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文交通,为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出行保障(最终稿)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275840 上传时间:2017-12-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人文交通,为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出行保障(最终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构建人文交通,为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出行保障(最终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构建人文交通,为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出行保障(最终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构建人文交通,为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出行保障(最终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构建人文交通,为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出行保障(最终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人文交通,为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出行保障(最终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人文交通,为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出行保障(最终稿)(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构建人文交通,为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出行保障(原生态)各位领导,同志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规划委、市残联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按照关于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交通系统各单位、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保障和交通信息服务等无障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初步建设成了交通设施以城市道路、轨道为基础,交通服务以地铁、公交为支撑、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无障碍交通体系。一、交通无障碍情况“十一五” 是我市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投入最大、建 设改造项目最多、速度最快、效果最明显的五年。2005 年

2、以前,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主要是盲道和坡道。进入“十一五” 以来,按照无障碍建设“十一五 ”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委在充分 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启动了各项交通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作,使交通无障碍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具体情况如下:(一)在城市道路方面,在 100 条道路铺设盲道 300 多公里(我市盲道已达到 880 条 1541 公里,是世界上盲道最多最长的城市);在繁华街区、奥运场馆周边等重点地区坡化路口223641 处;建设具有轮椅通行条件的地下通道 18 处、过街天桥 48 座;全市 450 座天桥和地下通道具备盲人通行条件。 (二)在地面公

3、交无障碍设施方面,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无障碍公交枢纽-动物园公交枢纽;开辟了南菜园至北京火车站(10 路)国内首条无障碍公交运营线路;已有 3600 辆无障碍公交车投入运营,是国内拥有无障碍公交车辆最多的城市。奥运会期间开通了 34 条无障碍奥运公交专线,投入无障碍公交车辆 750 辆,设置无障碍公交站台 318 个,设置了无障碍地面标识 318 个。残奥会期间,开通了连通了奥林匹克中心区、残奥村、新闻中心、奥林匹克大家庭总部饭店、残奥会比赛场馆等重点地区的无障碍奥运公交专线 16 条,配备无障碍公交车 600 辆,设置具有盲道、坡道、轮椅候车位、地面标识的无障碍公交站台 165 个。奥运会后,根

4、据奥运期间运行的状况,对客运量较为集中并较好地满足残障人出行需求的 10 条无障碍公交线路做为常设线路保留下来。(三)在轨道交通方面,完成了 1 号线、2 号线、13 号线、八通线四条老线 70 个车站无障碍改造和 5 号线、10 号线等五条新线车站的无障碍建设。奥运会前 8 条地铁线 123 个车站 411 个出入口,已实现了 143 个出入口通过 140 部直升梯、120 部升降平台和 42 部爬楼车的方式,满足轮椅乘客无障碍通行; 有 337 个出入口通过铺设盲道和设置盲文标符的方式,满足盲人乘客无障碍通行,实现了每个车站至少有一个出入3口满足轮椅乘客、至少有两个出入口满足视力残障乘客无

5、障碍通行。按照残障人士出行需求的不断变化,所有地铁车站都设置了无障碍引导标识、语音系统、可视对讲系统;配备了站台与车辆之间移动坡道并设置特殊标志;车厢内设置了屏幕显示系统、轮椅固定装置和轮椅乘客优先上下车标志。为了保证地铁 4 条老线既有交通无障碍设施之间的有效衔接,对 64 个车站的 183 个出入口与城市道路间的衔接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实现了地面地下交通设施的无障碍连接。同时还制定了乘坐轮椅残障乘客服务规范、 视力残障乘客服务规范、 不乘坐轮椅肢残乘客服务规范、 聋哑(听力)乘客服务规范等运输服务方面的技术规范,在服务方式上实行了电话预约服务和现场受理服务。(四)在出租车无障碍建设方面,组建

6、了我市无障碍出租车队,填补了我市无障碍出租车的空白。70 辆(40 辆直入式、30 辆旋转式)无障碍出租车,均以电话(961001)预约方式和按照普通出租车同样的计费方式为残障人出行提供服务。(五)在省际长途客运站无障碍设施方面,全市 10 个省际客运站都完成了无障碍设施改造。设置了低位服务台、低位电话、无障碍停车位和无障碍厕所,铺设、修补了盲道,对路口进行了坡化,设置了无障碍专用通道和无障碍标志等。另外,为配合交通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方便残障人士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和交通线路,我市还组织编写了北京城市无障碍交通服务指南,包括残奥会公交专线、地铁公交无障碍站位信息及旅游购物、休闲餐饮、观摩互动场所

7、等服务4信息。二、取得的成效(一)为奥运会残奥会提供了有力的无障碍交通保障奥运会期间,特别是残奥会期间,无障碍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针对不同群体需求,都较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有力地保障了赛事和团体出行旅游购物等方面需要。地面公交共运送残障人士 8747 人次(9 月 4 日-9 月 17 日),平均每天运送 624 人次。轨道交通共运送残障人士 31335 人次(9 月 4 日-9 月 17 日),平均每天运送 2238 人次,最多一天是 9 月 15 日,达到了 4602 人次。无障碍出租车共运送残障人士 484 人次(9 月 8 日-9 月 14 日),平均每天运送 69 人次。在赛

