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景气分析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26084300 上传时间:2017-1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2-200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景气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2-200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景气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2-200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景气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2-200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景气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2-200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景气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2-200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景气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2-200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景气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2 年-2003 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景气分析2003-01-31 资料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 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景气特点分析 总体景气冲高回落 2002 年房地产景气呈冲高回落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房地产投资增长冲高回落,出现逐渐降温的趋势 2000 年-2001 年房地产投资平均增长 23,其中 2001 年第三季度增长率接近32,在经过一个季度的调整后,到 2002 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再次加速,前两个月增幅高达 41,4 月份创 1996 年以来的月度增长新高,为 43.4。1-4月份累计,房地产投资增长了 38.8,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 23.4 个百分点。但从随后几

2、个月的增长趋势看,这种过猛的高增长在需求增长减退和各种刺激效应递减的影响下,呈现逐渐回落的趋势。2002 年全年增长 28.2。估计这一趋势还会延续。 (2)商品房销售增长明显降温 这是导致房地产投资回落的重要原因。商品房销售景气最高点是 2001 年的第一季度,之后,商品住房消费增长开始明显回落,2002 年特别是第一、第二季度降幅进一步增大。一季度末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 16.7,比上年同期回落32.2 个百分点;二季度和三季度有所回升,1-6 月和 1-9 月同比分别增长22.4和 31.9,但总体仍呈降温态势。 (3)商品房积压持续增加 是 2001 年末以来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最值得注

3、意的问题,这一情况显示房地产降温并不是短期的,至少具有中期调整的特征。尽管房地产保持了连续多年供销两旺的局面,但房地产新的积压却越来越严重,2000 年商品房新增积压面积(一段时间内商品房竣工面积减去销售面积)为 6043.8 万平方米,2001 年则上升到 6524 万平方米,2002 年 1-9 月份商品房新增积压面积为 213 万平方米,而 2001 年同期仍然是需求大于供给。估计 2002 年商品房新增积压量不会低于上年,可能超过 7000 万平方米。因此,连续三年商品房的总积压量将接近两亿平方米。而且目前商品房施工面积已接近 7 亿平方米,潜在的供给能力极大。这不论是对房地产业本身,

4、还是对整个经济都会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地区冷热不均 总体而言,此轮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热,在区域上表现为,东部地区持续“高烧”(将退),而中西部景气热度却并不太高。我国最近两年房地产景气高涨却掩盖了地区间的巨大差距。可以说,东部地区房地产已明显持续“发高烧”,而中西部地区除少数大城市(成都、重庆等)外均处于“想热难热”的状态。 从增长率数据来看,似乎 1999 年以来房地产热在东部地区不太明显,反而是中西部地区更明显。实际情况是东部地区房地产发展已出现过热(尽管整个东部地区热度也不均匀)、而西部仍然是热度不够。理由是: 一是就整体而言 1998 年时,东部地区房地产业发展已经完成了早期超高速成长阶

5、段,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增长时期。在进入相对平稳增长时期,如果其增长速度连续两年以上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倍(即高于 15),可以认为已出现了过热。而中西部地区则不然,因为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受规模较小的影响,开始增长速度会很高,这就意味着其增长率的高低与东部地区不具有可比性。中西部地区如果在这一时期连续保持 20-30的年增长,并不意味着出现了过热的情况,只有连续超过 50以上的增长时才可认为过热。这一点可以从东部地区房地产业前期增长中得以佐证,1986 年-1995 年间,我国东部地区房地产年均增长率为 50.57,其中在 1993 年-1995 年间,东部地区房地产投资

6、年均增长率曾超过一倍,由此也就出现了我国房地产发展史上第一次大泡沫。因此,稳妥一点来讲,中西部地区只要房地产增长不连续超过 40,就不会出现过热的情况。相反,低于 20的增长可能是偏冷的。 二是从房地产投资结构看 房地产投资严重倾斜于东部地区,中西部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严重偏低。这与整个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地区结构形成明显反差。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东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占全国房地产总投资的比重均超过 70,1998 年这一比重高达 79.6,之后虽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但 2001 年末仍高达 72.0,比国内生产总值和投资所占比重偏差 12 个百分点左右。如 2001 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

7、全国的比重为 59.61,东部地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 59.04。东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长期偏高,且增幅持续多年保持 20以上,也说明当前东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已经出现过度的情况。 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 近两年来的房地产持续高速增长有重要的体制和政策基础,但过快的增长已显示存在较大的泡沫,对此要高度警惕。当前我国经济中内生性增长还比较弱,不能人为地制造繁荣,吹大房地产泡沫,到头来,不仅扩大不了内需,反而使购买力过度消耗。 当前我国房地产泡沫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近年来房地产炒作的意味太浓,这主要体现在大炒地皮上 经过 1996 年以来的 8 次降息,1998 年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

8、策,金融部门不断加大对房地产消费信贷的投放,2001 年 4 月国家宣布取消了 47 项房地产税收。在这些政策刺激下,房地产开发进入到一个新的高涨期。全国兴起大盘热,各地房地产商大搞“圈地运动”,动辄圈地几千亩,据著名的房地产商王石介绍,有一房地产商一次圈地便达 15000 亩,即相当于 10 平方公里;而且绝大部分开发项目都是追求豪华、气派,人为增大成本和售价。尤其是2002 年 7 月 1 日起国家实行商业、旅游、住宅用地的拍卖制度,许多地方开发商为了搭末班车,提前倾其所能,尽全力圈地、占地。据资料反映,去年 7 月12 日杭州市土地公开拍卖,曾出现过每亩 1800 万元的高价中标记录。厦

