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2850 上传时间:2017-07-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议论文阅读它的名字叫友情不是血缘关系,不在一起生活,他也许远在千里之外,也许近在身边,联系着你和他是条无形的纽带。 谁也不依附谁,谁也不感到高谁一头,却又谁也离不开谁。在你幸运走红的时候他提醒你冷静,不要 甲 、张牙舞爪、得意忘形,一阔脸就变。在你噩运临头、众人对你侧目而视的时候,他仍然走近你,给你温暖给你安慰,让你不要 乙 、情绪低落、厌弃生活,一遇挫折就躺倒。 它是鲜花美酒,它使生活吐露芬芳,人间富有魅力,它的名字叫友情。 友情只能在一种平等的没有利害关系的交往中产生。以势交者势尽疏,以利交者利尽散。友情的生命力在于不可歇止的精神需要。你在给他一份关怀一份温暖一份尊重的同时,也从他那里得到

2、一份关怀一份温暖一份尊重;你在从他那里得到一份关怀一份温暖一份尊重的同时,也会给他同样的 (报答、报酬、回报、回答)。 有许多现象耐人寻味:耄耋老翁与青春少年成为忘年之交;市井小民能在显赫官员家中出入;作家和从未谋面的读者成了挚友。年龄地位职业教养的不同不是友情的不可逾越的鸿沟,精神情感的相通会把一切障碍穿越。 在人和人的种种关系中,多讲一点友情,扩散一点友情,人们相互将增加一份了解一份亲近,生活则平添一份和平一份温馨。 1、第段中带点的“他”是指 ,第段中带点的“它”是指 2、把“垂头丧气”和“头脑发热”填到第段甲、乙两处,则甲处为 ,乙处为 3、第段“也会给他同样的 ”一句中的横线上应选填

3、的词语是 A、报答 B、报 C、回报 D、回答 4、文中“以势交者势尽疏”一句的意思是: 5、引文列举了三种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三种现象分别是 、 、 等角度来论证了友情的巨大能量。 6、第段画线句中的“逾越”和“穿越”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 : 7、作者之所以要呼唤“友情”,是因为他感到:拥有友情, 晒晒鱼网又何妨中国有许多内涵丰富,设喻生动,寓含着深刻哲理的俗谚成语,读后当发人深思;但也有一些 贬偏激,扬 失当的,今天应重新作辩证的分析。 就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吧。它与“一曝十寒”同义,都是贬损那些工作与学习时常中断,不能持之以恒,以至一事无成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所言极是。但反过来

4、想想,天天打鱼,从不晒网,又当如何呢?且不说人的体力能否坚持下去,就是网,也会因长期浸泡得不到晾晒而霉烂。没有网,又怎么能打鱼?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既能调节人的体力,又能延长网的寿命,有利于更长期、更大量地打到鱼,这岂不是一种科学的生产方法? 既然人们常用谚语来比喻学习和工作上的情况,那不妨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学习与工作是否需要“晒网”。我们知道,金属机件长时间、超负荷地运转,就会因“疲劳”而断裂,更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生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过于疲劳时,若不适当休息,就不能恢复功能,提高效率。学习与工作老是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可见,学习、工作

5、不能排斥休息。“晒网”,就是为了保护鱼网,以利于多打鱼;休息,是为了调节大脑和体力,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工作,收“事半功倍”之效。 古今中外,许多在事业上有伟大建树的人其实也并不总是夜以继日的;适当的休息、娱乐正是他们更有成效的工作的开端,只不过他们“晒网”的方式各有特点罢了。大文豪鲁迅惯于夜深人静之时秉烛而书,但他下午是必须睡觉以消除疲劳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常常在较长时间的写作之余,写几首小诗自娱,或演算几道数学题调节头脑。东晋文学家嵇康读书之余爱鼓琴;不少当代科学家们都喜欢在余暇时间养养花。至于革命领袖们喜欢钓鱼,爱好桥牌,擅长弹琴我们听到的还少吗? 古人说得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工作学

