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追求(修改版)-王龙礼10408200126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659645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的人生追求(修改版)-王龙礼10408200126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庄子的人生追求(修改版)-王龙礼10408200126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庄子的人生追求(修改版)-王龙礼10408200126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庄子的人生追求(修改版)-王龙礼10408200126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庄子的人生追求(修改版)-王龙礼10408200126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庄子的人生追求(修改版)-王龙礼1040820012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的人生追求(修改版)-王龙礼1040820012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工业大学课程考试论文庄子的人生追求考 试 科 目:中国哲学 考 试 时 间:2012 年 05 月 27 考 生 学 号:10408200126 考 生 学 号:王龙礼 考 生 专 业: 通信工程 庄子的人生追求王龙礼(湖南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通信 101 班)摘要: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超脱;豁达;无为;游世;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庄子就是其中之一。庄子豁达超脱

2、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庄子的人生境界 古语曾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庄子对此不以为然,他宁愿做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名利,尽管其毕生贫困,在穷闾陋巷中以编草鞋为生,但仍不堕其志,致力于道学的发展,并以乐观的心态追求至道,以求自身的逍遥。庄子山木对庄子的洒脱有过这样的记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

3、未足以逞其能也。”足见其人生的豁达和对名利的淡薄。 关于庄子的人生态度,大宗师还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见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时代,不仅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极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人的生死也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 1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庄子认为人一般人无法摆脱世俗的观念

4、和生活,是谈不上自由的,即使能够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的高人,也谈不上真正的自由,因为他还有赖于风。真正的自由必须是“无待”即无条件的。这种无条件的自由只能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庄子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由,他认为,哀莫大于心死,世俗之人沉溺于追逐名利不能自拔,他们虽说还活着,但心却死了。这样的人人生是非常可悲的。与世俗之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至人、神人、真人,他们实现了对世俗人生的精神超越,是庄子心中的理想人格。庄子的精神追求,首先表现为出世追求。庄子逍遥游说,人之所以在世而为世所局限,是因为人处于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并且人把在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的“己”执定为己我。人一旦有己,有待,则无

5、法摆脱有限性而求得逍遥游。庄子认为形成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根本在于“有待”和“有己”。所谓有待就是指人的某种愿望和要求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成为对人们自由的束缚。所谓有己是指由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和差异。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是非、善恶、计较得失、苦乐,从而引起种种苦没。唯有无己(不执著于个我),“无功”(不留恋功业),“无名”6(彻底舍弃名位)才可以超越一切对待关系,与道合一而作逍遥游。庄子以至人、神人、圣人得以成就逍遥游的人。怎样才能达到无待的境界呢?庄子认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无己,即从精神上超越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因为在庄子看来,不是客观的必然束缚着人的

6、自由,而是人们的思想束缚了自己。所以无己而后可以无所待。无己就不会去建功立业,对于毁誉就不会计较,这就是真人。达到了道我为一的神秘境界。1作者简介 王龙礼(1990-),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在读本科,学习方向移动通信无己实际上就是道我的结合,需要一个修养的过程。庄子否定理智的认识作用,认为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才能达到对道的认识。所以要摒弃心官知觉,通过集虚达到与道的契合,这就是所谓的“心斋”。懂得了心斋的道理。使心智专一虚静就能达到坐忘的境界。所谓“坐忘”就是彻底的忘掉一切,在内不感到自身的存在,在外不识油田第万物。无古今之异,无生死之别,不管世间有多少矛盾、困苦,都不动心。秋水

7、篇中记载,楚王让两个大夫找庄子,请他管理政事,就是做宰相。可是庄子却说,听说楚有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被供在庙堂上祭祀,你们若是龟,使原已被祭祀被尊崇,还是愿意做一只趴在泥里的活乌龟呢?来人说愿意做泥里爬的乌龟。于是庄子就说:那你们走吧,因为我也愿意做那一只趴在泥里的活龟。在至乐篇中,庄子又写了一个寓言,说他遇到一个骷髅,问骷髅“你怎么这么可怜,究竟是怎样到了这个地步。”夜里骷髅托梦给他:“我虽然死了,但是上无君管,下不管臣,没有四时辛劳,自由自在,即使是当了天子也没有我快乐”。庄子不信,就试探着问“我可以让你复活成人,你可愿意?”骷髅皱着眉头说“我怎能放弃我的这种快乐而去遭受人间的辛苦呢?”

8、。很多人觉得庄子是在批判社会的黑暗,实际上庄子注重的是人在种种绳索捆绑下的现世中怎样保持个人的精神自由。三、庄子无为思想庄子无为政治思想,融汇了儒法等家政治思想的庞杂内容,尤其是把儒法许多政治伦理规范加以改造,成为实现其无为政治的工具。天运中说:“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这里的“至人”身披世俗仁义礼法沉重胄甲,又何以游逍遥之虚?不过是庄子为现实统治者所塑造的高雅形象而已。天运曰:作逍遥游是虚,礼法安邦是实。“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宣布礼义法度虽

9、有不同区别和变化,却是不可或缺的治国良方。天地中说:“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这里的“圣治”不过如此,并毫无顾忌地剽窃了法家的权术。它同韩非的观点如出一辙。韩非说:“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与此同时,庄子还把道家的无为血液注入儒家有为的身躯里,造成儒道混同的局面。如庚桑楚中说:“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不亲,至信辟金”。“乐”,本来是儒家着力强调的与“礼”相辅相成的人伦政治的范畴。但在庄文中,它却被赋予了与天地和谐,与大道为

10、一的大空、大无的“天乐”之光,把“乐”的社会和顺作用,推向了一个极度空幻的高亢境界,使之惧、怠、惑,达到社会无为之治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具备儒法精神的人,当是卓然可贵的治国良臣。如田子方中的“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儒道用贤已无分别,有为与无为已经揉合。四、庄子的游世思想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说内篇统于游还是讲庄子一书统于游,都强调了游世思想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游世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人的存在方式,他认为避世的隐士生存方式和用世的儒家生存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游世的生存方式才是合于道的生存。对庄子游世思想的

11、阐释大多从现世的黑暗和自我保存的角度展开。事实上,游世是和对“道”的领悟不可分离的,是领悟“道”之后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游世也不是一种毫无原则的保身方式,不是一味的消极等待。游世是一种悠悠自在、积极的生存方式。游世实现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就生存而言,庄子认为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就现实而言,游世思想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我们经常讲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情,其实就包含了一种游世的生存方式。在游世的生存方式中,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那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一些,我们也就不会在这个世界上迷失自己的方向。五、总结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写到:“盖唯物之倾向,固以现实为权舆,浸润人心,久

12、而不止。其弊果益昭,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或许,这与庄子对社会的认识有着本质的相同。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 ,再降则“政在大夫” ,三降则“陪臣执国命” ,在那个时代,庄子是孤独的,庄子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的出众,他的高度,他不愿沦为芸芸众生,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烛热与博大。这如同屈原感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3、。 ”一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时当权者与政客所追求的只是王霸之道,庄子很难在芸芸众生之中找到一个与之一样看透世情得窥天道的知己。或许,正因为如此,他宁可甘于孤独,超然物外,于是才有了震古烁今的庄子的超脱人生。参考文献:1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 ,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鲁迅文化偏至论 , 坟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屈原着,萧兵译楚辞渔父 , 楚辞全译注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5。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张运华先秦两汉道家思想研究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7安继民,高秀昌,王守国道家双峰老庄思想合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8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