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751478 上传时间:2017-12-17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9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含答案)(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 共 57 页历史必修 1 练习1.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在位 54 年间,先后用相 12 人,其中 4 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 人被免职,2 人因罪自杀,3 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说,帝王们“用一人焉,则疑其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分权是加强集权的有效手段 B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集权C通过人事变革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D黄宗羲借以抨击君主专制3.战国

2、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D.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4.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这反映出商周时期A、政权和神权结合越来越紧密B、从神本到民本的文明发展轨迹第 2 页 / 共 57 页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趋于严密D、已经出现人民主权的思想倾向5.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论及科举时说:无论是东汉“孝廉”还是宋、明、清“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

3、下产生的。而且地区分配的要求来自“士”阶层的内部,也不能归之于皇权的片面操纵。东汉“孝廉”与人口成比例出于“公卿会议”;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各地“孝廉”或“进士”往往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这当然谈不上是代议制,但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这里余英时强调的是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B没有坚持“取士唯才是择”的标准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则D具备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功能6.清养吉斋丛录记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军机章京办事处(章京系专指办事官员)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

4、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这说明了清代军机处的特点是A职权、地位较低B管理制度严格C办事效率较高D保密性比较强7.有学者认为“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第 3 页 / 共 57 页B独主说明从秦汉起,官僚体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C独主和共主本质上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独主和共主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神化君权8.中国古代某位皇帝“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他还设置了A参知政事B殿阁大学士C内阁 D军机处9.据史料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

5、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结合所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A帝王之后是分封的最主要对象 B该制度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C功臣们是分封的最主要对象D该制度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10.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 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 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11.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

6、政治是A神权政治B皇权政治C族权政治 第 4 页 / 共 57 页D官僚政治12.隋书杨尚希传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B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C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D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13.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其含义是A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

7、制性力量B早期国家尚未形成C氏族制度处在父系阶段D这些城址明显体现了等级制森严14.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发展文化教育事业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打击地方诸侯势力第 5 页 / 共 57 页15.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16.

8、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来17.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根据该材料分析当时社会突出的问题是A.地方势力对皇权构成了最大威胁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C.黄老思想下的西汉政治软弱D.地方势力都是刘氏势力,是皇权的屏蔽势力18.(2010 上海单科, 34) (10 分)皇权与相权

9、第 6 页 / 共 57 页自秦朝以后, 皇帝为了集中权力, 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行使宰相职权 ; 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 , 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 (10 分)(1, 易) 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按示例完成空格。(6 分)(2, 中) 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 分)19.(2009 浙江文综, 17, 难)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 “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 应归中国管辖 ; 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 , 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 理解正确的是()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清朝第

10、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 B. C. D. 20.(2010 海南单科, 2, 中)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 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第 7 页 / 共 57 页A. 秦朝B. 隋朝C. 宋朝D. 明朝21.(2010 上海单科, 14, 中)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 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7 世纪初期20 世纪初期A. B. C. D. 22.(2010 浙江文

11、综, 19, 中)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 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 发生在清朝的是()A. 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 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 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 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23.(2008 广东文基, 21, 易) 明初, 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 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最后占领南京, 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A. 实行了内阁制B. 设立了军机处C. 实行了分封制D. 郡县制受到挑战第 8 页 / 共 57 页24.(2009 宁夏文综, 28, 易) 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

12、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A. 决策B. 行政C. 监察D. 司法25.(2012 课标, 29, 难)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 则有分裂, 有分裂则有力征, 有力征则有兼并, 兼并多一次, 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 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6. (2012 课标, 28, 难)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 葫芦变化

13、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 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27.(2012 江苏单科, 4, 易) 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 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 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 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据此, 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第 9 页 / 共 57 页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

14、基本未变28.(2012 天津文综, 2, 易) 清雍正年间,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 任命谕旨通常说, 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9.(2008 上海单科, 21, 难)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 科举兴于世, 始以八股为试, 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 令学子神经麻木, 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 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

15、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 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30.(2009 北京文综, 15, 中) 下列各组史实中, 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唐朝在厥故地设立都督府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第 10 页 / 共 57 页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A. B. C. D. 31.(2011 山东文综, 9, 中)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 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 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32.(2009 安徽文综, 12, 中) 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