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质报告评价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6338679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地质报告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矿井地质报告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矿井地质报告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矿井地质报告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矿井地质报告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井地质报告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地质报告评价(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通过上述勘查工作与大量矿井地质资料,原李咀孜煤矿于 1991 年 12 月提交了淮南矿务局李咀孜煤矿矿井地质报告说明书 (修编)并经原淮南矿务局以煤地测字1992723 号文批准。原孔集煤矿于 1992 年 5 月提交了淮南矿务局孔集煤矿矿井地质报告说明书 (修编) ,并经原淮南矿务局以煤地测字1994006号文批准。经过近十五年来补充勘探、开采揭露,进一步系统地认识了本区煤层赋存规律、煤质变化、开采技术条件、构造特点及水文地质条件,据此对原地质报告进行评价。一、煤层厚度及稳定性原李咀孜煤矿地质报告认为,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上石炭统太原组总厚约 127 m,

2、含煤 23 层,煤薄,极不稳定,不可采,二叠系含煤地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煤 40 余层,定名煤层 34 层,分 A、B 、C、D 、E 五个含煤组,其下部 A、B、C 三个含煤组为矿井主要开采对象,厚约 400 m,含煤 32 层,定名 24 层,总厚度约 24.47 m,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 13 层,总厚度 22.93 m,其中稳定煤层两层,为 C13 和 B9b,厚 8.13 m,占可采厚度的 35.46 %,较稳定煤层4 层,为 B4b、B 7b、B 8b、 B11b,厚 8.05 m,占可采厚度的 35.1 %,不稳定煤层 4层,为 A1、B 8a、B 9a、B 11a,厚 5.0

3、 m,占可采厚度的 21.81 %,极不稳定煤层 3层,为 A2(A 3) 、B 10、C 15,厚 1.75 m,占可采厚度的 7.63%,含煤系数为6.32%,上部 D、E 组本区现有勘探资料仅见煤 511 层,仅 D16、D 17 煤层局部达到可采厚度,其他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原孔集矿地质报告认为,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上石炭统太原组总厚 110.11 m,含煤 710 层,煤层薄,极不稳定,不可采,二叠系含煤地层总厚600 余米,含煤 40 余层,定名煤层 32 层,含煤系数 6.42 %,自下而上分为A、B、 C、D 、E 五个含煤组,矿井开采对象为 A、B、C 三个含煤组,上

4、部D、E 组因煤层薄、煤质差、不稳定,不可采。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中含稳定煤层两层,分别为 B9b、B 11b,共厚 5.88 m,占可采煤层总厚的 19.9 %,较稳定煤层6 层,为 A1、A 3、B 4b、B 7b、B 8b、C 13,共厚 17.33 m,占可采煤层总厚的 58.7 %,经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中煤总生字1991第 338 号文批准,孔集煤矿煤层稳定性程度为d。根据近年来的补充勘探、开采揭露表明,稳定煤层:B 9b、B 11b 煤层;较稳定煤层:C 13、 B8b、B 7b、B 4b、A 3、A 1 煤层;不稳定煤层:C15、B 11a、B 9a、B 8a、B 7c、B 5a 煤

5、层。原报告对井田内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的认识和评述基本准确。二、煤质原报告中对煤质的分析建立在职能部门提供的资料基础上,准确可靠,十年来新的测试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 三、构造原李咀孜矿地质报告认为,本井田为一倾斜至急倾的单斜构造,落差在210 m 之间的小断层较发育,多为斜切正断层,断层附近有小褶曲发育,延展一般 530 m,煤层以稳定、较稳定煤层为主,矿井地质条件分类为adef,煤层赋存状况和地质构造已基本控制,地质构造规律基本掌握。原孔集矿地质报告认为,本井田总的构造形态为一反“S”形的平卧褶曲,其深部被 F1 断层切割, -线以东为急倾斜单斜地层,倾角 5280,-线以西在剖面上也呈反“S

