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城市模式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271488 上传时间:2017-12-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世纪的城市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1世纪的城市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1世纪的城市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1世纪的城市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1世纪的城市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世纪的城市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的城市模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 ARCHITECTURALWORLDS l设计事务所THE DESIGN TEAM 1世纪的城市模式 者:斯戴凡科鲁麦克Stefan Krummeck i要 近,亚洲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高楼的层数愈来愈多,高度也不断增 】,随之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建筑物从不孤立于其周边环境,尤其是密集式使用 涧的高层建筑更是如此。不论变好或是变差,巍然耸立的高层建筑都会改变一个区 :的风貌。垂直开发所导致的密集状况会对周边区域的城市动态造成深远影响。它们 给交通和基础设施带来更大的压力,开创机遇之余,也构成挑战。与此同时,高层 筑内更为频密的商业活动更会大大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所以说,高楼

2、大厦在推 】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懂得如何确保高层建筑带来 3极而非消极影响对我们尤为重要。 嘱建筑现状 城市的天际线充份展现高层建筑正日益盛行。最初,摩大大楼仅是显赫大型企业 】象征,但时至今日,高层建筑为了回应土地的高成本和有限性,已逐渐具备更多功 ;,满足城市对住宅、产业、休闲和商业的需求。高楼大厦已不再为财富和权势群体 独占,对于全世界众多城市居民而言,摩天大楼已成为日常城市体验的一部分。 :这种新式的城市化发展方面,多座半高层的独立大楼,被规划模糊的开阔空间及不 捷交通网络等特征围绕,令英国人至今仍心有余悸。就社区住房而言,此类方案 其不受欢迎,全因租住模式

3、,加上乏善管理导致开发失败。地区交通不便,又欠缺 找0,加上单一租住模式,降低了城市肌理质量,注定不能成功打造社区的命运。 而,现今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新建高层建筑却揭示了为何综合用途高层大楼可被视作 现21世纪城市化有效途径的崭新观点 I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多已竣工的高层大楼,其多个城市现正不断地被重望为高楼耸立 )区域,这往往被错误地与欧洲战后再建房屋计划相提并论一两者均是为了在较短 f间内吸纳大量涌入区内谋生的人群而设。尽管如此,通过效法香港的建筑模式,中 】大陆已经进入另一个开发阶段。这种结集交通枢纽、高层建筑、高密度和综合用途 :发项目于一处的模式,也颇受大陆投资者欢迎。 港一以基础设施为本

4、的开发模式 港是全世界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以其天际线闻名于世。相较于西方城市,香港的 高楼不仅耸立于市中心的特定区域,且在市区随处可见。其中许多是带多式联运基础 设施的综合用途开发项目。 基于地势的考虑,稠密的城市肌理沿海港和山麓发展。当不断开发令土地饱和之际, 部分海港区域被填埋,为更高、更现代的建筑连同崭新基础设施提供场地。这种进程 在海港两岸重复了若干次,直至香港市民对不断缩窄的港湾感到忧虑才终止。相信该 是时候确立海港最终形态和其公共面貌了。 沿海港发展起来的线型城市给香港带来显著优势。密集的城市中心富有生产力且高 效,前所未有地推动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地铁系统陆续建成,贯穿于线

5、型城 区之中。这一高效系统具备卓越的覆盖率,其每天往返各区班次占公共交通网络的 90,其速度之快,冠绝全球,随之大大减低汽车持有量,使香港成为全球拥有最低 碳足迹交通系统的城市。另外,如此集中的开发方式也意味着占香港6O土地的划定 郊野园地得以保存,当中四分之三的土地仍未被开发。 香港的地铁营运商港铁(MTR)一直以来负责在公共交通系统和多个市区肌理之间 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尽管公共资金有限 在获政府授予地铁站上空间发展权限的情况 下,港铁依然能够成功开发并运营新线路。至今,港铁仍是获利的公共交通营运商。 香港九龙地铁站(容积率:1:10总建筑面积:1232,391平方米场地面积:135 公顷)

6、 1989年,香港迎来了规划新机场的良机,当中包括整合铁路和公路网络。TFP Farrells受委托为接驳新机场快线的最大型车站一九龙站一制定总体规划。最终方 案整合了车站上盖物业,并利用由此而来的收益兴建整个铁路线路。事实证明,该方 案取得了巨大成功,且成为香港未来地铁站开发的典范。 TFP在九龙站打造了一个垂直城市。在这三维设计之内,基础设施分别安置于交通换 乘上方的不同楼层。整个项目包括公寓、办公室、社区设施、酒店和服务式公寓,分 别于裙楼内以多条空调购物街和公共场所相连,及在裙楼上以花园、广场、车辆和行 人流线互通。(见图1) 设计方案创建了一个完备且又和谐的城区。九龙站开发规划的核心

