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621911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5-2016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 文 试 卷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丁忧与守制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 , 寓圃杂记:“成化初, (陈)缉熙守制于家” ,等等。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 ”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 ”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丁忧一词源于书经说命:“王宅忧” 。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 。古时候,不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 。只是到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

2、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以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 ”“期” ,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围之内。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丧丁忧仅限于父母

3、丧或陌生 祖父母丧。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一、一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算闰月) 。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 ,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 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 ,于是赐其自尽。二、禁止婚娶。丧中婚娶被认为违背礼制的。 春秋文公二年(前 625 年)冬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 ”纳币之事照例是不必记载的,史官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原来这年冬天,文公的父亲僖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个月,而文公在居丧期间,竞张罗着送彩礼,所以史官乘笔直

4、书而加以讽刺。三、禁止饮宴。儒家认为, “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论语阳货 ) ,所以饮宴也是在禁止之列的。在居丧期间因宴饮而被责罚的事例也不少。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年)四月癸未,陆赓故世,其子慎余、其兄博文在居丧期间着华丽的衣裳穿街过市,并饮酒食肉,结果都被打了板子,慎余流放至循州,博文被递解原籍。四、禁止赴考。起初限制极严,即使是缌丧(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仅三个月的丧服)也不准赴考。宋天禧年间,举人郭稹冒缌丧赴考,被同辈告发,被交付御史台劾问(见日知录缌丧不处赴举 ) 。到了明朝限制放宽,除了服三年之丧的不得赴考外,余者皆不限。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

5、遣官员慰问,并赐给钱米等物。明洪武十七年(1384 年)正月命吏部:“凡官员丁忧,已在职五年,廉勤无赃私过犯者,照名秩给半禄终制;在职三年者,给三月全禄。 ”(日知录奔丧守制 )清初,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 派官赐给茶酒。至康熙年间,汉大臣陈廷敬有母丧,康熙皇帝便命令阁员查阅明实录中有2关慰问的条例,并派遣内阁学士屯泰、翰林掌院事学士喇沙前往赐给 茶酒。从此以后,慰问之典便成为定例。丁忧和守制,从字面上是有区别的:丁忧就是居丧而言,守制则是就遵守居丧的制度而言。但在具体使用时二者的意思并无严格的区别,既可以说某官丁忧,也可以说某官守制。1、下列关于“丁忧” “守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6、) (3 分)A、 书经说命 “王宅忧” ,宅忧就 是丁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丁忧一词发源于此。B、由于奔丧守制有旷官废事之弊,明朝在洪武年间进行了改革,规定除了父母丧和祖父母丧,其余期服不许奔丧。C、 春秋文公二年记载:“ 公子遂入齐纳币” 。纳币指的是送婚聘的彩礼, 春秋之所以直书此事,是因为“公子”违背了当时居丧的制度。D、 论语阳货:“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可以看出,在儒家观念里,居丧期间是应该饮宴的。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古时候,期功之丧,都可以称之为 “忧” ,都要奔丧。陶渊明“程氏妹丧于武林” ,“情在骏奔” ,说明

7、了这一点。B、守制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谢绝应酬、解除职务、禁止婚娶、禁止饮宴、禁止赴考等等。C、按照居丧的制度,父母之丧,官员须在家守考二十七个月,但特殊情况下,实际守孝期会更长。D、对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都会遣人慰问,并视情形赐予不等的财物。3、根据原谅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儒林外史第四回:“ 先母见背,遵制丁忧。 ”守制和丁忧并提,是由于二者虽然字面上不同,但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用。B、在古代,不遵守居丧的制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或舆论的谴责。C、明代在丁忧守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相关的制度规定较前代更加务实、开明。D、清朝,汉族官员居丧,皇帝不会

8、派官员慰问。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蒋堂,字希鲁,常州宜兴人。擢进士第,为楚州团练推官。满岁,吏部引对,真宗览所试判,善之,特授大理寺丞、知临川县。县富人李甲多为不法,前令莫能制,堂戒谕不悛,白州以兵索其家,得僭乘舆物,置于死。召为监察御史。禁中火,有司请究所起,多引宫人属吏。堂言:“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诏原之。出为江南东路转运使,徙淮南,兼江、淮发运事。时废发运使,上封者屡以为非便。堂言:“刘晏、裴休,皆尝为江淮、河南

9、转运使,不闻别置使名。国朝王嗣宗、刘师道,亦止为转运兼领发运司事,而岁输京师常足。 ”时虽用其议,后卒复。在江、淮,岁荐部史二百人。或谓曰:“一有 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堂曰:“十得二三,亦足报国。 ”知越州。州之鉴湖,马臻所为,溉田八千顷,食利者万家,前守建言听民自占,多为豪右所侵,堂奏复之。徙苏州。先是,发运使上计,造大舟数十,载江、湖物入遗京师权贵,堂曰:“吾岂为此,岁入自可附驿奉也。 ”前后五年,未尝一至京师。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庆3历初,诏天下建学。汉文翁石室在孔子庙中,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杨日严在蜀,有能名,堂素不乐之。于是节游宴,减厨传,专尚宽纵,

10、颇变日严之政。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卒,特赠吏部侍郎。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B. 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C. 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D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5.下列对

11、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B. 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C. 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蒋堂执法,果敢严明。他管理临川,对估恶不俊没人控制的李甲先劝后兵,然后果断行事,用州兵搜出了李家的超越本分之物,最后置之于死地。B. 蒋堂析事,独出机抒。面对上封者否定废

12、止发运使一事,他却上奏赞同废止,然后从今昔逐一 加以论述分析,从而让朝廷在当时采纳了他的建议。C蒋堂遇事,不事阿谀。对鉴湖百姓自占田地被侵占一事,他不顾及豪门大族势力而上奏;对于他人建议载物馈赠京师权贵,他竟然五年不去京城。D. 蒋堂一生,也有缺憾。他知益州时和在蜀地有能名的杨日严不善;建造规模宏大的铜壶阁时,终因砍伐古陵与祠庙的树木让蜀人不悦,诉讼增多。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或谓曰:“一有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2) 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醉中感怀 陆游早岁君王记姓

13、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注: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檀槽:指乐器。8、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描绘了何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 分)49、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6 分)(三)名篇句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屈原湘夫人开头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写景句子:_,_.2. 苏洵六国论中心论点:_,_,_,_.3. 陆游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_ _,_.4.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表现诗人隐居处境况的句子:_,_.5.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_,_ _6. 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 _.7.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圆序中说明因大自然美景召唤而相聚的句子:_,_.8. 杜甫蜀相概括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的句子:_,_ _.9.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_,_.10. 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_,_.11. 韦庄菩萨蛮中描写江南景色美和人物美的句子:_,_._,_.12. 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_,_.13. 杜甫阁夜中写夜哭、夷歌之凄惨的句子:_,_.14. 周邦彦苏幕遮荷花触动诗人思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