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学问题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5905046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学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学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学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学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学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学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学问题(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论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学问题曾枝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摘要: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生成一样,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前后意思大相径庭,若把最初的意涵等同于后来的意涵,就会大失偏颇,因此要进行深入的生成学分析。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学研究应首先注意分清后马克思主义的类型;其次应注意到学界所研究的后马克思主义是指打上后现代主义印记的、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狭义后马克思主义”;再就是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问题应从两个因素来考量,一是后现代主义的后期转向,二是马克思主义晚近时期的转向,这两个因素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孕育、酝酿和催生有莫大的关系。关键

2、词: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自最初产生以来,经历了很长一段的沉寂,然后再度出现,这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并引发激烈的争论。年前后该概念引起我国学界的注意并展开热烈讨论。在国外,引起激烈争论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质;而在国内,引起讨论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它的政治内容与实质,而是它的定义本身与它的生成学问题。定义问题与生成学问题是一对互相纠葛的问题,弄清其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另外的一个;如果二者中有一个弄不清楚,则另外一个同样模糊不清。由于定义问题过去几年已多有讨论,故本文重点讨论生成学问题。一我国学界就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问题曾有过热烈的讨论且存在不同意见。年,

3、张一兵等几位教授以“后马克思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笔谈)”为题发表了篇文章(南京大学学报年第期),阐述了“后马克思思潮”、“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三个概念的定义问题。这些文章初步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作了概括,但对什么是“后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尽一致。张一兵教授提出以“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三个概念来界划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对“后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则持保留态度;而胡大平教授则主张不能把“后马克思主义”排除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领域之外,其他几位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谈到这个问题。在此前后,我也提出关于后马克思主义定义的看法,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是年代开始流行

4、的后现代主义的衍生物,若把后现代主义视为一根长长的瓜蔓,那么后马克思主义则是其中的一个瓜而已”;它“以解构哲学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强调非传统、无中心、多元化、民主化、反逻各斯主义等等,甚至扬言要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些观点发表之曾枝盛: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学术研究年第期;后马克思主义,台北: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年。(,),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时期历史经验的哲学思考王兵(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摘要: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点和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的主要特点是自觉性、时代性和过程性;基本方法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系统思维的方法。通

5、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党不仅在理论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哲学思考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史经验是党的宝贵财富,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点和优良传统,也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经验、总结经验、积累经验、运用经验的历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党善于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找到了解决时代新课题的方法,推进了理论创新

6、。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特点、方法和意义,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的主要特点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多次比较系统、全面、集中的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会议和文献中:年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用“十个必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年月,江泽民同志发表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党积累的丰富经验归结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年月,党的十四大在回顾改革开放年来伟大实践的基

7、础上,用“三个不动摇”总结了年来的实践经验;年月,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十一个必须”总结了改革开放年的主要历史经验;年月,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周年大会上,用“三个必须始终”总结了年党的基本经验;年月,党的十六大用“十个坚持”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年的基本经验;年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六个必须坚持”总结了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年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用“五个必须”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年月,党的十七大用了“十个结合起来”概括了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年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当代西方研

8、究: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主持人语: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治理已经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国际政治理论,而且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一个极其紧迫的实践问题,摆上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政治家关注的重要议事日程。有鉴于此,本专栏组约了来自英国、美国和中国学者的三篇文章,分别就全球治理的重构、全球治理机制的合法性、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戴维赫尔德的重构全球治理一文,详尽分析了全球性挑战的深层次动力、全球治理的难点与困境以及重构全球治理的任务与政策设计等,进而阐释全球治理的属性和充分治理的标准。艾伦布坎南和罗伯特基欧汉在全球治理机制的合法性中,将概念

9、分析和道德判断相结合,试图从规范的角度构建全球治理机制合法性的公共标准,从而为评估全球治理机制提供了基础。吴志成和王天韵的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则系统阐述了全球治理在经济、政治、社会、军事、贸易、金融、环境、资源等领域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积极回应国际社会日趋增大的加强全球治理的呼声。三篇论文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虽不完全一致,但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基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因应当今世界加强全球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引发中国学界对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问题进一步的关注与思考。(吴志成)重构全球治理英戴维赫尔德()(英国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政治学系,)摘要:人类面

