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581465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试题(11 分)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注】谢公: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东山。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1)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5 分)(1)拟人。(1

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2 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 分)或:比喻。(1 分)以潮涨潮落比喻人世的聚散离合,(2 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2)请简要概括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6 分)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及对二人友情的珍惜;(2 分)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子的劝慰和自我宽慰之情;(2 分)还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志向。(2 分)赏 析 : 词 的 上 片 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

3、”,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 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在傍晚时分,二则此景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不 用

4、 ”以 下 四 句 , 意 谓 面 对 社 会 人 生 的 无 情 , 不 必 替 古 人 伤 心 , 也 不 必 为 现 实忧 虑 , 必 须 超 凡 脱 俗 , “白 首 忘 机 ”, 泯 灭 机 心 , 无 意 功 名 , 达 到 达 观 超 旷 、 淡 泊 宁 静的 心 境 。 这 几 句 , 带 有 作 者 深 沉 的 人 生 感 喟 和 强 烈 的 哲 理 色 彩 , 读 来 令 人 感 慨 。 从 上 片 写 钱 塘 江 景 , 到 下 片 写 西 湖 湖 景 , 南 江 北 湖 , 都 是 记 述 他 与 参 寥 在 杭 的 游 赏活 动 。 “算 诗 人 ”两 句 : 先写与

5、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比肩。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云“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妙趣横生,传诵一时。他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早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二千里,至黄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甚至在以后苏轼南迁岭海时,他还打算往访,苏轼去信力加劝阻才罢。这就难怪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在世上是不多见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佳侣,转接下文。 结 尾 几 句 : 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

6、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借这一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象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10.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宋人王灼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1)上片写友人一路的美丽山水,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

7、的深情祝愿。 (2)比喻新奇:将山水比喻成女子的眉峰眼波。想象别致:将春具象化,想象友人在江南遇上春天,和春天住在一起。一语双关:眉眼盈盈之处,既指山水之间,也暗指友人翘首以盼的妻子;“赶上春”既指赶上现实中的春天,也指赶上家人团聚、前程美好的人生之春。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试题(11 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1)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秋风吹送,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梧

8、桐叶在秋风中瑟瑟有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凄凉。儿童夜捉促织的喧闹童趣与诗人孤身客居形成鲜明对比,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留恋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而此时诗人远离故乡,听着梧叶摇落的萧萧寒声,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2)借景抒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以动衬静。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乐景反衬悲情,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的无限童趣与诗人孤身一人客居在外的凄凉形成对比。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鉴赏】此词尽显王观词清丽奇特,笔调轻快,构思新颖,以民歌入文的特色。词的内容是

9、作者在一个春末的日子里送别好友鲍浩然的作品。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第一句反用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并将离人的形象放得无穷大,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故乡山河之美。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藉此轻快的一笔,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点个成了美人儿的俏眉眼,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了。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10、“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一扫千古惜春佳句,独具创新之佳妙。“送别惜春”为宋词常见题材,但此词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之情,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前人吟咏别绪离愁的诗文多矣,大多离不开寓情于景,借物抒情,而王观则独辟蹊径,以拟人手法,将惜春伤别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堪

11、称词林之上乘。第一部分 诗歌阅读 完成 14 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金钱花【唐】罗隐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注】劚:掘,砍。1.本诗一、二句描绘出金钱花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赏析。1.第一句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其中“绕树芳”三字传神地写出了金钱花美丽柔弱的身姿与沁人心脾的芬芳;第二句写丛丛簇簇的金钱花迎着阳光开放的鲜艳清丽、娇美动人的景象,就像情投意合的伴侣,卿卿我我,亲密无间,给人以悦目怡心、美不胜收之感;“依依相伴”一语以比拟手法写出金钱花的楚楚动人、可亲可爱的形象。2.本诗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两句意思是说:

12、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掘尽砍光了!这两句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的痛恨。金钱花赏析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娇美可爱。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咏花。起句“占得佳名绕树芳”,一开头,诗人就极口称赞花的名字起得好。“占得佳名”,用字遣词,值得细细玩味。“绕树芳”三字则不仅传神地描绘出金钱花柔弱美丽的身姿,而且告诉人们,它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呢!这一句,作者以极为赞赏的口吻,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嘱目。“依依相伴

13、向秋光”,与上一句意脉相通。金钱花一朵挨着一朵,丛丛簇簇,就象情投意合的伴侣,卿卿我我,亲密无间,给人以悦目怡心、美不胜收之感。金黄色的花朵又总是迎着阳光开放,色泽鲜丽,娇美动人。作者把金钱花写得多么楚楚动人,可亲可爱。光就上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然一读下文,便知作者匠心独运,旨意全在引起后边两句议论:“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掘尽砍光了!这二句,出言冷隽,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由此可见,作者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衬出议论的力量。前后鲜明的对

14、照,突出了诗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气,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3.根据诗句概括菊花的特点。 3.概括菊花的特点是九月开放,香气冲天,盛开繁茂。4.“满城尽带黄金甲”充满豪气,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感情。4.满城尽带黄金甲,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 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托物言志,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不第后赋菊赏析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

15、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

16、,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 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