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这一分钟,载入史册这一天,全城同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6378479 上传时间:2017-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祭日:这一分钟,载入史册这一天,全城同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祭日:这一分钟,载入史册这一天,全城同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祭日:这一分钟,载入史册这一天,全城同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祭日:这一分钟,载入史册这一天,全城同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祭日:这一分钟,载入史册这一天,全城同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祭日:这一分钟,载入史册这一天,全城同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祭日:这一分钟,载入史册这一天,全城同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祭日:这一分钟,载入史册这一天,全城同心新百北门广场上,市民正在看直播87 岁的朱学强默哀时流泪环卫工人低头默哀昨天上午 10 时 01 分,随着警报鸣响,南京凤台路上的机动车停止行驶,并鸣笛志哀,行人也停下脚步,一起默哀鼓楼广场现代快报大屏直播公祭仪式,一对老人手捧菊花在大屏前默哀南京南站候车大厅,上千旅客肃立默哀集庆门,交警与行人低头默哀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中)和家人举行家祭 新华社南京大屠杀,这是一座城市之“殇”,更是一个国家之“殇”。昨天 10 点 01 分,凄厉低沉的警报回荡在南京城,所有人做同一件事,所有心默念同一个祈祷,从江面到马路,从地上到地下,车辆停驶、行人驻足,汽车、火车

2、、轮船汽笛齐鸣,行人肃立默哀,以一种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无尽的哀思。在那个时刻,全城同祭。当警报和汽车整齐的鸣笛结束之后,默哀仍在继续。在哀思缓缓地流过心田之后,汽车才又慢慢动起来,人潮也开始渐渐移动这一分钟,喧嚣的都市变得格外沉静除了警报声、鸣笛声,全城静止10:01,南京,机动车停驶鸣笛,行人驻足默哀,这一刻,全城静止!蓝天下的马路,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与嘈杂,一辆辆车、一个个行人,都像脚下生了根警报声鸣响,街头汽车也开始鸣笛,声响震天。各个路口,市民、学生、环卫工人大家都在原地静立。在新街口广场的转盘边上,一位女交警脱帽默哀,神情肃穆。在新街口各大繁忙的商场里面,所有的员工和顾客也都静立默哀

3、。一分钟很短,却承载着全国人民对于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最浓烈最深沉的情感。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同胞,捍卫生命尊严。这一刻停顿的车流,陷入哀悼的城市,其实都是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意,对于历史的反思和追忆一分钟后,鸣笛结束。人们仍然沉浸在这种氛围里,现代快报记者看到,新百北门广场上有上百人,很多人眼睛红红的。车辆也没有急于行驶,有些还在继续鸣笛。直到绿灯开始亮起后,车辆才慢慢启动。网上一组图片让人印象深刻:在一个路口,一名学生站在山地车旁驻足低头默哀;在中山东路,公交车、小轿车都停在路口鸣笛;在玄武大道,路面上如同机场跑道,空空如也;在标营,一名交警左手托帽,向遇难同胞致哀600

4、 多个路口,信号灯“全红”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从 9 点 58 分开始,南京主城区交通状况较为复杂的600 多个交叉路口,所有的交通信号灯全部变成了红灯。记者从南京市交管部门获悉,这是为保障全城机动车在鸣笛时能够安全有序停车。其实,即便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调整,这一刻的南京也一定是静默的。从接近 10 点钟开始,南京全城路面机动车进入前所未有的“默契”状态,所有车辆开始减速缓行,不再进入快速内环。随着时间的临近,全城的机动车在接近各个路口时,开始减速、集结,城市交通前所未有地秩序井然,所有人都在等待那一刻的到来。10 点 01 分,随着防空警报拉响,几乎是一瞬间,所有的司机开始鸣笛志哀。10

5、 点 03 分,所有路口交通信号灯恢复正常,快速内环、高架、隧道的交通在短暂停顿之后,迅速恢复正常。据了解,昨天早上 7 点半,南京市交管局 1580 名交警就全部上路执勤。鼓楼广场数百市民聚在快报大屏前看直播鼓楼广场位于南京繁华地段,在这里有华东地区第一高清 LED 显示屏现代快报大屏。昨天早上 8 点半,现代快报大屏下面已经聚集了几百位市民。不少市民一边在等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邮资眀信片、纪念封首发,一边在等待快报大屏现场直播国家公祭仪式。据悉,昨天南京共有 6 块户外大屏直播国家公祭仪式,位于鼓楼的现代快报大屏是其中之一。9 点 55 分,原本车水马龙的鼓楼广场,突然安静了下