10、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紧迫,全球性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及全球竞赛规则。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间必须进行合作,采取集体行动。全球性议题强调团结合作、社会公平、民主和政策有效性。这四个方面反映了全球治理的属性与充分治理的标准。全球治理的推动力主要是指脆弱的全球结构、华盛顿一揽子政策(华盛顿共识与华盛顿安全议程)和当代地缘政治分布的新兴体系。然而,国际机制急需改革,决策者与决策执行者之间的对称性与和谐性受到挑战。若要克服全球治理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并协调国家集体行动、强化国际机制的有效性、发展多边规则与程序。当然,全球治理过程中的

11、民主问题亦不容忽视。关键词:全球治理;国际机制;多边秩序;华盛顿一揽子政策;世界性公民一、全球性挑战的深层次动力全球性挑战带给我们必须面对的三个核心问题是:全球共同关心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危机和生态系统损失、水缺乏)、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消灭贫困、冲突防止、全球传染性疾病控制)以及全球竞赛规则(核不扩散、有毒废物处置、知识产权保护、遗传研究规则、贸易规则、金融和税收规则)。在相互联系日益增多的世界,全球性问题已不再是单个国家的行动(,),当代西方研究: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机制的合法性美艾伦布坎南()美罗伯特基欧汉()(美国杜克大学哲学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摘要

12、:关于全球治理机制合法性的讨论常常充满着困惑,因为学界从未建立关于全球治理机制合法性适当的分类标准。本文认为,界定合法性概念对全球治理机制十分重要,合法性的评估不能简化为对自利的探讨,正义性与合法性应该区别对待。本文着重探讨全球治理机制合法化的充要条件,即所谓的“复合标准”。这种标准要求确保民主国家对问责渠道达成一致,包含三种独立的合法性评估标准(可接受的最低道德标准、相对获益和完整性),以及应对实际和规范不确定性的有效认知方法。机制与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全球治理机制合法性的重要内容,其中监督和批评全球治理机制运作的外部代理人对机制持续的合法性非常重要。此外,尽管民主价值观念对合法性很重要

13、,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层级的某些程序在全球层级也同样必需。关键词:全球治理机制;合法性;问责;正义性;透明度;全球性民主“合法性”一词具有规范和社会学的双重含义。在规范意义上认定一个机构是合法的,也就意味着该机构拥有统治的权力,其中包括颁布规则,并通过奖顺罚逆的方式确保规则得到遵守。在社会学意义上,当某机构被普遍认为拥有统治的权力时,就可以判定该机构是合法的。当人们对世界贸易组织是否具有合法性产生分歧时,对合法性的判断就具有典型的规范性。他们并非质疑自己或他人是否相信此机构拥有统治的权力,而是质疑该机构自身是否拥有统治的权力。本文试图从规范的角度阐述一种全球治理机制合法性的公共标准。这种标准提供

14、对全球治理机制进行原则性评判的基础,当民众因这些机制未能满足其对全球性正义的需求而产生强烈不满时,这种标准可能导致一场改革。有一种日益遭受质疑的合法性概念,将合法性与被理解为国家一致同意的国际合法性相混淆;另一种观点的视角则不太现实,认为全球治理机制的合法性判断需要与现有民族国家采用相同的民主标准。本文采取介于两种极端观点之间的折衷立场。本文对合法性问题的研究整合了概念分析和道德判断,道德判断以什么是适当的目标、正义应该满足什么标准来评判新兴的、正在发展的全球治理机制。由于这些标准会因进一步的反思和行动而出现变化,本文所探讨的并非关于合法性永恒不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相反,本文仅提出如何评估全球治理机制合法性的原则性构想。本文阐释的核心是,全球治理机制要确保其合法性,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优点,并通过与机制外的代理人及组织的互动,促进对其目标不断的批判性修正。有关合法性的原则性全球公共标准能够引导公众遵循民主原则,区分合法与不合法的治理机制,从而对合法性的评判达成合理的一致。如果确立广泛认可的标准,无论是合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