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0_吴寅霆_第四节 侵犯行为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26084275 上传时间:2017-12-22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0510_吴寅霆_第四节  侵犯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50510_吴寅霆_第四节  侵犯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50510_吴寅霆_第四节  侵犯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50510_吴寅霆_第四节  侵犯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50510_吴寅霆_第四节  侵犯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0510_吴寅霆_第四节 侵犯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0510_吴寅霆_第四节 侵犯行为(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侵犯行为,上下五千年历史,一、侵犯性行为的定义 (一)什么是侵犯性行为 早期社会心理学家受行为主义影响把侵犯性行为定义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性后果的行为。 一个行为是不是侵犯行为,现代社会心理学更多地要考虑的是该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意图,并认为,侵犯的动机与意图是侵犯性行为的关键。 所谓的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即侵犯是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马克思的一句话,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能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公交车纵火案,幼儿

2、园砍人案,(二)侵犯的种类 侵犯行为不都是反社会的,还有维护社会准则的亲社会的侵犯,是指不但不违背社会准则,还可以为维护社会准则服务的侵犯行为。 还可以把侵犯行为分为言语侵犯与动作侵犯。,言语侵害的危害性更大,二、侵犯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本能论 动物的侵犯行为有两种:一是掠食行为;二是争斗行为。 (二)社会学习和侵犯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及其追随者认为,侵犯性行为是社会习得的结果。 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 侵犯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三)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是指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到干扰或破坏,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况。 心理学

3、家多拉德指出人的侵犯行为是因为遭受挫折而引起,这就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该如何面对挫折,三、侵犯行为的消除与控制 (一)宣泄 亚里斯多德提出来的,意思是用文学作品中悲剧的手法,使人们的恐惧与忧虑等情感得以释放,以达到净化的目的。,人是需要宣泄的,为何在外受气的人喜欢在家里耍横-“心理补偿”,“心理补偿”也有正面的,(二)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 如果行为的预期代价行为能够带来的满足,则行为就会被抑制。因此,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秦始皇时期的社会制约,(三)提供非侵犯性的榜样 侵犯性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侵犯倾向一样,非侵犯性榜样也会降低人们的侵犯性倾向。 对侵犯性榜样予以抨击,也会成功地减少随后而来的侵犯行为。 (四)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 培养人们对他人的感情移入,同情爱护自己的同类,就可使侵犯行为难以进行。,(五)感情净化 从需求不满的侵犯假设来说,直接的赏罚等因素虽然对表现在外部的侵犯起抑制作用,但对内在的侵犯动机的降低却不起作用。 此外,分配公正以减少人们的挫折感,控制暴力电影电视,防止青少年对暴力的模仿等,也可以有效地消除或控制人们的侵犯性行为。,做 “梦”能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梦可以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如果梦中是人的本能冲动得以发泄,醒后就能约束自己的言行,维持正常的自控能力,能更好的适应现实的困难处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