6、来,此时无论是开车、骑车,还是步行经过鼓楼广场的市民都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静静地观看大屏直播。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不管是头发花白的老人,还是稚嫩的孩子,大家的穿着都很朴素,每个人脸上的表情仿佛都凝固了。10 点 01 分,当警报声响起时,时空仿佛静止,不少人情不自禁地流泪了。朱学强老人已经 87 岁,虽然还在生病,但他坚持到广场上默哀。“我经历过那场战争,所以比年轻人更能体会这种痛苦。”老人含着泪花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年的战争场景直到现在他都能清晰地记着,“特别是听到警报的时候,当年的事情就会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眼前。”在采访中,记者还遇到了 77 岁的曹珍云和老伴顾金荣。他们 9 点就赶到了

7、鼓楼广场,两人都穿着深色服装,每人手拿一枝白色菊花,“每年 12 月 13 日上午,我和老伴在家里听到警报声,都会站起来默哀 1 分钟。”曹珍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听说今年 12 月 13 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时,就和老伴决定,走出家门,到鼓楼广场快报大屏下看直播,再到附近的北极阁丛葬地纪念碑,献上两枝菊花,表达哀思。78 岁的冯明达和老伴,戴着帽子裹着围巾,在人行道的花坛边上摆放了一张折叠小椅子。老两口一大早从三牌楼的家赶到鼓楼广场。“我是 1936 年出生的,当年我家住在丹凤街附近。侵华日军对南京城实施暴行的时候,我还不满两岁。母亲常说算你命大,没把你捂死。因为当时母亲怕我哭

8、,引起日本兵的注意,所以就把我紧紧捂在怀里。后来父母抱着我逃到六合,才躲过一劫。”由于大屏声音小,人群中,有不少市民一边看大屏,一边用手机听直播解说。琅琊路小学一年级的陈曾锐和爸爸也一起来看直播,爸爸当起了讲解员,“这是习爷爷,他搀扶的老奶奶是一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爸爸说,女儿本来想去江东门纪念馆的,考虑到那边人很多,所以就赶到鼓楼广场了。三名放假的工人特地赶来新街口广场昨天上午 9 点 20 分左右,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新街口,路面交通井然有序。在人群中,有不少外地人。记者遇到了三名徐州人,他们是地铁四号线一处工地上的工人,因为昨天是首个国家公祭日,工地放假一天,他们特地赶来参与广场上的集体默

9、哀。新百北门的大屏幕也将直播国家公祭仪式,随着 10 点钟的临近,路口人越来越多。新百门口、东方商城门口、金陵饭店门口,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着公祭仪式开始的那一刻。他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默哀中山东路西华巷路口是南京一个交通十分繁忙的十字路口,上午 10 点不到,该路口所有信号灯变成红色。机动车、非机动车停在斑马线后;路口中间,五位交警面朝西方站成一排,过路行人也自觉驻足。原本协助引导的交通志愿者们,脱下了身上的红马甲。10 点 01 分,汽车鸣笛阵阵,行人低头默哀,一位母亲一手拉着女儿,一手按下孩子的头,并示意孩子安静。旁边,一位协警脱下帽子托于左手,右手垂在身侧。一分钟后,信号灯恢复绿灯,鸣笛结束,

10、车辆恢复通行。张永亮来南京 8 年,他自称是新南京人。这段时间他每天都会看媒体报道,参加网上的祭奠活动。“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停下手头的事情,默哀一分钟,人在南京,悲伤的情绪特别强烈。”交警二大队的周警官昨天早上 7 点来到路口执勤。他当交警快 10 年了,每年 12 月 13 日都在南京城各个路口执勤。往年的这个时候,他听到警报声响起时,都会肃立默哀。“虽然现在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我们还是应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地铁一路鸣笛驶离站台昨天上午,地铁一号线新街口站内的电子屏上直播着公祭活动。10 点 01分,地铁内听不到外面的警报声,但站内响起语音广播,提醒旅客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一趟开往中

11、国药科大学的列车当时正要驶离站台,它一路鸣笛,离开新街口站。由于直播信号略有延迟,当站内电视屏幕画面中开始默哀时,在新街口站等车的乘客,再一次低头默哀。平时喧闹的地铁站一下子安静下来。今年刚上大一的李钦,是南京工程学院的学生,昨天上午,他约了同学去东郊的丛葬地缅怀死难者。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看到画面中出现白色花圈,他想起初中学过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感觉很难受。记者注意到,在人群中,有两位老人带着乐器,他们是两位退休教师,75岁的吴忠信和 64 岁的褚锡保。吴大爷告说,他们参加了一个民乐团,每周六都是固定练习的日子。但这周,乐团特意取消了练习活动,改为集体默哀。南京南站一千多名旅客肃立默哀昨