6、 ”形,沿走向发育次一级褶曲,并受 F3、F 3-1、F 4、F 5、F 7、F 8、F 9 等断层切割,地层倾角 7590,直至倒转,本区深部断裂尤为复杂,褶曲轴部小构造更为发育,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结果为abcefg,地质构造已基本控制,地质构造规律基本掌握。根据矿井地质规程分类的标准,和近十年的工作实际看,原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符合实际情况。四、矿井水文地质原李咀孜矿地质报告认为,本矿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属于顶部有淮河水、第四系砂层水,底板受岩溶水影响的井田,经中煤总公司审批,李咀孜矿水文地质条件分类为复杂型的矿井。原孔集矿地质报告认为,本矿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属于顶部有淮河水、第四系砂层水,底

7、板受岩溶水影响的井田,经中煤总公司审批,孔集矿水文地质条件分类为极复杂型的矿井。综合矿井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富水性、补给条件、单井年平均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等项的研究,确定李嘴孜煤矿水文地质条件为复杂型。原报告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是准确的。第三章 矿井地质第一节 矿区地层淮南煤田地处黄淮海平原,跨淮河两岸,居广阔的平原之中,井田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由山区露头及钻孔揭示,由老到新发育有上太古界五河群、霍丘群,下元古界前长城系,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新生界新近系和第四系。受地壳运动及沉

8、积古地理的影响,缺失上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古生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及中生界中上三叠统,新生界新近系和第四系发育不全。1下元古界(前长城系)下元古界地层在淮南矿区出露不多,仅见于八公山区南端的寿县以北翟家洼到戴家郢一带,地层呈东西向分布,构成平缓的低丘和坡地地形,多与青白口系呈断层接触,其南缘为第四纪地层所掩盖,在老八公山西店疙瘩村也有出露,其与青白口系石英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此外在舜耕山区西段俞家山、庞家阶一带也有呈东西向出露,与青白口系底部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总厚度大于 1800 m。地层岩石组成较为复杂,主要由变质岩系、角闪石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2上元古界(青白

9、口系)青白口系在淮南矿区分布很广,八公山区见于四顶山、峡山口及其西部到弧山一带、孔集西部洪家山至黄土山,舜耕山区西段对面山至罗山一带亦有分布。东部南麓仅有零星露头。在上窑山区出露于东北坡和泉源口至西里山东坡一带;北部明龙山背斜轴部由青白口系组成。本系地层以老八公山和四顶山的出露最为完整,前人研究较为详细,与下伏地层前长城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部下寒武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青白口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八公山组、刘老碑组、寿县组、九里桥组、四顶山组。3古生界淮南矿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自寒武系到二叠系,除志留系泥盆系以外都有出现。其中寒武系是组成山峦的主要岩性,奥陶系石炭系则零星分布于接近矿区平原地带,

10、二叠系则全为第四系所盖。从沉积类型来看,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主要由地台型的浅海相沉积。中奥陶世,本区和华北地台一样整体上升为陆地,接受长期的风化剥蚀,直到晚石炭世,地壳又一次下降,并接受了以浅海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到二叠纪,本区沉积环境由过渡型的海陆交互相逐渐转变为陆相沉积环境,并成为本区的重要聚煤时期。 (1)寒武系( )本区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已有的研究也较详细。地层总厚度达 1400 m。广泛分布于八公山区、舜耕山区、上窑山和明龙山一带,为一套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寒武系底部猴家山组与下伏青白口系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系各组间均为连续沉积。由老到新包括:下寒武统的猴家山组、馒头组

11、、毛庄组;中寒武统的徐庄组、张夏组;上寒武统的崮山组、土坝组。(2)奥陶系(O )区内奥陶系地层出露不多,主要位于舜耕山区北坡、八公山东南部的唐家山及土坝孜一带,其次在毕家岗、李咀孜煤矿以西及山金家煤矿以南也有零星出露。自西向东由 NNW 转 NEE 向呈弧形伴随寒武系展布;另外在上窑山区南侧近平原地带也有出露。主要为一套海相灰岩、白云岩沉积,根据地表露头和钻孔揭示总厚约为 250 m。本系与下伏上寒武统土坝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奥陶系内其余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其中,缺失中上奥陶统,区内只发育下奥陶统(O 1),自下而上可分为贾汪组与马家沟组。(3)石炭系(C )区内普遍缺失下、中石炭统,上石