8、事交通保障方面,为注册人员提供无障碍车辆 763辆,其中小客车 172 辆、大客车 511 辆、货运行李车 80 辆。8个交通服务运行团队配备服务人员 10922 人。设置了无障碍站台 400 个,盲文站牌、低位站牌等残奥会站牌 400 个,城市道路及各类场馆交通标识 3330 面。开通 13 条无障碍免费游览交流互动线路,去往八达岭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等旅游景点及残疾人康复中心、活动中心、温馨家园等观摩互动场所。在车辆通行方面,制定了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残疾人需求的政策,允许残奥会普通贵宾车辆、技术官员班车和注册人员使用的残疾车在安保封闭线内停车,允许持票残疾人自驾或乘坐的无证车辆通行管控道

9、路。同时为方便残疾人观众观赛,在所有残奥会场馆安检口附近,均设置了 10 个以上残疾人摩托车和小汽车无障碍停车位,并施划相应的地面标识,5在残奥比赛场馆附近设置残摩停车点 21 处,停车位 398 个,在残奥比赛场馆周边等 39 条道路路侧,设置路侧残疾人机动车停车位 90 个,共计可停放残摩 900 余辆。(二)为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交通出行条件地铁、公交无障碍设施的不断完善,无障碍出租车队的组建,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完备,方便了残障人士的交通出行, “十一五 ”期间 ,乘坐轮椅出行的人 显著增加,残障人士乘坐交通出行比例明显提高,出行距离也明显加长。从轨道交通运营情况来看,

10、残障人士出行人数还在逐步增加,日均服务人次已达到 130 人次。从无障碍出租车运营情况看,日均出车次数近 30 次。(三)增强了公众的无障碍意识交通无障碍是城市无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障碍设施建设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更是连接其它无障碍设施的纽带。通过交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使用、管理,不仅提高了交通系统各单位部门人员的无障碍意识,而且通过交通无障碍,引发了公众对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提高了公众的无障碍意识。三、工作体会(一)领导重视,保障有力政协副主席邓朴方同志十分关注交通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作,亲自到地铁 5 号线灯市口站进行检查指导,并对交通无障碍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刘淇书记、王

11、岐山市长、郭6金龙市长多次对交通无障碍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赵凤桐、丁向阳、陈刚副市长,赵文芝副主席多次听取无障碍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交通无障碍工作,并深入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中困难和问题。市交通委刘小明主任亲自挂帅,对组建无障碍出租车队、公交站台改造、地铁无障碍设施改造等交通无障碍工作逐一进行研究和布置,多次深入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交通无障碍建设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的重要保障。(二)任务明确,措施到位按照市政府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我委结合交通实际情况,特别是结合奥

12、运会残奥会无障碍交通的需要,每年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项目内容、时间进度、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了市交通委统一指挥,公交、地铁、路政、运输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使交通无障碍建设工作能够层层分解,责任到人,落到实处。(三)以人为本,统一规范由于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起步晚,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没有标准或标准规定的比较笼统等问题,比如无障碍出租车、无障碍公交站台、升降平台和爬楼车就存在无标准可依。为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采取了“ 以人 为本,统 一规范” 工作模式,首先由科研、 设计等部7门组织专家,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或技术性文件,制

13、定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技术文件后,由产品改造或设施施工单位先行做出样板,邀请残障人士进行体验,按照残障人士的意见修改后,再全面推广。通过这种工作模式,既加快了交通无障碍建设的进度,提高了交通无障碍改造的一致性,避免了“改新建” 、“改改建”现 象的发生,同时也便于今后的养 护维修和监督检查。先后制定了轨道交通引导标识系统规范、无障碍出租车技术规范、无障碍公交站台设置规范、移动坡道设计要求等十几个技术性文件,数十次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和邀请残障人士进行体验,为交通无障碍设施安全有效、方便实用提供了有力保障。三、存在的问题交通系统在“十一五 ”期间的交通无障碍建 设工作力度、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支持方面都是

14、前所未有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交通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使交通无障碍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是,由于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时间短、项目多、工作量大,许多项目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与人民群众需要以及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还不能全面满足不同群体残障人士的交通需求;二是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与其他无障碍设施建设还不够配套,尚未形成体系;三是缺乏完整统一的交通无障碍改造标准;四是占用、损坏交通无障碍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8四、下一步工作设想为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无障碍交通环境,使

15、他们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超越、融合、共享” ,交通无障碍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文北京” 、“科技北京 ”、“绿色北京” 的总体要求,全面推 进交通无障碍建设,是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行动计划中着力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以人为本,贴近需求无障碍设施服务主要对象是残障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市有残障人 99.9 万人。老年人口已达到全市人口的 15以上,约 300 万人,且近几年还有强劲的上升趋势。从残障人士的构成比例看,肢体残障占37

16、.27%,是六 类残障人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人群,依次是听力残障 24.96%,精神残障 12.07%,智力残障%11.51%,视力残障 8.65%,言 语残障 5.54%(数据来自于北京市第二次全国残障人抽样调查)。精神残障和智力残障目前对交通设备设施尚无特殊的要求,肢体残障、听力残障、视力残障和言语残障四大群体是交通无障碍的主要需求者。因此,在今后交通无障碍建设工作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人为本、贴近需求,重点考虑轮椅乘坐者、聋哑人和盲人的无障碍需求。我市无障碍建设起步晚,相关设施相对不足,加之交通9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周期长、难度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因此,在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方面,要有所侧重,要本着“贴近需求、效用优先” 原则,从大多数残障人的需求出发,对重点对象、重点项目的无障碍设施考虑优先建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残障人需求最为迫切、最能体现党和政府人文关怀的项目上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从而避免无障碍设施使用效率不高(比如有些盲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