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与养生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5659057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健康与养生(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药养生与健康,2,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养生学的基础理论与原则(12学时)第二部分:养生方法与常见病的保健(12学时)第三部分:饮食与药物养生(4学时)第四部分:亚健康与衰老(4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3,第一讲: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第二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第三讲:精神养生第四讲:环境养生与部位养生第五讲:保健针、灸第六讲:保健按摩,第一部分讲课内容,4,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

2、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一讲 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5,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6,生命,生、长、壮、老、已,健康,疾病,养生,7,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

3、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8,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 历代养生家根据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从学术流派来看,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9,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长,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

4、、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10,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11,1、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

5、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12,2、和谐适度度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13,3、综合、辨证的调摄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 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针对各自

6、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14,4、适应范围广泛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5,中医养生学的学习方法 理论上: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

7、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传统养生方法上: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以及动作要领和技能。 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16,1、 上古时期 2、 先秦时期 3、 汉唐时期 4、 宋元时期 5、 明清时期6、 近代与现代,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17,上古时期 时间:人类社会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 经历: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特征: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

8、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礼记礼运)。 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时期。,18,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 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火的应用,19,先秦时期 时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特征:“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9、养生保健方面,则提出了主动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等措施,并有相应制度,以加强防病保健。,20,先秦时期养生思想 周易 周易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亦如此,周易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 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周易将这种规律称之为“不易”。 掌握变易与不易的基本规律,就可以知道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渐变及突变的动向,因而可以遵循、掌握它。周易

10、称此为“简易”。,21,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周易系辞下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22,道家养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作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

11、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23,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 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宜“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 庄子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生长寿的思想,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24,贵柔归真返朴 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

12、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 “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 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 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25,形神兼养 庄子刻意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26,管子的养生思想,管子提出“道”即“精气”的观点。 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管子内业)。 存精的具体方法,则“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

13、将自归”(管子内业) 虚其欲以存精。,27,管子还提出了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则。 管子形势解云:“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28,儒家养生思想,强调精神调摄 礼记缁衣:“心以体全,亦以体伤”。 精神调摄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遵循“礼”的原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行则从礼、君子三戒等内容,即为寡欲。,29,注意身体护养

14、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 “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0,倡导饮食卫生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精,则营养丰富,脍宜细,则味道美,可增进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 食物要新鲜、清洁。“食饐(yi)而餲(ai),鱼馁而肉败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强调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饮食卫生要求。,31,杂家养生思想,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全书计一百六十篇,涉及到养生内容者,约五十篇之多。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32,

15、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吕氏春秋尽数)。 去害是使人长寿的重要保证。而“去害”的具体措施,就是养生。,33,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吕氏春秋尽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久雨)、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 。 知本求因、趋利避害、颐养神形,是杂家养生思想的重要观点。,34,动形以达郁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吕氏春秋达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ju)为聋,处目则为眵(chi)为盲,处鼻则为鼽(qiu)为窒,处腹则为张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蹙。”(吕氏春秋尽数) 经常运动形体,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