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执业药师考试(讲义)中药的性能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259805 上传时间:2017-0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执业药师考试(讲义)中药的性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药学》执业药师考试(讲义)中药的性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药学》执业药师考试(讲义)中药的性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药学》执业药师考试(讲义)中药的性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药学》执业药师考试(讲义)中药的性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执业药师考试(讲义)中药的性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执业药师考试(讲义)中药的性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 第 1 页第二单元中药的性能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因其各具独特的性能,前人也称之为 偏性。也就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等。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 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二、四气的确定依据 药性寒热

2、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故四气的确定是以 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三、四气的所示效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 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四、具体表述有些药物,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

3、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五、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六、四气的临床意义 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炮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3. 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 第 2 页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

4、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二、五味的确定依据五味确定 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昆布之咸。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临床证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发表透疹,用口尝所得甘昧只能解释归纳其生津止渴作用,而发表透疹则难以归纳解释,故又据发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则,再赋予其辛味。由此可知,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散

5、、能行,有 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红花,都有辛味。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补、能缓、能和,即有 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

6、等。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 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泄、能燥、能坚。能泄的含义较广,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 泻火存阴”之

7、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 第 3 页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 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渗、能利,有 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气味配合(一)意义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

8、药物的性能。如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黄芪与石斛虽均味甘而能补虚,但黄芪性温而善补气升阳,石斛性微寒则善清热养阴。(二)原则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三)规律气味配合规律有二: 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四)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再如, 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

9、补中益气作用。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紫苏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 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二、确定依据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 第 4 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

10、;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药物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三、所示效用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

11、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四、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又如治疗病位在下的脚气肿痛,常选用药性沉降的黄柏、苍术(以沉降为主)、牛膝等。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再配用药性升浮而能升举阳气的升麻、柴胡等;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夏枯草、磁石、熟地黄等。组方遣药时,常将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至于以何为主,以何为辅,当 据情酌定。如黄龙汤为泻热通便、益气养血之方,即主以

12、性沉降之大黄、芒硝、枳实等,佐以少量性升浮之桔梗,使降中有升,以增强疗效。五、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六、影响因素 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 第 5 页二、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三、归

13、经的确定依据 、气、味等特性,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四、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厥阴肝经等。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14、,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第五节有毒与无毒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一、含义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也就是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强弱成正比。二、毒的特性所谓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

15、害的性质。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损害人体,常用治疗量范围较小,安全性低。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所谓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药物的总称。即“毒”与“药”通义。如周礼天官冢宰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卷十四又云:“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以上文献中,“毒”即是指“药”。药物的偏性。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 第 6 页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偏性。临床用药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调整气血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之目的。古人常将药物的这种偏性称之为“毒”。总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医师/药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