9、门市区的一处地价曾被炒高到每亩 2000 万元以上。这是房地产过热的明显征兆,一种真实的房地产泡沫。 (2)短期内房价持续暴涨是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表现 地价的高涨必然导致房价的高企,目前多数沿海城市市区的商品房价格均达到或超过 4000 元。 (3)住房消费增长明显赶不上住房投资和施工面积的增长。 2001 年我国商品房施工面积达 77213.5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为 59766.1 万平方米,商品房的竣工面积为 27303.2 万平方米,而销售面积仅为 20779.2 万平方米。施工面积与销售面积的差距及竣工面积与销售面积的缺口越来越大。房地产投资的高增长已明显缺乏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支

10、撑。2002 年 1-8 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 25.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 25.1,分别比投资增长率低 4.7 和 9.1 个百分点。 在中国,房地产泡沫都是区域性的,难以演化为全国性泡沫。如果是后者,那将是一种真正的灾难。但不能掉以轻心的是,局部的大泡沫却是带有全国性影响的,特别是这种泡沫往往是非市场力量所为,其危害性很大。 当前房地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供需结构严重脱节 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严重脱节的问题是导致目前商品房积压增多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的重要问题,而且是带有全国性的普遍问题。这与高价房暴利有关,特别显示房地产商存在普遍的短视行为。 房地产收

11、入价格比严重偏高,很快将形成需求断层 在存量住房多数不能上市流通而使我国住房价格一开始定价便相对偏高及大炒地皮和房价的影响下,我国房地产价格严重偏高,致使房地产收入价格比在世界上居畸高的水平,在日本东京,目前居民的年收入与房价比大概是 1:4.8 ,即使在 1990 年“土地神话”时期最高值才是 1: 8 到 1:15,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是 1:8-15。除了初始定价就偏高外,房价被人为炒高是重要原因。广大工薪阶层是难以承受这一收入价格比的,只有少数高收入阶层能够买得起这样高价格的房子,不久,这一阶层的需求将逐渐被消耗掉,从而出现明显的消费断层。 要高度警惕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对金融系统和经

12、济的冲击 炒作房地产的不仅是企业,而且有许多个人参与。特别是各地都出现了假按揭现象,有多少这类现象不得而知,但的确有不少高收入者将购买住房作为投资行为。当前不少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仍然偏高,这与低利率政策有关,一旦房价大幅回调或房产长期大量积压,房地产商特别是后加入的房地产商将可能面临巨大的损失或出现破产。 目前中国住宅动工面积高达 5.1 亿平方米,估计涉及资金高达 1.5 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房地产价格下降,房地产销售放缓,这些动工项目一旦出现周转问题,银行难免不受影响。 个人住房贷款目前也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资金出路。截至 2002 年 6 月底,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总额已达 6600 多亿元

13、。有关专家估算,金融机构用于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贷款总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率估计约为 10。 就宏观角度来讲,当前房地产发展中头等重要的事是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使房地产“软着陆”,而不能任其自然膨胀和让泡沫自然破灭,如果是后者,其对房地产业本身的伤害是巨大的,另外还会拖累金融机构。但真正最大的伤害也许在于对宏观经济的伤害。我国经济增长新的内生性快速增长还没有最终形成,房地产持续稳定健康发育是这种内生性增长因素之一,房地产如果出现“硬着陆”的情形,那么,将使宏观经济继续向下调整,这对社会稳定和结构大调整的进度均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 影响 2003 年房地产景气走势的因素 短期内房地产投资

14、比例偏高,存在内在的调整要求。2001 年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已上升到 19.1,2002 年上半年则上升到 25.1这一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而 1995 年这一比例仅为 15.73,年平均以 1 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显然这是难以持续的。住宅建设投资占 GDP 的比例短期也存在偏大和提高过快的问题。2000 年我国城乡住宅投资占 GDP 的比例为 8.49,其中城镇住宅投资占城镇 GDP 的比例为 9.92。据有关资料介绍,住宅建设投资与人均GDP 存在着内在关系,人均 GDP 在 500 美元以下时,住宅建设投资占 GDP的比例在 2以下;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时,这一比例

15、为 5;人均 GDP达到 1500 美元时,这一比例达到最高值 6-7。此后,住宅建设随着人均GDP 的增加,绝对值增加,但占 GDP 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01 年和 2002 年城乡住宅投资占 GDP 的比例和城镇住宅投资占城镇 GDP 的比例仍在继续提高,已明显超过了当前经济增长所能支撑的水平。可以说,近几年房地产已出现了过度投资的情况,即供给量大大超过了需求量。随着房地产需求的逐步降温,房地产投资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相应地,房地产消费的短期透支问题也同样比较严重。 当前的宏观经济增长不足以支撑房地产继续保持超过 20的高增长。尽管2002 年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于预期,也好于 2001

16、年,但主要是靠国债投资和出口增长的强劲带动,除非有新的外部强大推动力加入,否则,2003 年的宏观经济增长不会脱离过去多年形成的调整型增长态势(增长 7-8 )而出现转折。相反,受投资和出口增长均将有所回落及消费增长仍然不足的影响,2003 年经济增长很可能将重演 2001 年的情况而出现小幅回落,这会对房地产消费和投资产生一定的压力。就中长期而言,不存在独立于宏观经济景气周期的房地产周期。 短期购买力的压力将增大。过去 3 年短期购买力消耗过大。1999 年-2000 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新增加额是明显减少的,这与连续降息、股市相对活跃有相当的关系,更与住房货币化改革和房地产热完全一致,即有很大一部分储蓄是因为房改和房地产消费增长而分流的。这一阶段,储蓄新增量减少既来自于高收入阶层,也来自于占人数众多的工薪阶层。从 2001 年开始,城乡居民储蓄再次显著增加,2001 年新增 9430 亿元;2002 年前三季度则增加了 10374.7 亿元(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