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社会主义文学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016318 上传时间:2017-12-21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社会主义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反思社会主义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反思社会主义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反思社会主义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反思社会主义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思社会主义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社会主义文学(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思社会主义文学内容简介:反思社会主义文学主持人: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对话者:杨庆祥黄平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金理 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杨庆祥:这一次三人谈以 社会主义文学 为讨论对象。以 80后 的身份和意识先见去讨论社会主义文学如此庞大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反思社会主义文学主持人: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对话者:杨庆祥黄平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金理 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杨庆祥:这一次三人谈以 社会主义文学 为讨论对象。以 80 后 的身份和意识先见去讨论社会主义文学如此庞大而固执的历史存在,显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试图从自我的 先见 出发,厘清阅读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文学

2、 风景 ,然后讨论其核心命题 新人 ,再围绕其历史坐标和当下延拓初步展开。我们试图展示复杂,呈现差异,并不惮于将个人的想象寄寓其中。社会主义文学 风景 杨庆祥:我想用柄谷行人的 风景 一词来引起话题,我们知道,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里,柄谷行人认为 现代文学 已经内化成为一个超稳定的制度,所以我们对其历史性完全忘却。所谓的 风景 ,也就是以一种事先确定的认识范畴去观察、叙述对象。这样一来,对象仅仅成为一种陈述,并和陈述者的主观情感密切相关。由此我想到我个人对社会主义文学的阅读和接受其实是非常 风景化 的。这一 风景化 在双重意义上成立,其一,我所接受的文学训练基本上来自两个系统,一是 80 年代

3、末的新潮作家作品,二是西方20世纪现代派作家作品,这两者如果概而述之则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其二,80 年代以来,由于 去政治化 思潮的影响, 回到文学本身 成为一种认识 时尚 ,社会主义文学被认定为是具有 强意识形态的文学 而被整体 降格化 。也就说是,我在阅读此一时期的作品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有了这两个认识上 范式 ,从现代主义的角度去看,社会主义文学缺少 内面 ,没有资本主义意义上的 主体 ;而从 文学性 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文学的语言和结构过于单一甚至粗鄙。我承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 风景化 的认识模式一直主导着我对社会主义文学的 先见 。而且我发现这种 先见 在更年轻的一代身上

4、表现得同样严重,我曾经在本科生课堂上给学生放映电影刘三姐,结果学生在观影过程中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我问他们笑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这个电影里面的人物太虚假了。 我们也许可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隔膜,但是这种历史的隔膜是如何造成的,难道不是和 制度化 的文学观念有关系吗?金理:庆祥说得不错。不过没有人可以宣称自己是从 自板 开始面对世界的,尼采还说过,没有赤裸裸的现实,只有不断被解释的现实。任何 现实 一旦进入人的视野,就不可避免落入纷纭的 风景 网络之中,它们还会按照各自的权力关系结成相对稳定的 解释的循环 。我们无法设想一个没有任何 期待 与 成见 的认识主体,可以做到的是,不断对原先固定

5、的那套 风景 成像的机制进行对象化,同时也不断地对所呈现的图像进行 松绑 。庆祥刚才提到了自己对社会主义文学的接受,并且清醒地反思了这一接受过程中 风景 的制约,这里的 风景 主要来自现代主义文学。不过文学的启蒙未必只起于理性、自觉的文学训练与教育,我想到的是小时候的连环画。因为我父亲是作装帧设计的,他曾一度想把我培养成画家,要求我临摹简单的连环画,可能我所收藏的连环画要超过一般的同龄人。我的这些 小人书 中,一半是西游记水浒说岳杨家将薛刚反唐之类,另一半就是今天所谓 革命历史小说 红色经典 :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白毛女山乡巨变 我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这么痴迷连环画,这肯定不是孤例,而且那个时候小

6、孩子天性自然,应该来说 风景化 的机制还不那么深。陈丹青说 20世纪以来,中国顶顶了不起的艺术不是油画国画,而是连环画与连续剧 ,那些连环画的改编者、绘画者俱为一时之选,他们如何从原作中 裁剪 情节、处理人物,都值得研究。而且连环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们国家是老少咸宜的读物,娱乐之外,这其中肯定还负载着教化的意图。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制作连环画的大师们,他们对读者的审美心理有很细心的把握。等我后来再接触到文学史家类似 革命通俗小说 民间隐形结构 之类的说法时,一点不感到奇怪,因为我小时候真就是这样的,谈起鲁汉、林忠、彭亮、小坡眉飞色舞,就好像对 五虎将 四猛八大锤 如数家珍一般。黄平: 诚如大家刚