6、习与休息,也是一张一弛。“弛”是为了“张”;没有“弛”,又何来“张”?为了多打鱼,打好鱼,又何妨经常晒晒“网”呢? 1、联系上下文,在下列词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 但也有一些 贬偏激,扬 失当的,今天应重新作辩证的分析。 2、不改变原意,把第段画“ ”线的句子的改为陈述句。 3、第段加点的“这个意义”指的是 4、第段画直线的句子中,“晒网”比喻的是 ;“打鱼”比喻的是 ;“鱼网”比喻的是 5、本文的论点是: 6、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7、第段中说,我国许多俗谚成语,“今天应重新作辩证的分析”。请另举一例作这样的辩证分析。如: ,原指 ;今则可用以表示: 成与功成功,对自

7、学青年来说,是一个神圣的字眼。有些青年,看到别人自学成长,一方面羡慕不已,另方面也急( )不安,巴不得自己一口吃成个胖子。其实,只有长期的努力,顽强的拼博,严于律己,锲而不舍,才能摘取“成功 ”的硕果。 成与功二字的组成,绝非巧合。成是功的积累,叫“功到自然成”。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成了黑色。这可称得上是功到了。 要坚持功到也是不容易的,必须“严”字当头。青年人由于兴趣广泛,自制力不强,最好根据自己的情况,立个学习规矩,以约束自己坚持学习。墨西哥著名女诗人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普斯曾经给自己立下过学习规矩:如果没有学习规定的课程,就要剪下自己的美丽长发,作为惩处。当

8、然,剪发不足为训,立规矩却是可取的。 在通向成功之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当你羡慕别人“成”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我的“功”怎么样。 1、“羡慕不已”的“已”,意思是 2、“巴不得自己一口吃了成个胖子”,联系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 3、“这可称得上是功到了”,句中的“这”指代 4、“也没有宝葫芦”,“宝葫芦”在这里的意思是 5、文中举墨西哥著名女诗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 6、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思考一切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翻开中外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9、,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后,经过反复细致的思考和实验,终于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几百次试验的失败,在失败的“黑暗”中苦苦探索走向成功的“光明”途径,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成果。很难设想,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的。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我们的古人也深深地体会到思索是何等的重要,而这方面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的。那么,青年面对生活是否也要注重思索呢?答案也应当是肯定的。 青春是短暂的,但他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个重要阶段。在青年时期,一个人要审慎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10、探索生活的道路。小心谨慎地走好这一步,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 另一方面来看,如今到 2l 世纪只有几年了。我们面临的是社会经济转型,面对的是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所以将会遇到许多不甚了解,甚至是全新的问题。时代在向我们挑战,我们青年人的确是任重道远,不思索行吗?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失去思索的生活是平庸的、僵化的生活。一生中只知道吃饭、睡觉而不会思索的人,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思索,不是胜利的附庸,而是成功的前奏。它能驱散意识中的迷雾。融化灵魂中的冰霜,把人引向无比幸福的明天。所以,生活中需要思索。 1、从引文中找出一个“短暂”的反义词: 2、写出下列句子中

11、加点词的含义。 (1)一个人要审慎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2)一生中只知道吃饭、睡觉而不会思索的人,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 3、第二段中的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的事例属于 论据。他们“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的具体表现分别为“经过反复细致的思考与实验”和 4、引文第二段引用论语的话属于 论据。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 5、本文的论点是: 6、引文作者是从两方面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方面内容的中心:(1) ;(2) 。从论证方法看,第(1)部分侧重于 ,第(2)部分侧重于 从“试试看”起步日本影片典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典子要独自外出旅行,以考验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于一个没有双臂的姑娘来说

12、,是不可思议的事。她的妈妈心疼了,不同意。这时候,典子倔强地昂着头,一连对妈妈说了五六句“试试看”!这(甲)一声比一声高的“试试看”(乙)这五六句“试试看”,把我的心震动了。典子最后是胜利者。 “试试看”,这是勇敢者的宣言。 一个人没有点志气,没有点精神,是不大敢说“试试看”的。有许多青年朋友,其实并不一定真的什么事也干不成,可是自卑感压抑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于是遇事畏首畏尾,不敢说“试试看”。无根据地把自己比作火炬当然不好,但连萤火虫也不敢自比就更不好了。应当去努力发光,切不可用深色的翅膀将原有的光也拼命遮掩起来。 鲁迅先生说:“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工作的勇气!这尤其是对的。”我以为,“试试看”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我能不能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得名次?试试看!我能不能写出成功的作品?试试看!我能不能搞成功这项小发明?试试看!试试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