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文化传承论文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277953 上传时间:2017-12-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柘荣文化传承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柘荣文化传承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柘荣文化传承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柘荣文化传承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柘荣文化传承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柘荣文化传承遗址尊重历史文化的继承性的核心要旨是尊重历史。因此,如何尊重历史,如何通过保护和维持发展的方式面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成为我们当前要做的务实的文化竞争力塑造任务。这次我们小组访问柘荣各地,寻找柘荣的文化传承遗址,研究柘荣的文化历史,还有先人留下来给我们的遗址,让我了解这里的一切,让我明白应该需要保护这些留下的传承遗址。遗址保护规划不应该是孤立的文物保护体系,而是要和当地的城市发展规划系统、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和文物保护系统相结合,把历史、现实、自然和人文等因素进行整合,从全局的观念出发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不是片段、静止地看待历史遗址的现状。同时,在现有的大遗址保护规

2、划所依赖的许多经典概念和模式受到怀疑和摒弃之后,规划方法论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这方面应该有新的探索。我们实地的考察,抚摸着那留下来的古木和石头,深深的可以感受到,那时候的人们留下来的,不只是为了纪念某件事,更是为了给人们留下一份文化遗产,一个让人们学习,了解,探究那一份先人留下的精神。从而的让我们去保护这遗址,让我们感受这是我们的传承,而不是仅仅是遗址。现存的大部分遗址保护规划以静态的、消极的保护方式为主,以控制规划作为主要保护方式。一般只是划定保护范围、限制周围建筑高度、体量及建筑风格等简单的控制,缺乏动态的、积极的保护理论方法的研究。静态的规划形式、单一的保护模式势必影响大遗址、遗迹保护工作

3、,不能满足文物保护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缺乏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理念,也就无法调动地方决策群体的积极性,由此必然导致规划结果可操作性的缺乏。 现行的遗址保护模式基本上就是由政府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地方和国家财政共同出资,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将文物遗址完全保护下来,禁止任何的经济开发与利用,也就是一种绝对保护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保护力量单一薄弱,仅由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来保护,保护经费不足,保护的经济政策不配套,公众对政府的过多依赖,经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使遗址内群众对大遗址的文化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就无从谈起文化继承性。多以我们应该更加的了解遗址,从而去做到保护它,为不仅是政府去保护,应该由

4、我们民众去关心和去保护这份文化传承,这是先人给我们一份的责任。 遗址的价值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内容。两者的价值挖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偏颇,单一静止地强调文化内涵,而忽视遗址的存在环境,只能使大遗址的保存环境更加脆弱,遗址消失的危险性被进一步放大。而简单的环境维护和强调物质存在,忽视文化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也是片面的。大遗址具有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美学价值、思想与宗教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价值、科学与技术知识价值、原创性价值、符号价值。当这些文化价值通过旅游、观赏、娱乐、体验、休憩等方式被人们享用时,就形成消费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而当这些价值转化为或者显化为经济价值时,群众尤

5、其是遗址区内的群众就会因为经济收益而具有更高的文物保护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遗址要保护,但是我们的传承不可以断,遗址保护建立在传承上,没有传承遗址保护就没有意义,可是如果我们不保护遗址,那我们的传承也就会断掉。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这五千年的历史被人洞悉的捷径,传承下来了,就让人们去了解,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那些精神,使我们去学习。如今文化传承下来的遗址越来越少,很多都被破坏掉,即使政府在保护,可是政府不可能耗巨大的资金来保护,这就要看我们的了。民族的传承之魂要我们去保护和一代代的传承。也许很多人想我们传承这些老套的东西干嘛,我们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应该向着科学前程迈进。

6、我就问一句,如果没有古代先人留下的每一分经验,我们现代的社会还会形成吗?我们在传承一些古代的经验而去改良和创新,使我们的科技得到发展。我们接受传承,让我们后代也得到这份传承。我想你也不想以后你们的孙子问道,以前的文化时,什么都回答不上来。我们的好奇心都很重,都会想以前是怎么样的,以前的人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只有遗址会留下些许记忆,只有传承让我们不忘。说完这些介绍下柘荣的文化传承遗址游朴古墓:游朴(15261599 年),字太初,号少涧, 福建柘洋(今柘荣县)人,明嘉靖五年(1526)生。明万历二年(1574 年)进士。历任成都府推官、大理寺评事、刑部郎中、广东按察司副使、湖广布政司参政等职

7、。主持刑法审案、听讼清明、福建通志称赞他:“三主法司,无一冤狱”。著有游太初乐府、浙江恤刑谳书等。游朴墓外观平面呈“风”字形,青石构筑,龟形坟丘。墓碑阴刻楷书“皇明湖广参政游少涧墓”,坟前竖立半“八卦”形围山石,墓埕前神道碑尚存。墓区通进深 44.1 米,通面阔 40.5 米。 2001 年 1 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岐古民居,位于乍洋乡凤里村凤岐自然村。通面阔 76 米,通进深 99.1米,占地面积 7531.6 平方米。附属文物有:清代石水槽 1 个、木匾“廉慎家风”、“杖朝纪瑞”和木雕几桌及木雕联板“地涌甘泉光祖无如作孝,庭生芝草积和自可招祥”等。正门外围墙外

8、立有石旗杆夹一对。2003 年 4 月 17 日县政府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安桥,位于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为石构单孔拱桥距水面高 13.5 米。桥面两侧石栏杆高 0.75 米,长 36.7 米,栏杆中部东侧石栏板阴刻“永安桥”三字。两对柱头各有石雕狮子一只。全桥气势雄伟,保存基本完好。桥北立永安桥、庆安桥、资寿桥、同安桥等碑志八通。1989年 10 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柘荣县富溪镇所在地,有座明代修建的单孔木质拱形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 年)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 重修,全长 25 米,宽 4.6 米,高 7.3米。廊屋高 3.8

9、米,10 扇 40 柱。未用一土,皆为木料。虽历经沧桑,犹雄居溪上。此桥原名“归泗桥”,因四条溪流汇聚于此而得名。明代柘荣抗倭明将袁天禄大败倭寇,归来路过此桥,虽千军万马,而巍然不动。当地人民为了纪年将军功绩,重立石碑,将此桥改为“归驷桥”。1989 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狮山,形似狮而得名,位于福建省柘荣县城东 3 公里处,总面积 13.7 平方公里,海拔 1480 米,为太姥山脉的主峰。东狮山群峰耸峙,雄伟挺拔,集太姥山的奇伟雄姿,兼武夷山的柔媚挺秀。环山之中有谷、泉、洞、岩、峰、石等自然景观二百二十七处,步移景换,令人流连忘返。1998 年 7 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东狮山由蟠桃映翠景区、百丈朝暾景区、仙人锯板景区、普悦洞天景区、龙井瀑布景区和仙都胜境景区六大景区组成。清闽候举人江西信丰知县徐友梧曾留诗赞曰:“绿帜插云霄,岩岩众山祖。太姥在下峰,高标谁与伍。”1986 年,美国桥港大学教授吴卫平游览东狮山时惊叹不已,挥笔题词“气拔太姥,天下奇山”。东狮山虽然不能算遗址,但是它上面有许多留下来的文化传承。柘荣文化传承遗址不多,但却深刻的引领着柘荣人民,我相信在柘荣政府的帮助下,可以让我得以找回我们那传承,保护我们那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