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建议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92372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8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建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朋友们,下午好!,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前的一 些 想 法,海宁市教研室 朱 能 2007年8月27日,提 纲,一、理解课程目标和指导意见的支点二、三维目标:理解;关系;评价。,一、理解人物评说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的支点,(一)我们不是要对历史人物进行裁决, 而是去同情地理解。,复原对话理解,(二)历史人物理解中有三个基本问题:一是理解对象的历史事实问题。二是我们的价值观问题。三是我们理解的标准问题,或者说理解的尺度。,1、理解对象的历史事实问题。,(二)历史人物理解中有三个基本问题:,制约我们理解对象的历史事实问题的因素大致有:,(1)掌握的史料不充分;,(2)伪史料的干扰;,(3)史料真伪判断

2、能力较低;,(4)某些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和旧观念的支配;,(5)对教材的人物评说观点的学术背景缺乏了解;,(6)我们自身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思考不清晰。,(二)历史人物理解中有三个基本问题:,2、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和理解的尺度。,(1)理解历史人物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学了为什么?),一是构筑正常的民族集体记忆。 (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二是获得生活的智慧和道德的力量。 (“延续”和“避免”),三是养成“通过思考过有道德的生活”的品质。 (现代公民人文素养),(2)文明是由人创造的;人是文明的产物。,(二)历史人物理解中有三个基本问题:,人是自觉地或者自发地投入、参与或选择历史;自发者居多,自

3、觉者少。,2、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和理解的尺度。,“渐变”是常态,“突变”是变数,“渐变”孕育着“突变”,“突变”则改变着“渐变”的方向和速度。,(3)社会发展是一个渐变和突变相结合的运动过程。,(二)历史人物理解中有三个基本问题:,历史中“自觉者”往往成为“突变”过程的发动者和完成者。,把历史的“自觉者”放在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的时间视野中进行理解,认识其在“渐变”和“突变”中的作用。,2、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和理解的尺度。,(二)历史人物理解中有三个基本问题:,(4)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时代的物质技术、制度规则、文化(社会思想、民族心理)等人文和自然环境与历史中的“人”适应和创造两者合力运动的过

4、程。,理解历史人物需要了解和认识他(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不要忽视民族文化心理因素;需要了解历史上评价者所处的时代和身份;需要了解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身份。,2、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和理解的尺度。,理解历史人物不能仅仅关注其活动的结果,还要 了解其活动的过程。在某些时候,我们不能因为 历史人物某项活动的结果符合(或违背)了历史 发展的趋势,推动(或滞缓)了历史的正向运动 而忽视了对其达到结果的过程的拷问。,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中,历史人物所面临的选择机会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可以在了解和认识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历史假设,即推测是否有更合理的历史选择,并以此作为参照系对历史人物进行

5、理解。,(二)历史人物理解中有三个基本问题:,(5)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积淀出新的有别于以往的文明成果,人类逐渐觉醒的和追求的理想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国家和人与世界的自由有度、和平有序地共存共荣。,“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发展”标准不宜仅仅理解为经济发展的标准,或者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标准等等,当然它也不是一个抽象地笼统的标准。它是具体的,以人为中心,在上述四个维度中的追求自由发展的标准。这既是历史的尺度,也是现实的尺度。,2、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和理解的尺度。,(一)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方法”是目标,“过程”是习得方法的必经之途, 故称“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包括诸如资料收集、问题探

6、究、合作探究 等等。,“方法”则是指学习历史的操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前者如收集资料的方法等;后者如辨析史料的方法,评价历史的方法等等。,如:评价历史评论者是谁?有哪几种观点?观点之 间有何联系和区别?各种观点所依据 的史实?评价的理论依据和其他依据?,二、反思三维目标:理解;关系;评价,1、概念:,2、可以借鉴的两个版本的“过程与方法”设计与表述,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标准3: 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A、甄别历史文献或历史叙述的作者或资料来源;B、比较和对比不同观念、价值观、个性、行为和制度;C、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D、考虑各种观点;E、分析因果联系和多种起因,包括个人的重要作用、观念 的影

7、响,以及机遇的作用;F、挑战历史必然性的各种论点;G、比较互有出入的历史叙述;H、尝试性地把握历史解释;I、评价历史学家之间的主要争论;J、臆想历史的影响。,(一)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2、可以借鉴的两个版本的“过程与方法”设计与表述,上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步或基本懂得历史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是相对 于特定的对象或问题而言的;在特定的情况下,原 始的、可靠的材料未必是有效的;“孤证不立”,间 接证据的可靠性取决于用其构成的“证据链”的有效、 完整性。 初步掌握或运用审视与反思自己观察和解决问题过 程的方法,查证所据史实的客观性、检验推理逻辑 的合理性,辨别立场、观点、方法的正确性。,(

