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2883 上传时间:2017-07-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22 首)1.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 (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2.浪淘沙?怀旧 (李煜)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梅花绝句 (陆游)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

2、,无人问消息。(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雪中偶题(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 “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

3、过一山拦。(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诗中“僵”与“孤” ,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 、 “断” 、 “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

4、析。9.闺怨 (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 ”作简要分析。 11.除夜作 (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 “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

5、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 ”,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12.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13.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4.夏意 (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6、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15.新晴 (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16.东栏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秋江 (道潜)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

7、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8.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

8、)“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题奉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1.早梅(张谓)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22.七步诗(曹植 )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

9、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 ,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 (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 ,是绝望者的希望. 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 .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 “歌楼

10、密洒” “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 “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5.(1)答: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 ,摇曳多姿. 6.(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

11、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7.(1)答:“僵” 、 “孤”意为卧病在床 ,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1)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

12、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 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 ,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12.(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 ,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 “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

13、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13.(1)答:对比。用“雨前” 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4.(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 “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

14、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 ,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5.(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 ,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 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 ”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 开” “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

15、”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16.(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 ,用“淡白” “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 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7.(1)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

16、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答:前三句为“实” 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 。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18.(1)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19.(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20.(1)吟余小立闲干外。 (2)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