7、为一座高达484米 的地标建筑一环球贸易广场,现为全港最高的建筑。大厦是该项总体规划的标记, 象征九龙站在机场快线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九龙,高层建筑是场所营造的重要元 素,能为城区确立全新焦点,提升城区以满足现代商业的要求,有助于界定并巩固以 特定活动为中心的城市聚居地。(见图2) 目前,九龙站项目内的居住及工作人口估计约有40,000。相较于伦敦或巴黎的大型城 区我们不难发现 若要容纳同样人口,我们要么需要更大面积的土地,要么就建造 一个垂直生活区。内城区模式可形成极之密集的场地,同时其可持续性、方便程度及 效率也更高。九龙站开发项目一应俱全的整合设计给住户和访客带来了极大便利,加 快了生活

8、步伐,方便了人们出行,也提高了效率。这种便利正是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金丝雀码头一单一用途规划的典范(容积率:1:5总建筑面积1,500,000平方米, 场地面积:29公顷) 在伦敦,金丝雀码头可说是规模媲美九龙站的同类开发项目。两者的建成面积均在 1,i00,O00平方米到1,300,000平方米之间,并且包括超过18座塔楼。九龙站开发项目 所容纳人口约为50,000,而金丝雀码头工作人口也多达90,000。金丝雀码头于1988 年落成之际,大家都预期它会成为伦敦全新商务区。可惜,在金丝雀码头在1991年 开业前,伦敦房地产市场经已崩溃,而金丝雀码头的业主在1992年也申请破产。 然而,房地产

9、市场的崩溃并非金丝雀码头失败的唯一导因。尽管伦敦码头区轻轨 (Docklands Light Railway)和伦敦地铁(London Underground)计划为配合金丝 雀码头而兴建但当该区投入使用时 两条铁路仍未竣工。由于码头缺乏基础设施配 合,加上项目用途单一,导致区租住率甚低。为此,多座大楼空置多年,开发项目两 度破产。直至干禧年庆祝项目之一、一再推迟的朱LL;U线(Jubilee Line)开始动工, 金丝雀码头才起死回生 随着交通网络陆续建成和综合用途项目投入营运,金丝雀码 头终于迎来其应有的蓬勃发展,成为现时欧洲最大、最成功的金融中心之一。(见图 3)金丝雀码头的案例说明了整

10、合基础设施同时涵盖综合用途开发项目的重要性。由 此可见,当一个开发项目充份配备娱乐、办公、零售空间和交通系统时,它可对其它 新项目大有裨益,且成为活化城市的催化剂。 京基100一位处城市核心地段的综合用途重新开发项目(容积率:1:15,总建筑面 积550000平方米场地面积:36公顷) 有别于金丝雀码头京基100是一个别开生面的高密度项目,采用了全新方式营造城 市,达致开发、活化的效果。项目选址深圳古旧金融区,同时又为目前中国最成功的 NO153 l世界建筑导报 59 经济区内开辟出独特新天地,为同类型项目开创先河。(见图4) 在新区工作的75人口会利用地铁或其它公共交通抵达此处,而非汽车。

11、项目场地占地36公顷,前身为稠密的住宅区蔡屋围。开发商独具慧眼,与原村民共 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开启了在深圳进行场所营造的全新模式,为21世纪全球城市变革 树立了典范。原有多座建筑已破旧不堪,而村内生活条件也见恶劣。作为实行转型战 略的初步策略,开发商制定了共同开发计划,让原村民成为股东。每位户主除获得新 物业外,更可获得利润不绝的新住宅。这维持了世代相承的社区关系。该项总体规划 包括提供予原村民的五座住宅楼和两座办公楼,以及为开发商而建的80,000平方米零 售商场和一座超高层大厦。 在延续区内社会和文化之余,京基100也整合了深圳I白匀都会交通网络。总体规划各个 组成部分在不同楼层之间的连通性