7、才谈到的,柄谷行人、竹内好等日本学者的论述,构成了近年来中国学界反思社会主义文学的理论源头之一。老实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犹疑。一方面这个 超克 的思想谱系很有启发,柄谷行人所提出的 风景的发现 ,动摇了一系列经典的定论,使得重读与推进的工作成为可能。在此重温柄谷行人的夫子自道:我在本书中,把曾经是不存在的东西使之成为不证自明的,仿佛从前就有了的东西这样一种颠倒,称为 风景的发现 。当然,这是对现代的物质性装置的一个讽喻。 在谱系学的意义上,柄谷行人提醒我们注意自己 习焉不察 的文学观念的起源,提醒我们 知识 科学 真理面目背后的历史性。另一方面,这种 变动 (不断地颠倒,不断地风景化)中是

8、否有 不变 的东西?能否把文学观直接视为 风景化 的结果?当下提到历史叙述,流行的讲法是 历史 是一种叙述文类,值得反省的是历史如何被建构,如何被风景化。问题在于,真实的疼痛确实存在,可惜这无法 语言化 ,或者大音希声,或者只是我的一种并不 学术 的信仰。如果将人性与人类史视为纯粹 建构 的产物,这种知识生产体制、理论论述程式等等,是否也是一种认知装置?我并不反对 风景化 的分析,且十分尊重 风景化 的洞见,我理解的对于 风景 的发现,不在于秉持一种 相对主义 的辩护立场,而在于 去蔽 ,从 历史 的一切桎梏中挣脱出来,为各个族群、各个阶级,为普遍而共通的 人性 而抗争。我可以想见,这种看法容

9、易被视为退回到 新时期 的思路,重弹 人性 与 文学性 。然而,文学之为文学,人之为人,总有稳定的性认知,总有相通的喜怒哀乐。在当下阶级分化、社会断裂的大背景下,这种普遍化的修辞容易被视为漠视底层的粉饰,这个问题也确实存在;但是搁置当下的历史语境, 永恒 的人性是否真的付之阙如?文学史是否可以等同于政治史、权力史? 作为后发的东亚国家,日本和中国的学人都面临着超越、克服现代性的困境,都不甘自己的 独特性 被淹没,都不甘成为 现代性 的附庸,而努力寻找 反现代性的现代性 的可能。柄谷行人的 风景 、竹内好的 政治与文学 ,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社会主义文学的范式,这一派学者受到大陆学界的欢迎,不仅是

10、学术水准上的,更是基于历史的需要。不过,理论的构建,能否妥帖地解释中国的 文 与 史 ,这一点尚待更为细腻地展开。这一点我深受形式主义影响,诚如赵毅衡的看法, 概念再美,若不能归到形式,就无法分析、验证、操作,必是大而空 。杨庆祥:黄平问得很有意思。文学是否应该追问永恒性的东西?我想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回答,因为文学说到底,形之于语言而作用于人心,它最终呈现的还是一种心灵的结构。如果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当然不需要去追问那些故事和语言背后隐藏的政治经济关系,正如金理在上面谈到的,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水浒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的时候,只是觉得有趣、好玩而已,这可能也就是文学 共通性 的东西,也很难说这就是 风

11、景 。但是如果以这种 共通性 和 永恒性 来拒绝对文学进行 风景化 的理解,我想也是必须警惕的。这种警惕并不在于我们离开了当下的历史语境 阶级分化、社会断裂从19世纪以来就一直是我们的主要历史语境,并非当下中国独有 而是我们可能离开了文学作品本身对我们的 召唤 。这种 召唤 建立在一个基本的事实上,任何普遍性都只可能建立在独特性之上,离开了独特性,就没有办法建立普遍性。如果 现代性 成立的话,离开了日本、中国、印度、拉美的现代性,这种 现代性 难道不是一厢情愿的霸权主义的现代性吗?理论并不需要寻求一一对应的落实,理论说来不过是一种建构,既然是建构,必有删减、重组、变形之处,关键看能否激活我们的