8、一)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搜集、归类(历史人物活动属性归类;历史人物生命时间归类和心理精神归类等多种归类法)和人物多方面的资料;人物活动史料真伪判断。合情合理地推理和判断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能够尝试复原历史人物的活动片段并加以形象地表述。能够基于历史人物的活动,运用历史地和现实地尺度同情地理解历史人物并能够运用通畅的语言加以表达。 能够真实地、理性地并运用通畅的语言表达自己从历史人物理解中收获的智慧、道德力量和精神感动。,3、目标预设,4、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三个基本理论支撑、 及其三条基本途径,(1)行为主义理论:,原理:“刺激反应” 。,方式:提问回答;选择题、填空题检测等

9、。,(2)认知主义理论:,原理:“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变化, 而是心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方式: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参与者; 材料阅读,问题讨论;师生对话,形成认识。,2、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三个基本理论支撑、 及其三条基本途径,(3)建构主义:,原理:“教学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知识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理解得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的;在学习中应该正确发挥学生的非理性的因素,注重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每个学生都有其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这种最适合他的思维方法,而不是把某种思维方法硬塞给他”,方式: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和建设者;

10、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小组讨论,生生个体对话,师生个体对话; 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保护和延伸个体认识。,以圣雄甘地一课为例,课程目标: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设计一:1、阅读课文,简述“非暴力思想”的内容。2、在“非暴力思想”的指导下,甘地领导的国民大会党进行了哪些斗争?3、这些斗争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设计二:1、阅读圣雄箴言录中关于非暴力思想的文字片段,提炼“非暴力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圣雄甘地一课为例,2、讨论:罗曼罗兰说:“这是一位唤醒三亿人的反抗精神,动摇了英帝国的基础,将两千年强大的宗教动力引入人类政治的人

11、。”,(1)甘地及其“非暴力思想”究竟是凭借什么能“唤醒三亿人的反抗精神”?,(2)选择并复述甘地在印度走向民族独立征程中的某个事迹片段,以此说明它是如何“动摇英帝国的基础”?,(3)你认为甘地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在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中有哪些价值?,设计三:1、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甘地生平及其所处社会发展关系图。(要求:简洁明了;生动有趣。),以圣雄甘地一课为例,(1)为什么说甘地是“爱和理解的象征”?,(2)你同意“他属于时代,属于历史”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理由。,(3)你认为甘地能否属于“现在”,属于“未来”呢?,2、印度著名哲学家拉达克里希南说:“甘地是恨和误解所充斥的世界中的爱和理

12、解的象征。他属于时代,属于历史。”讨论:,1、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最不能强拉硬扯, 最不能牵强附会,最不能整齐划一。,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单位时间: 一课?一专题?若干专题?一模块? 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年?三年?一生?,二、反思三维目标:关系;理解;评价,2、共性原则,基本价值观 引导 个性张扬,思考和表达的权力 善待,二、反思三维目标:关系;理解;评价,(四)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理解,2、知识:,(1)陈述性知识:我们知道“谁做了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2)规范性知识:我们如何规范地阐释“是什么

13、” 和“为什么”,(3)方法性知识:我们怎样知道和认识的?,1、“知识与能力”是基点,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4)价值性知识:我们知道和认识,是为了什么?,二、反思三维目标:关系;理解;评价,(四)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理解,3、能力:,(1)判断能力:甄别历史资料的可信度;自我判断尽 可能符合历史的客观;合理评价历史事实;,(2)理解能力:多角度分析因果联系;比较历史事实; 归纳现象,概括趋势或特征或规律;,(3)反省能力:把历史知识内化为经验或意义;反思 历史和现实的生活或世界;,(4)决策和行动能力:面对难题,基于多面多重分析, 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对策;,二、反思三维目标:理解;关系;评价

1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彼岸。,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水;,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船;,(四)三维目标中的“维”解读历史的“多面一体”,1、三维目标非教学目标层次、教学程序先后之分,也没有目标高低之分。三维目标是维度之分。,2、三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续运动过程。三维目标只有一个目标。,3、在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与其条分缕析,不如简化,三合一。三维目标是凸显灵魂铺展有度的表述。,以中国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亚洲觉醒”的时代背景,理解“亚洲觉醒”时期的革命性质及其必然性。(2)理清孙中山先生革命斗争的几个重要阶段的主要史实及其特点,从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的大背景中感知这场革命斗争的历史地位。,2、过程与方法目标:(1)掌握小组学习的基本运作方式,提高分工、合作、协调的能力。(2)掌握“宏观把握”(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微观突破”(难点剖析、观点论证)“意义建构”(思维习惯、公民意识、道德意识等的养成)的历史学习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