12、是项目关键:塔楼在多个楼层与裙楼相连 较低楼 层的零售区和公共空间则与地铁系统互通。整项规划也精心考虑周边界面。尽管是 超高层建筑,塔楼低层和地下的功能都充分融入周边社区的肌理,不仅营造了生机勃 勃、富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还使之成为深圳经济发展和繁荣昌盛的焦点。(见图5和 图6) 塔楼 这综合用途塔楼由甲级办公室、交易区、会议和商务设施、一间健身中心和一家六 星级酒店组成,酒店附设如大教堂般的玻璃空中花园和各式各样的餐饮选择。楼顶并 未设置发电机,反以弧形玻璃幕墙配合钢结构打造了顶层。塔楼也不采用典型的方形 造型,东西立面造型纤细且略向外伸延,令办公楼层空间略大,而南北两面,即朝向 香港和米铺沼

13、泽两个立面,则稍宽阔。纤细的立面设计迎来更大挑战,最显着的难题 在于f顷斜或摇摆的角度、塔楼的稳固性,以及发挥主要建筑元素的所长。(见图7) 京基100的可持续性策略 随着深圳人口不断增加,交通系统堵塞不畅,可用开发地块长期不足,与日俱增的人 口密度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问题。有见及此,能够容纳大量人口的细小地块开发项目 对现今环境更为有利,既不会对绿色空间和当地交通设施造成过多压力,又能避免城 市向郊区发展。这种综合用途项目有助建立社区,实践在同一地方一起生活和工作的 概念,从而减少赌气车的依赖、能源损耗和污染。(见图8) 北京朝阳CBD(容积率:1:67总建筑面积2。000000平方米场地面积

14、:30公顷) 近年来,中国对金融中心的需求日益殷切。有见及此,北京朝阳区被规划为现有CBD 的延伸。整个金融区开发项目与金丝雀码头规模相约,但各部份都经过周详考虑,以 免重蹈覆辙。所有金丝雀码头项目的弊端,如建筑功能单一,缺乏建筑与地铁之间的 有效连接等,都是规划顾及范畴。TFP计划打造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开发项目,其中 融会了综合用途和相互连通的建筑,热闹繁华的街道建筑和与地铁系统有效的连接。 TFP为朝阳区所制定的3O公顷综合用途整体规划,在北京核心商务区打造出充满活力 的新区,融会2,000,000平方米办公空间、一系列酒店、豪华服务式公寓和高端零售 商,最终形成一个”微型城市“,有别于其

15、它CBD。它不仅提供工作场所,也有24小 时不间断的生活环境,造福所有在其中 及周边地区生活和工作的人士。(见图9) 项目坐落于贯穿CBD延伸区的开放 绿带”上,为了与之呼应,总体规划设计了一个 沿”绿带”而建的长型公园。公园为住户和用户营造一片心旷神恰之地提升了步行 路线的质量。 绿带 的中心是Z15塔楼,塔楼位置优越,南北两侧都没有其它相邻建筑。为了使 “绿带”继续延伸塔楼的首层中庭设计成为公共空间,连接行人流线,而非其中障 碍。不仅如此,公众也能够在大楼中获得更多乐趣。(见图1O) 塔楼 新朝BI3CBD的Z15大楼由TFP设计,将成为城中最高建筑。塔楼是北京的地标,也是 标识和中国经济

16、成功的象征。它将成为焦点,并作为综合城市设计的部分 融入周 边环境之中。 Z15独特的”沙漏”外型设计灵感源自于中国古代酒器“尊”。塔楼顺畅的垂直弧形 外观赋予其优雅、现代的美态,比传统的直线型大楼更具动感,又见“修长”效果。 这使得Z15傲然孑立,成为城市最高建筑的最佳代表。它清晰可辨的外形使之成为北 京的地标。塔楼南侧公园中路径的设计巧妙地辉映塔楼外观。通过在绵长的公园和高 耸的塔楼之间建立起和谐关系,顿使Z15浑然融入环境。(见图11) 作为备受瞩目的地标建筑,塔楼是大型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塔楼以各种方式融入 其周边环境。它既与现有地铁站相连,也跟环绕整个CBD的全新单轨系统接通,十分 方便。塔楼地下层直通地铁站,旁边则为单轨系统车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意味着 整个总体规划的关键之一,是要在场地四周建造良好的步行路线,方便人们来往建 筑之间,并连通更大的步行网络。这在北京尤为重要,因为北京车辆路网宽阔,部 份可达12条车道之广 往往对行人造成障碍。为了保证步行流线能渗透城区,总体 规划尝试通过共享路面、自然交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