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海南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37651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5月海南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3年5月海南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3年5月海南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3年5月海南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3年5月海南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5月海南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5月海南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分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5月海南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分析,第二十一届民航气象技术交流会,民航三亚空管站李瑞,目录,5,雷达资料分析,6,结论,2013年5月海南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分析,天气过程概况,1 第一部分,1、天气过程概况,天气概况,2013年5月1日,海南岛出现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飑线持续时间达到7小时左右,其(12小时降水量)陵水吊罗山林业局降水量达到了112.2mm,万宁南桥镇92.9mm,三亚地区吉阳镇54.3mm,三亚凤凰机场出现3个小时的雷雨天气 ,伴阵风,风速短时达到15m/s,气象局测站测得三亚最大风速为24.8m/s。,1、天气过程概况,雷达动画,有哪些对预报有指示意义的雷达回波?,1

2、、天气过程概况,08时-20时降水分布图,从雨量的量级来看:三亚为大到暴雨,海南陵水地区为大暴雨,天气形势分析,2 第二部分,2、天气形势分析,(a)图为4月30日20时500hpa图(b)图为5月1日08时700hpa图 (c)图为5月1日08时850hpa图 (d)图为5月1日08时地面图,思考:700hpa湿度比较大意味着什么?,层结资料分析,3 第三部分,3、层结资料分析,探空图,分析要点:1、cape值大,且完全释放2、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3、风随高度顺转,垂直风切变大思考:1、中高层干区和干绝热层是如何产生地面大风?2、如果干层更加深厚?,湿下击暴流的典型探空,3、层结资料分析,垂

3、直风切变,垂直风廓线及其对对流风暴的作用,思考:垂直风切变对风暴的发展有什么作用?,3、层结资料分析,总结,1、cape值释放大,且风随高度顺转有暖平流,上干下湿不稳定的层结提供了背景条件。2、垂直风切变对风暴的结构和组织性及其强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干绝热递减层和中高层干区有利于地面大风的形成。4、如果有一个中高层有更深厚的干层,可能会发生干的下击暴流。,卫星资料分析,4 第四部分,4、卫星资料分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a)图为红外云图,(b)图为可见光云图 (c)图为水汽云图,(d)图为雷达基本反射率图),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典型特征:红外云图上为椭圆形,而雷达回波上是一条飑线

4、,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判定依据主要根据红外云图上亮温-32和-52的范围以及其形状(椭圆形或圆形),以及持续时间,雷达资料分析,5 第五部分,5、雷达资料分析,飑线的跳跃现象,飑线的出流边界冲击前方的暖湿气流,会有新生单体出现,当飑线与前侧新生单体合并加强,便会出现飑线的“跳跃”现象。,思考:飑线会一直出现这种“跳跃”现象吗?,30 50 km,阵风锋,阵风锋,飑线的阵风锋是这样的吗?,飑线的自我发展机制:排列在飑线上的很多对流单体的出流边界在地面上构成一个共同的冷池,形成一个共同的阵风锋,从而更有效的抬升前侧暖湿气流,从而完成自身的发展,但是当前侧的环境不再适合飑线发展,这种传播机制

5、就会停止。还有一点:飑线的各个单体都会争夺前侧暖湿空气,这对飑线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因此,飑线端点处的单体总是发展的最强。,5、雷达资料分析,飑线的加强过程,分析要点:1、弓状回波2、后侧入流急流3、速度模糊4、中尺度径向辐合5、飑线的“跳跃”现象思考:1、前、后侧入流缺口意义?2、弓形回波产生大风的原因?,风速辐合,5、雷达资料分析,机场风速和气压突变原因分析,分析要点:1、飑线的跳跃现象强雷雨“突然”到来2、低层的大风核(离雷达23km)思考:1、飑线的预报用“外推法”失效?2、大风核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地面大风?,5、雷达资料分析,机场风速和气压突变原因分析,风速和修正海平面气压突增,

6、极大风速16.4m/s,在十几分钟内,修正海压升高3.5hpa;风速突增的时间明显比修正海压突增的时间提早20分钟左右;说明凤凰机场是先遭遇阵风锋,再是雷暴过境时的下沉气流,凤凰机场遭遇了一次明显的下击暴流。,三亚凤凰机场自动观测系统数据(11:20-12:20),5、雷达资料分析,11-12时极大风速分布图,分析要点:1、地面大风2、地面辐合线,5、雷达资料分析,飑线越雷达时的“虚假”回波,雷暴移动到雷达上空时,由于进入了雷达的近锥区,会出现回波减弱的虚假现象,这点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雷达离机场很近时。,5、雷达资料分析,飑线的减弱阶段,分析要点:1、入流缺口2、弓形回波3、低空急流4、中气

7、旋思考:低空急流对对流风暴的作用?,5、雷达资料分析,飑线的减弱阶段,5、雷达资料分析,飑线移动路径转折的分析,路径转折前:东南方向移动,120km距离圈内,零速度线基本为直线,正负速度大值中心呈西北东南走向,120km范围内各个高度层均为西北风。路径转折后:偏东方向移动,正负速度对方向为东-西走向,120km范围各高度层为西风。,风暴承载层的平均气流,结论,6 第六部分,6、结论,1、冷锋与南支槽过境与低层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冷锋是抬升机制,导致这次强烈的天气过程发生。2、强的风垂直切变、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和低层暖平流和低空急流,为这次强飑线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3、飑线出流边界冲击前方的不稳定气层和暖湿气流容易在其右前侧形成新的对流单体,迅速发展起来的机制称为飑线的“跳跃”现象。4、在预报飑线应充分考虑“跳跃”过程、右移结构、出流边界前是否有新生对流单体、出流边界与其他雷暴合并加强的情况,不能用简单的外推办法,还要分析其前侧的环境场是否利于其发展。5、中层径向辐合(MARC)、弓形回波、低层大风核、中高层干区、高递减率层结都对地面大风有指示意义。,感谢大家!请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