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1)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206397 上传时间:2017-12-2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99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1)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1)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1)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1)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1)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社会性质的剧变,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前770年 前221年,导入新课,通过预习,大家已经阅读了导入框中的故事,请回答:它说明了什么?,1、经济要发展,我们要改革2、改革要进行,我们要诚信,新课讲授,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1、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2、牛耕,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二、著名的都江堰,秦国蜀守李冰、岷江中游、都江堰 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作用:消除水患、灌溉农田,成都成为了“天府之国”,三、商鞅变法,1、土地原属国家所有奴隶主新开垦

2、私产出租地主,2、各国变法,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结果,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封建社会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3、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影响: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 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C356年,思考,课堂练习,1、填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和 的推广,还有李冰主持修建成的 。,铁农具,牛耕,都江堰,2、被称为我国农业发展史的一 次革命的是( )A、磨制石器的出现 B、青铜农具的出现 C、铁制农具的出现 D、牛耕的出现和推广,D,3、商鞅书“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表述的思想是( ) A、因循守旧 B、消极倒退 C、锐意改革

3、 D、全盘否定,C,4、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目的是( ) A、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 B、为了保住贵族的地位和特权 C、为了发展生产,造福人民 D、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D,5、后人写诗称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冰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兴修水利,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守,勤政廉洁,B,石器,骨梭,铜铲,铜镢,商朝,商朝,联系上几幅图上的器具(并结合自由阅读卡的内容) ,请回答铁农具为什么能够较快推广?,a.性能优越,更坚硬、锐利;b.冶铁业在

4、当时已经很发达。,阅读P40的材料一、材料二,请回答:这个考古发现和这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故事说明人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考古说明牛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牛耕已经很普遍了,人耕地,牛耕地,农业的革命,这是谁?他做了什么贡献?,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今天的都江堰,请回答:都江堰有什么作用?,作用:消除水患 灌溉农田,4、商鞅所说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5、课文前面导言框的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条件? 那故事启示我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呢?,治理国家不能呆板地用一种办法,也不必盲目地效法古代制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要“与时俱进”。,

5、让人们相信他说话是一言九鼎,增强了人们参与变法改革的信心。,言必行,行必果。,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县制,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经济发展,官兵英勇作战,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 基础.,农民积极劳动,国富,能打胜仗,兵强,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只是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变法已经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修正修润 修润 eavsqty1,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