12、天上午,南京南站候车大厅内,上千名乘客也在那一刻肃立默哀。“今天,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王洪波来自山东淄博,前几天到南京出差,昨天上午打算乘坐高铁回家,直播默哀仪式开始时,他停下了脚步。王洪波说,他在来南京南站的地铁上,就不停地刷微博关注着公祭仪式的情况。“这不仅仅是南京人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情。”来自浙江台州的胡先生将手中行李箱放下,摘下头上的帽子,又抻了抻褶皱的上衣。“旅客朋友们在国家公祭仪式开始时,让我们一起默哀一分钟!”上午 9 点 50 分左右,候车大厅的广播响起提示信息。嘈杂的候车大厅慢慢安静下来,旅客们不断往大厅中心聚集。10 点 01 分,火车站内

13、的所有火车头拉响了汽笛。坐着的乘客纷纷起身站立,行走的人也停下脚步,静静地站在原地,低头默哀。“那段历史实在是太惨痛了。”直到默哀结束,桂学芳的眼泪还在流,“看到直播画面中的那些老人,我就忍不住难过。”出差来南京的桂学芳说,“这次经历会让我一生难忘,以后有时间我还会专程来南京祭奠。”海事局职工郑重宣誓“面朝长江的方向,我在此宣誓:永远铭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昨天,下关江边,“海巡 0603”艇上传来南京海事局职工郑重的宣誓声。10:01,刺耳的警报声拉响,海巡艇与港内船舶汽笛声也同时响起,回荡在江面上。海事职工集体默哀,一分钟里,所有人都低头不语,只能听见风吹过和船在江中摇摆时的声音。宣读祭文

14、后,全体人员按照顺序,有序地前往右侧船舷。他们左手拿着花,右手轻轻地将花瓣撕下,然后撒向江中,撒入江中的花瓣逐渐聚集成了两股“花流”,相簇拥着一直流向下游“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一名年轻执法人员在背景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和平寄语。“作为海事局的年轻人,虽然没有经历过 1937 年的那场浩劫,但是在江上公祭这种情况下,能够感受到当年的悲伤和沉痛。”南京海事局职员史逸男说。特写 第一次家祭清晨,儿子、儿媳一大早起来布置祭台,再一次将常志强老人的思绪拉到了 77 年前那个惨绝人寰的场景。胸口被刺伤的母亲,挣扎着给 2 岁的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死去,父亲和四个弟弟被枪杀,姐姐被奸杀。9 岁的常志强因惊吓过

15、度,昏死过去,侥幸生存下来。12 月 13 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常志强一家十余口,集中在他位于长江边燕子矶附近的家中,第一次正式祭奠大屠杀中逝去的亲人。“父母、姐弟的遗骸至今未找到。”老人的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可是,那时他才 9 岁,能做什么?他曾试图忘记这一切,甚至连姓都由“戴”改为“常”。但是,“亲人被屠杀的恨怎么能忘得了?”1985 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老人常来此缅怀亲人,但从未正式祭奠过。“我们家没有清明节,从不烧纸祭祖。”老人复杂的心怀,子女也难以猜透,曾经的惨状在他幼小的心灵刻下的伤痛,是他人难以体会的。为了这次家祭,儿子、女儿提前制作了遇难亲人的牌位,

16、设置了祭台。常志强父母的牌位居中在上,下排是四个弟弟和姐姐,两侧摆着两捧黄白相间的菊花,最前面是香炉和烛台。整个祭台的背景只有两个字“思念”。在老人的带领下,四个儿女及孙辈、重孙辈,全家十余口人齐向遇难的亲人鞠躬、上香、献花。老人特意为亲人准备了三样贡品苹果、糕点、香蕉,摆在牌位前。据老人的子女介绍,苹果寓意平安,糕点寓意高兴,香蕉根根相连,寓意思念。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常志强,小小年纪就捡柴、挑米、做工,内心虽深藏孤独、伤痛,但生活一直在继续,并养育了四个儿女,如今他的重孙也已 8 岁。“伤痛还在,可终究要面对。”老人的儿女告诉记者,也许是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让老人内心的伤痛得到些许宽慰,他最终同意在家中设立祭台,祭奠亲人。全家还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了公祭仪式直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当电视里传来 77 名青少年宣读和平宣言的声音时,老人再一次热泪盈眶。77 年前的大屠杀,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一场浩劫,对于世界而言,则是永恒的警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