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加分公平重在公开透明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208515 上传时间:2017-12-23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护加分公平重在公开透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维护加分公平重在公开透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护加分公平重在公开透明(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焦点】 l教研动态l 高考加分政策的设计初衷。是为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 转变。然而近年来,这项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加分项目 过多、弄虚作假等问题。引起了广泛质疑。加分制度备受诟病, 原因之一在于一些加分内容已经异化为另一种应试教育、加分 教育偏离了提升素质教育的初衷,这从全国各地兴起的考级 热可见一斑;原因之二在于加分政策已经成为少数特权阶层的 “红利”。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政 策已和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的三大“教育不 公”;769的人建议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高考政策,让高 钟简 考重新“裸”起来。其实,高考腐败的根源不在加分不加分,而在

2、于考分本身的权重太大,且决定考分的社会力量(权、钱、情) 缺乏有力监督和有效制衡。换句话说,只要影响高考加分政策 从“良好初衷”走向“变异与腐败”的环境和土壤不除,即便高 考加分取消了,特权阶层还会以其他方式不断侵犯普通人的 合法权益。 因此,为了确保加分政策在公平公正原则下实行,除了要 清理不合理的加分政策,更需要在加分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公开 透明。 (来源:西安晚报) 2O世纪7O年代中期,美国高等教育经过黄金发展时期后, 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充满麻烦的时代”,大学面临严重的财政问 题,政府因经费投入的增加而加强了对大学的管控,媒体和公众 对大学事务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导致学

3、 习条件恶化、与教师接触的机会减少,高等教育机构自身迷失方 向,媒体对高等教育的报道经常是负面的,等等。历史常常有惊人 的相似,上述这些问题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或多或少地存 在。这导致我们的教育一度出现了功利化、粗放化、简单化的倾 向。也导致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通识教育的内容之一。通识教 育通常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其目的 是要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 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等各方面得 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有一 句名言,即“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他显

4、然更加强调通识教育的 作用,因为通识教育能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睿智、达观、 审慎、谦虚、自我克制的人。这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不 可或缺的。 对于大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既是教育的 内容。也是教育的责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粗放化、 黄进 简单化,应当做和风细雨、体贴入微的工作。应让学生明白什么 是行为的适当性、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活动,既要 让学生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增强学 生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 成积极向上,健康优雅的校园文化,通过高雅艺术、体育竞技、 社会实践、挫折教育等形式培育学生心智。尤其是体育

5、锻炼,被 称为“最好的心理老师”。学校应建立体能测试等相关机制,决 不可等闲视之。 注重建立心理疾病防范与治疗机制,对于大学来说,等于 构筑一道“防火墙”。对于在校的每个学生,每年都应当进行一 次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心理疾病普查机制; 在每个班级的班委中设立专职心理委员,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动 向,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形成心理疾病预防机制;设置心理 咨询中心,聘任专职心理医生,对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开展差异 化治疗。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指导有心理疾病的同学进行自我 调整,形成心理疾病治疗机制。 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要求学生成为 完人,而是要求成为全人,成为完全的人,健

6、康的人,正常的人, 全面发展的人,今后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 (来源:人民日报) “村官”中,专业是人文社科类的占751,理工农类的则不到 14;区县对农林牧渔专业的大学生需求为725,而实际选派 到村工作的这些专业大学生仅占32,大部分的大学生不是 农类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很难要求他们立刻上手。 如何尽快地融入基层、扎根基层,成了当前大学生“村官” 亟待破解的难题。 据了解,重庆针对大学生到村工作也作了相关规定,要求 大学生在上任之前至少要接受1周的岗前培训和1个月的适 应性培训。 各地也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与帮带实践工作。在开 县。他们将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大规模教育培 训计划。年内集中培训1个月;还实施乡镇党委成员、机关干部 和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3+1”结对培养制度,结对培养原则 上保持两年不变,从不同层面设计切实可行的交流平台和课 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指导,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顺利开 展。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军”,如何让他们留得住、 干得好、扎下根,还需要多方探寻多种路径,使这些大学生“村 官”带给农村的不只是一时一事的实惠,更是一种持久的希望 和坚定的信念。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05- Z7 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