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374447 上传时间:2017-12-26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6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忧以终身,乐以终身。,-广揽、慎用、勤教、严绳,一、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

2、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 湖南人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第一人! 著作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家书、冰鉴,对曾国藩的评价:毛泽东:“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

3、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蒋介石: 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二、曾国藩的人才观1、人才观:人是决定性因素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他认为:“成大事者,以多

4、得助手为第一要义”,国家强盛,以多得人才为强盛,如果不得人才,国家就不可能富强,如果不得将才,军队就不可能强大。 邓小平同志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曾国藩把治军、治政、治饷等全部归功于人才。关于治政,他认为“人存而后政举”“将欲维持成法,所须引用正人”;关于治军,他说:“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关于给饷,他认为:“广求

5、人才,参错布置,庶期改观。”总之,不管为政,治军,给饷,抵外侮等等,曾国藩都认为人才是最重要。 “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2、才德观 : 正确评价人才,曾氏主要讲的是才德观,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道:“司马光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当才与德不可兼得时,他认为:“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曾国藩认为当才

6、德不能兼得时,宁可取愚者,而不可取小人;关于才,就是一个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能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这是眼前的一个问题,并不是已经顺利解决了,希望解决得好”。,3、选才观: 他强调:“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苟细,无因寸木朽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 、“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 、“人才之人礼之,则弃于草野饥寒贱隶之中,有人求之,则足以为国家干城腹心之用。” 曾国藩

7、认为:“求人之道,须如百圭(人名)之治生,如论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山野材智之士,感其诚,虽惑不往见,皆为曾公可与言事。而国藩逢乡里士来谒,辄温语礼下之,有所陈,务毕其说,言可用,则其斟酌施行即不可行,亦不加诘责。有异等者虽卑幼与之抗礼,故人人争磨濯(zhuo),求自效,一时中兴人才,皆出其门”、 “得一而可得其余”。 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一乐。”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诸弟若能有恒,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 他的谋士郭嵩焘在为他作墓志铭中指出:“曾以美化教育人才为已任。”,4、用人观:操

8、守、学识、才具 曾国藩制定了他的用人标准:操守、学识、才具;曾国藩认为,全才应德才兼备。“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若德才难以兼备,曾国藩更强调“德”,宁用有德无才,而不用有才无德之人。 曾国藩将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有官气的人,一种是属于有乡气的人。官气重的人,特点是学样子、讲官话、不实际,是心窍比较重的,而且圆滑取巧,最重要的是官气重的人关键的时候靠不住,不能深刻体会到下情,所有的文件都等着秘书写。作为一个武官,在处理问题上,必须做到口到眼到,尤其要做到身到,但官气重的

9、人,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乡气重的人也有毛病,顾头不顾尾,喜欢张扬,没有把握的事情就去尝试。,三、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八字方针: 广揽、慎用、勤教、严绳,广揽 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才。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见可”三类。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曾氏幕中经人推荐入幕的人甚多,曾氏平时极注意对僚属才能的观察了解,并从中发现了大量人才。(见可

10、、见否,是指亲见其人之后的评判。闻可、闻否,则多记录友朋函牍中对人物的评价。)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勤教 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

11、来的。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曾氏对李鸿章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的苦心栽培,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严绳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字对幕僚言

12、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四、曾国藩提拔的人员简介:1、政治: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船政、治理台湾)、郭嵩涛(外交、洋务、科技、企业)等;2、洋务:薛福成、冯桂芬、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等;3、科学: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4、军事:罗泽南 、塔齐布 、杨载福、彭玉鳞等;这些英才齐聚幕下,足见曾用人真是有独到之处。,曾国藩为政四十年,幕僚共计四百多人,大部分都被他培养、推荐为朝廷、军队和地方的高级高级干部,左宗

13、棠、李鸿章、彭玉麟等众多名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曾国藩的重人、识人、取人、用人已成一体,高度体现出了一代宗师的颖悟与睿智。薛福成将曾氏培养之才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治军事、涉危难,遇事赞画者”;第二类为“邂逅入幕,或骤至大用,或甫入旋出,散之四方者”;第三类为“以宿学客戎幕,从容讽议,往来不常,或招致书局,并不责以公事者”;第四类为“凡刑名、钱谷、盐法、河工及中外通商诸大端或以专家成名,下逮一艺一能,各效所长者”。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也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当时清朝的正规军队迥然不同。 第一个不同,它首先是有精神的团队,这种有精神的团队也被许多国外的学者,或者港台的学者称为中国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曾

14、国藩认为,“打造军队,首在拣选将才,而拣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对于治兵的才能,他认为不外乎“公、明、勤”这三个方面,如果办事不公正,赏罚不明,士兵就不会心悦诚服;如果不勤于职责,军营里的大小事务便会堆积,难以处理。同时,要不怕死,与敌人对阵时,才会身先士卒,士兵才能为你所用。,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敌人突围,无法抵御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 第二重要的是能爱民; 第三重要的是让上下官绅都和睦。最说明“能战”的事件就是1862年的天京之战,当年,曾国藩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分兵十路,包围

15、天京。期间,曾国藩实施坚壁清野、挖地道、合围、各个击破等策略,历时一年多,攻克天京,可见其“执行力”非常强。,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关键在于知人善用。其“知人之鉴,为世所宗,而幕府宾僚,尤极一时之盛”。曾国藩能够成就事功,贤才云集是一决定性因素。 他的对手石达开对此深为折服,认为曾国藩“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 左宗棠自视甚高,以当世诸葛亮自居,自号“老亮”,尤不服气曾国藩,然论及识人用人,亦不得不承认:“知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辅。”近代学者王运闿在湘军志中这样总结曾国藩的胜败 :“曾国藩首建义旗,终成大功,未尝自以为知兵,其所自负独在教练。”曾国藩“以惧教士,以慎行军,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杨岳斌、鲍超以无俱为勇,以戒惧为怯,自将则胜,用将则败。”言虽诙谐,却切中曾国藩成功之要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