12、炭统太原组地层也出露甚少,见于八公山区东坡、舜耕山区北坡、上窑山区南坡。一般位于山前谷地的冲沟地带,露头面积不大。本组与下伏奥陶系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区内一般平均厚度为115125 m,由灰深灰色石灰岩、粘土岩及细中砂岩组成,夹 510 层不稳定薄煤及炭质泥岩。产长身贝等腕足类、珊瑚、海百合茎及假纺锤蜓(Pseudofusulina sp)等化石。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4)二叠系(P)二叠系在区内极为发育,几乎全为第四系所掩盖。与石炭系相伴分布,在罗山、老龙眼水库及泉山农场一带见有零星出露。二叠系为区内主要含煤岩系,总厚度大于 1960 m。下二叠统包括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包括上石

13、盒子组和石千峰组。本系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二叠系内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其中石千峰组为非含煤地层。4新生界(1)新近系(N)本区新近系分布零散,出露不全,分布于舜耕山南麓风台县黑龙潭附近、上窑山区东南、明龙山北坡等地,广大平原区第四系之下钻探表明也有分布。它与下伏各时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走向变化极大;厚度 150500 m 以上。(2)第四系(Q)区内第四系分布极广,山区一般厚度为零到数米,山前斜地的平原(老区)部分为 550 m,广大平原(潘谢)地区一般为 150300 m,甚至600 m。山区第四系由各种碎石及亚粘土组成的坡积层、残积层和洪积层。平原第四系地层厚度大,底部为浅灰

14、、灰褐、浅棕黄、棕红色砂砾,粒径 2050 mm,呈条带分布,可能属冰水沉积。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第二节 含煤地层一、含煤地层本区含煤地层由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以及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构成,总厚度约 1200 m。太原组煤层发育较差,厚度较薄且多不稳定。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大多较为稳定。根据煤层与顶底板岩性的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7 个含煤段,主要煤层在区域上的可对比性强(图 3-1) 。(1)上石炭统太原组本区缺失下、中石炭统,上石炭统太原组隐伏在中新生代地层之下,地表仅见零星露头,仅见于山金家及小东庄以南地区。太原组含煤 710 层,薄而不

15、稳定,无开采价值,为非勘探对象。本组与下伏奥陶系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厚度为 109.88 m。据 1976 年 A组煤底板灰岩岩溶水水文地质条件勘探资料,本组主要由灰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含铝泥岩和薄煤组成,浅海相灰岩总厚度 48.65 m,占太原组总厚度的 44 %,一般煤层在灰岩底部或夹于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中。太原组化石丰富,产腕足类,珊瑚、海百合茎及蜓科化石。其中蜓科化石有:李希霍芬假纺锤蜓华丽亚科,Pseudofusulin arichthofonispeciosa lec,假纺锤蜓Psp nov 等。上述化石均是华北晚石炭世重要的常见化石。(2)下二叠统山西组井田内二叠系全为第四

16、系所掩盖,全区广泛分布,但地表极少见出露。山西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层段之一,被称为第一含煤段,厚 70.25 m。与下伏石炭系太原组呈整合接触,以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灰岩的顶面为界(C 31顶) 。岩性以泥质岩、砂岩为主,富含白云母片,且多与炭质碎屑富集在层面上为其特征。中部为夹深灰色泥质条带的粉砂岩,为本组标志层。成煤较厚,较稳定,含煤 2-3 层,层厚6.65 m。含植物化石:菱齿叶 Tingia hamaguchi ,座延羊齿 Alethopteris sp 等。(3)下石盒子组该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层段之一,被称为第二含煤段,厚度 228.13 m 左右,主要由厚层砂岩、泥岩、夹薄层的细砂岩以及煤层组成,按沉积特点及煤层间距,本煤组可分为 3 个含煤段,分属三个不同的中等旋回。由下而上分别发育在B4aB5b;B 7bB9d;B 10B11c 煤层群之间。本组上自 C12 煤层下部石英砂岩底界面,下至 B4煤层底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