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3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040080 上传时间:2017-1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3(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3第四单元 生活的启示41 落花生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习一个生字“榨”,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3。能结合课文推想“开辟、茅亭、爱慕、居然、嫩绿、体面”等词语的意思。2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父亲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一段话,体会到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准备: 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查找资料,了解花生的特点,并通过默读知道课文的大概教学方法: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教学过

2、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读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3解题: 根据自己的预习谈谈对文题的理解。4、质疑引入: 你对落花生了解多少?它有什么特点?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教育?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1、自己出声读课文。2、交流预习笔记。3、自由读课文。4、交流学习生字。5、自己默读课文。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1、提出并交流不懂的问题。2、一名同学读课文,同学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3、交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介绍教师的名字,请同学们分析含义。2、揭示课题: 落花生系许地山先生的笔名,他为什么为自己起这样一个笔名

3、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检验一行同学,比比看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统计讲评)2、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举手抢读,检验以上同学朗读的程度。3、老师带同学分角色朗读下面课文,看同学们朗读的情况。4、提名四人分角色朗读课文。5、分成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三、探究课文,理解感悟1、请一小组到前面分角色演出,演后评议。2、再请一小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3、公推最好的一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4、许地山先生为什么起名叫落花生呢?请根据课文的理解提出落花生的好处。5、花生最可贵的用处是什么?(通过重点词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6、 许地山先生起这样一个名字是矢志做个什么样的

4、人?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许地山先生要做的这样人多吗?举例说明。2、名字可以言志,亦可以表明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关爱,请写一二百字片断,说一说自己的名字3、到黑板前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读出自己写的片断。五、布置作业。六、配题: (见课件)七、板书设计: 落花生种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八、课后小结: 43 因小失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习 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2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课文论述的方法,学习用列举事例的方法表现文章的中心的写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和体会课文中列举的五个事例,知道我们做事不应该因小失大。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抓住课文所阐述论点

5、作者亲身的经历的生活实例理解课文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与别人先进行交流,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课上解决。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板书课题三、读题解题四、交流预习五、指导学生朗读,了解课文第二课时一、自读课题,质疑问难1.读课题读课文读课后问题,边读边作好疑问记号。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质疑问难。二、梳理疑难,自主探究1.根据学生自读后的疑问,进行梳理,主要问题有: (1) 课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作者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教训?(3)作者认为都有哪些人为哨子

6、付出了很高的代价?(4)他们为什么为哨子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呢?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研讨,理解课文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1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教师适当点拨。(如: 了解第一自然段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为这个哨子我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钱”,从这件事中作者感到一时得到哨子的快乐是“小”,带给我的羞辱、教训是“大”,教案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3。)2对于学生理解不透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解。(如: 长大成人,作者走进社会,观察人们的作为,感到遇到的很多很多的人,他们都为一个“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第一例中是“宫廷的青睐”而付出了太高的代价,第二例中是“争名夺

7、利”付出了过高的代价,第三例中是“敛财致富”付出了过高的代价,第四例中是“寻欢作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第五例中是“外表”“漂亮的装束”“讲究的住宅”“上等的家具”“精致的设备”付出了太高太高的代价,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这些事例。)3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四、拓展积累,个性展示说: 用替换词的方法,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个性理解。读: 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读出自己对课文的个性理解。画;画连环画,把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融入画中。演: 演课本剧,把第一个故事演成课本剧,加深对中心内容的理解。五、课后小结: 习作生活的启

8、示表达内容: 生活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它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比如看到一种自然现象,听到别人一番谈论,自己一次偶然的发现生活的启示不在你童年生活之中,启示无处不在。本次习作,请你选择一件给你启示最深的一件事,把这件事的经过及感受写清楚。题目自拟。表达提示: 1所选择的事不论大小,一定有价值,值得回味,值得回忆。2把给你启示的那件事的经过写具体。3讲启示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评改: 1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们听,互相交流从中所受到的启示。2请你把自己的习作抄出来贴在墙板上,或打印出来发给同学,征求修改意见。课后小结: 第五单元胸怀壮志51 龟 虽 寿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文中两个二类字

9、。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2 过程与方法: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准备: 图片以及相关的人物介绍。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走近作者。1板书课题2组织学生介绍相关资料。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2指名读诗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前四句为第一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10、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意思是说神龟虽然长寿,可还是难免一死呀。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和就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这四句诗说明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在当时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紧接着在第二层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中,慷慨高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这几句诗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认为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后四句为第三层。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继发壮怀的高

11、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国,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5组织学生汇报。6 指导朗读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1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图画引导学生

12、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2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四、背诵古诗五、课外延伸六、作业: 1默写古诗2解释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七、配题: 1区别字。沥() 骥()怡()枥()冀() 贻()2正音字。乘雾(hng)盈缩(su)八、课后小结: 52 十六字令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3 个生字,认识 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小令,注意长短句的节奏。2 过程与方法: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像这三首小令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进一步了解伟人的雄心韬略。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走近作者。1板书课题2组织学生介绍相关资料。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2指名读诗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5学生汇报学习收获。第一首是写山的高度。诗人化用贵州民谣,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接着又借用此民谣中的“离天三尺三”。这两处借用一下就将红军当时的现实及精神幻化灵活了,达到以俗为雅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