12、经验和解释能力。其实说起来应该感到惭愧,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 大本营 ,我们居然要一再援引他国理论家的理论资源来阐释本土的作家作品,我们的理论建构能力何其之弱!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我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主义文学(这种整体概念从何而来似乎也构成一个问题)有稍微的排斥感,但另外一方面,我对于这一范畴内的一些作家作品却保持有高度的肯定。比如上面我提到的电影刘三姐,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我都认为堪称典范,我在刘三姐这个人物形象上看到了很多我们当下缺少的美学因素:朴素、干净、明朗,能够以简洁的形式刻画出深刻的再比如赵树理,我以为他的三里湾是一部杰作,其杰出之处不在于描写了多么出色的人物,实际上三里湾里

13、面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人公形象,而是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非常现实主义的描摹。这种判断的理由很简单,三里湾里面的很多描写都让我想起了我出生的那个小村庄,尤其是里面关于农村青年上夜校的描写,和我的经验几乎一模一样,在1980年代的早几年,我的姑姑就经常带着我去上那样的夜校。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如果从整体文学范畴和单个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社会主义文学充满了内在矛盾和张力,同时也一直存在 名实不符 的冲突。黄平:我理解庆祥对于 刘三姐 的肯定,潜在的台词是不满于个人与世界的梳理,不满于你曾经作为互文比较的本杰明 巴顿奇事所代表的有教养的、温情的、私密的趣味与孤独之感。对于你针对的问题,我完全同

14、意,这套流行的美学容易划向也正在划向郭敬明式的 小时代 。但是,否定 小时代 ,不等于肯定 刘三姐 ,这一点我们看法有冲突。作为 1958 年 新民歌运动 的一部分,刘三姐如果不说虚假的话,至少也是脸谱化的。刘禾无疑是对于社会主义文学抱有深切同情的左翼学者,她在一场难断的 山歌 案:民俗学与现代通俗文艺中,援引赵毅衡的看法:新民歌体 是 一种以貌似天真无邪的强借大众名义的作伪手段 。刘禾认为:黄婉秋扮演的刘三姐(傅锦华配唱),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点。她对财主怒目圆睁,对自己人喜笑颜开的表演,十分夸张和矫饰,使这两种情感几乎接近漫画式的处理。 大家都知道,刘三姐的传说历史悠久,有学者考证,最早见于南

15、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的 三妹山 。然而,从宋、明、清直到五四时代对歌谣、民俗的整理, 刘三姐与读书人的冲突甚罕,更无刘三姐与财主的斗争 。编剧乔羽明显按照当时流行的政治观点来设计剧情,他认为刘三姐是 劳动人民的闯将 ,刘三姐是 以她为主角组成的阶级斗争的画面 。这就像片头曲唱得那样: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 刘三姐的形象被政治如此征用,是否可以被视为 朴素、干净、明朗 ?由此, 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刘禾指出, 乔羽借刘三姐之口嘲笑秀才这一类书呆子的有些句子,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言语。毛对知识分子的批评,指责他们 四体不勤 , 五谷不分 ,

16、这一切竟变成刘三姐同秀才对歌的内容,并期待观众也能够参与这一场史无前例的、以大众的名义贬议和压制读书人的运动。这里的悲剧是,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最倡导民俗和民间文艺的群体,他们始终在积极地参与建设通俗文化、大众文艺的过程,但每次首先被牺牲的,都是他们自己。 今天我们反思社会主义文学,这场历史的悲剧尤其值得反省,扮演刘三姐的黄婉秋在 文革 中的苦难际遇,为这场政治山歌敲下了重重的最后一个音符。并不是说,文学与政治无关,竹内好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真正的文学并不反对政治,但唾弃靠政治来支撑的文学。 杨庆祥:对刘三姐的理解当然带有我的个人经验,就好像刘禾的解读带有其个人体验一样。这种解读其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果,比如我也可以引用蔡仪的话来证明刘三姐被征用改编的合理性:也可以说,它的感动人、鼓舞人的地方,它的又新又美之点,根本在于用优美的民歌来塑造了一个劳动人民高贵品质的典型形象。 它所描写的刘三姐的性格,充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