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反思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201478 上传时间:2017-12-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会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会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会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会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会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反思=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 8.1pt; TEXT-AUTOSPACE: ideograph-numeri; mso-har-indent-ount: 0王艳芬=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8pt; TEXT-AUTOSPACE: ideograph-numeri; mso-har-indent-ount: 0在北大国培“工作坊”教学实践过程中,王陆教授的团队所进行的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西式评课,给我们以极大的教学思维冲击,学会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反思。虽然在接受新技术上也有迟缓,但不得不佩服他

2、们所做的精细、科学的课堂观察、解剖与建议。这种方法对我最直接的冲击,归纳起来,就是要学会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反思。=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8pt; TEXT-AUTOSPACE: ideograph-numeri; mso-har-indent-ount: 0一、要努力廓清文本中所包涵的问题=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8pt; TEXT-AUTOSPACE: ideograph-numeri; mso-har-indent-ount: 0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很多,可以有多个维度的划分,但来自文本中的问题,应该是教学最

3、基础的资源,我们在钻研教材、走进文本时,一定要努力找到并精心设计出一些问题,这本身也是我们对教材了然于心的一个重要标志。比如咬文嚼字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抓到 (1) 何为咬文嚼字? (2)如何进行咬文嚼字? (3)为何进行咬文嚼字?这三个问题。抓住这三个问题,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篇文章就能烂熟于心了。=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8pt; TEXT-AUTOSPACE: ideograph-numeri; mso-har-indent-ount: 0二、要努力筛选课堂中所主讲的问题=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8

4、pt; TEXT-AUTOSPACE: ideograph-numeri; mso-har-indent-ount: 0文本中的问题搞清楚以后,我们就要进入下一个层次的问题设计或问题分形。也就是前一个阶段我们主要思考的是讲什么的问题,这一个阶段我们主要解决怎么讲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对前一个问题进行二次设计。针对前面提出的“三何”问题,这一个阶段我们重点要思考我们以哪个问题为核心来组织课堂,结合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实际,我抓“如何进行咬文嚼字”这个问题。=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8pt; TEXT-AUTOSPACE: ideograph-numeri;

5、mso-har-indent-ount: 0怎样讲清楚这个问题呢?第一步仍然是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先搞清楚朱光潜先生在文中是怎样演绎这个问题的,从而对文本展开精细研读,学会一些咬文嚼字的方法,主要是将文字与情感联系起来,善用联想,避免“套板效应”等等,教学反思学会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反思。要让学生深入领会,很有必要联系文中所举的一些例子,再次组织多重对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层次的思考,咬文嚼字还有哪些方法,也就是文中所讲“道理也说不完”,还有哪些道理呢,请学生探究一下,拓展思维。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从整体上领悟咬文嚼字的道理,联系书后“不求甚解”习题,这样就将这个问题,搞得很有层次感。第三步再次回

6、到这个问题上来,朱先生是如何将这个问题表达清楚的呢,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这就将随笔体和例证法自然推出,给学生一些写作实用智慧的引导。=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8pt; TEXT-AUTOSPACE: ideograph-numeri; mso-har-indent-ount: 0三、要努力分析师生中所交互的问题=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8pt; TEXT-AUTOSPACE: ideograph-numeri; mso-har-indent-ount: 0教学行为的魅力在于师生交流与合作

7、生成,所以一切问题设计最终都要落实到“问题间性”,即碰撞过的问题特性,努力分析一下这些(这个)问题,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契合点”找得好不好、巧不巧,是否有效,这是课有没有上活的一个参数。有些课完成得很好,但教师操控得多;有些课完成得好,但问题设计得浅,学生太容易进入,甚至学生最后连一个问题都无法带到课外继续研究;最好的课应该是解决了一些问题,又磨合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样的课让人欣赏、咀嚼。=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 TEXT-AUTOSPACE: ideograph-numeri; mso-har-indent-ount: 1.5一个老师,无论他进行怎样的设计,都要努力凸显自身的个性,并努力将这种个性传达给学生,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深刻的能力,否则他形成不了系统的认识和程序化的知识,只有进行知识的轰炸和问题的累积,而没有实质的进步。也只有凸显了个性的老师,他的风格才能被学生熟知,学生才能形成自动化的学习程序,他自己也才有可能“偷懒”,解放自己,激活学生,最终给更深更新思维留有余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