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备课初探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5909156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备课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学语文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备课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学语文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备课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学语文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备课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学语文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备课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备课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备课初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备课初探林 伙 根【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备课 比照 探究孔夫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上好语文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课改至今,如何进行高效备课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命题,也是我们现今研究的关键课题。比照传统备课,对新课程下备课实效性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备课内容动态化在备教材上,变“教教材 ”为“用教材教”,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在备教学目标上,变师本思想为生本思想,切合学生实际,发展多维度目标;在备教学过程上,变程序设计为理念设计,使教学设计更具弹性。1.备教材上,更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传统备课教师过分强调教材,课程资源开

2、发意识不强,教学闱于教材,忽视学生实际及成长需要。加之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忽视学科整合,使学生各科之间的知识链断裂,学来疑惑重重,索然无趣。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之一是确立课程资源意识,明确课程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及环境构筑的生态系统, 要求教师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自然、生活、网络、课外书籍中的课程资源。而且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 ”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造者。教师在广泛开发资源的同时,不忘深刻挖掘文本内涵,科学地选择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哪些是学生急需的,哪些是最切合学生实际的(包括学生身心特点,学情) ,哪些最利于突破难点的,哪些有利于

3、学生三维目标发展的,就用哪些。要去粗取精、择要而教。2.备目标上,变师本思想为生本思想教师传统的观念认为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备课要么目标不明确,不具体,不合实际;要么目标不完整,只注重显性目标(又叫即时目标,如:知识传授与获取。 )忽视隐性目标(即长远目标,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更有甚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备课,为中高考而备课,为备课而备课,照抄照搬现成教案汇编,备课完全流于形式,让教和学完全脱离为两张皮,教学效率低。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必须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教师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性认识怪圈,树立学生本位的备课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

4、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度与广度,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了解学生要学什么,从而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的目标;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设计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帮助他们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以生为本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

5、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做到胸有成“ 人”,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梯度设计教学过程,既注重显性目标的培养,又注重隐性目标的培养,在“ 双基” 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3.备教学过程上,变程式设计为理念设计传统备课中的教学过程,教师要么绝对忠实于自己预设的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按程式化“台词” 去“演戏” ,而使课堂缺失精彩的灵动生成;要么照抄参考资料,总是把名家教案记熟,最终一节课下来,既没有了自己的风格,又找不回名家的精彩瞬间。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说教学过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

6、务。笔者认为:(1)教学过程要有弹性。师生互动是一动态过程,教者没有办法完全预设,过于细化的备课钳制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容易束缚教师的教学行为。备课重点是明确教学目标,展现教学思路,备课时不妨粗一点,不搞具体问题的罗列。理清大序,随机调控;(2)教学过程要有灵性。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教师要保预设的条框,留生成的空间,注重设计情境,扑捉动态生成,为学生提供宽松、开放的施展天空;(3)教学过程要有个性。教师备课不是完全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毫不借鉴别人经验,而是要严禁千人同语,不信“拿来主义”,批判吸收,为我所用,切合实际,因材施教,开拓创新,自成一家。这

7、样的课才经典,才有闪光点。二、备课方式更灵活传统备课形式主要是由教师独自一人进行,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 “备课” 实际上成了 “背课”,这样的备课形式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毋庸置疑,教案一定要写,但要不拘形式。新的备课形式更丰富灵活,不拘一格。备课不必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也可以写在教材上,还可以把备课思路写在卡片上,有平行班级的,还可以提倡“ 集体备课 ”方式。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 点画批注 ”,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特别是农村教师,教学班级大,跨学科现象多,教学任务本就过重,象黄婆娘的裹脚的

8、长教案已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教育主管部门亟需为老师松绑,改革教案的编写方式,让教师尽量放开手脚,写真正有实效的教案。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课后备课。课后备课也称为“第二次备课” ,是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课前准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的估计,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逐项进行反思、检视、分析、评价、总结,以补救本次教学所失和改进后续课堂教学的一项课堂教学后活动,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环节,忽视不得。三、备课评价重实效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如环节都要有“ 目标要求”

9、 、 “重难点”、 “教具准备”、 “导入” 、 “经过” 、 “小结” 、 “作业”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不论老、中、青教师,不论是哪一门课,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所以教师(特别是工作负荷重的农村教师)不得不疲于应付,备课不得不依葫画瓢、按图索骥。传统评价以物化的教案来衡量教师备课的标准是极不全面的。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备课评价机制严重挫伤了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积极性。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备课评价要注意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老、中、青分层对待) 。其实,备课既有显性备课(如

10、:写教案)又有隐形备课(研读教材、思教法、备学生) ,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不仅看教案,更要看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价值、对教材处理的积极态度、对教法创新的情感心态等;参与评价不应只有领导,还应有教师评、自评甚至家长评、学生评;对教师备课的评价不能仅限于一学期两三次的定期检查,更包括平时的随机谈心、推门听课等。在评估中,要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形式, (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框图式)等,体现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四、有效备课呼唤教师素养的提高课程改革也是人的改革,教师历来就是教育改革

11、的最大主力军或阻力,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给广大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广泛汲取先进课改理念,积淀文化,提升品味,练好内功,对于传统教学理念,不能因噎废食,而要批判继承,面对课改热潮的今天,理性审视,冷静思索,负重前行。参 考 书 目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全 日 制 义 务 教 育 阶 段有 效 备 课 备 课 问 题 诊 断 与 解 决 http:/ 全 新 的 课 程 观 观 照 课 堂 教 学 2009.3.16中 国 教 育 报 教 学 版语 文 教 学 论 何 更 生 主 编 安 徽 人 民 出 版 社开 放 性 备 课 策 略 吴 永 军 2004.6新 课 程 备 课 新 思 维 论 教 师 课 后 备 课 张 文 建 张 璐 阳 2006 .3 职 业 教 育 研 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