2001)等人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他们的观点可以汇总描述如下: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通过

8、跨界生产网络组织起来,这一跨界网络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也可以由许多企业分工合作完成。产权的分离是跨界生产组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如果产权分离无法实施,那么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就有可能是一个首要选择,即“垂直一体化”。如果产权分离是可行的,那么委托加工方式就会提上日程,即“垂直分离化”。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态 1.垂直一体化 垂直一体化形态可以描述为跨国公司以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模式,把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按照最有利的区位分布于世界各地,使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统一形成一个一体化网络。该网络是一个等级制,各个环节的衔接在跨国公司内部完成。

9、该形态具备两个特征一方面是资产的完全一体化,另一方面是交易的完全内部化。例如日本家电业巨头索尼公司,它所奉行的经营理念是“全球化策略,本地化运营”,它主要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全球 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子公司和工厂,2005 财年中的合并销售额达 639亿美元。 跨国公司连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是通过企业组织实现的而非通过市场交易完成,首先取决于跨国公司本身的技术特点和工艺上的可分性,如果生产的各环节在技术工艺或者在所使用的机器设备上具有较强的不可分性,因此必然将各个生产环节集中在一个企业内进行。其次取决于交易费用。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机会主义 Williamson(19

10、85)。随着资产专用程度的提高,资产挪作他用的难度加大,即使能挪作他用,也会引起很大的损失。这时,交易双方的交易关系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如果占有有利位置的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如改变价格,减少、终止供应或购买,另一方将蒙受很大的损失。二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影响未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人们能够把握的因素总是十分的有限,而且,即使人们能够穷尽所有影响因素,也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预测。人的有限理性导致交易的不确定性会提高交易费用。2.垂直分离化 垂直分离化是指跨国公司采用非股权合作关系,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或者说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

11、的资源或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单位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使价值创造过程的很大一部分在主导企业之外完成。“外包”这个独特的现象诞生了,外包被定义为把一项现有的企业活动转移到企业外部的过程。例如在香港和新加坡同时上市的冠捷科技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厂家之一,他很重要的一部分业务就是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直译原始设备制造商,泛指贴牌生产),为国内外多家著名品牌的电脑贴牌生产显示器。跨国公司采用垂直分离化的原因,首先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对市场反应的速度加快和大规模投资会导致风险加大。其次,由科技进步带动了产业分解、要素分解和工艺分

12、解。分工以分解的方式存在,以此促进专业的更加细化,效率更高。最后,随着世界自由贸易的推进,网络技术的发展,中间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机制更加健全,交易费用自然也就降下来了。当技术可分性成立的时候,企业价值链模块化经营也就产生了,即将价值链中的每个工序分别按一定的“块”进行调整和分割。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称“模快”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把一个复杂系统或过程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的行为称为“模块分解化”,把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统一起来的行为称为“模块集中化”。价值链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一个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所创造的价值都高(见图 1);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主要来自于企业

13、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主要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因此,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特别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实质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林孝文,张炳光,2000)7。谁抓住了这些战略价值环节,谁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谁也就控制了该行业。这些特定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视不同的行业而异。跨国公司把战略环节留在企业内部,把创造低价值的环节如加工、制造、装配、检测、包装等分离出去。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地位 由于我国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等特殊优势,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越

14、来越多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纷纷把某些产业或产品的某些价值链环节转移到中国以获取最大的利益。据商务部统计,截至 2006年 9月,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582963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 6650.19亿美元。跨国公司投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持续大幅增长;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数量迅速增加,截至 2006年 9月底,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等行业以多种方式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超过 80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已近 40家。世界上最重要的电脑、通信、电子元器件、制药、石化等行业的

15、制造厂商都已将生产网络扩大到了中国。据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6)2005 年度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 14219.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 7619.5亿美元,进口总额为 6599.5亿美元。在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 5646.96亿美元,增长 21%。其中,一般贸易出口 3150.63亿美元,增长 29.3%;一般贸易进口 2796.33亿美元,增长 12.7%。加工贸易进出口 6904.79亿美元,增长 25.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 4164.67亿美元,增长 27%.加工贸易进口 2740.12亿美元,增长 23.6%。在出口商品中,全年机电产品出口 4267.47亿美元,增长

16、 32%,占出口总额的 56%。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2182.48亿美元,增长 32%,比出口总额增速高 3.4个百分点。此外,传统大众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其中,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 1076.61亿美元,增长 21.3%;鞋类出口 190.52亿美元,增长 25.3%。在进口商品中,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子元器件产品进口 1354.57亿美元,增长 27.3%;计算机设备及其部件、零附件进口 359.45亿美元,增长 19.7%。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里,中国所处的地位还比较低。从投资角度看,虽然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改善,整体上,还是充分体现跨国公司在利用我国劳动要素密集的优势,让中国在其国际生产体系里充当全球加工厂的角色。从贸易的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家电、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贸易结构有所好转,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很快增长,但是也只停留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组装以及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上,附加价值较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