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2842 上传时间:2017-07-2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收藏入门图鉴汇编荀诗刚著续盛世玩古董,随着百姓生活日益提高,象征大雅的古玩收藏走进了平常百姓家。一遇闲暇热爱古玩收藏的百姓就会结伴到老货旧货市场淘宝,近代民间各类生活用品都受到了广大藏友的亲睐与喜欢,明清百姓日用生活的碗盘,文革时期的杯壶及还可以流通的人民币都成为各类藏家竞相收藏的物件。但很多百姓在收藏中也存在各类误区,导致学费没有少交,收藏的藏品不理想等等,就此问题特编绘总结此书,以便广大初级藏友借鉴。明青花瓷篇对于初级藏友,能够收藏到几件明朝时期的官窑款瓷器是很高兴的事情了,就因为此类瓷器受到广大藏友的追捧,因而市场上此类藏品假货泛滥,相信广大藏友不少都在此上面交过学费,在没有断代之前

2、,你必须把明朝时期的皇帝都记住。如果年代断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话,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 “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建文与洪熙时没有瓷器。 “三代正景天”即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 ,又叫“黑暗期”,瓷器较少。 “成弘正德续”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 “中晚嘉隆万” 是嘉靖、隆庆、万历,我们称之为中晚期。 “泰昌天启崇”,即泰昌、天启、崇祯,我们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时期没有瓷器,因为他一共当了 29 天皇帝。明朝是 277 年,也有人算的是 276 年。为能让藏友更直观的了解明瓷特点,特做以下图鉴。常见图案纹饰:龙纹:团龙、云龙

3、、海水龙、青花海水白龙、独龙、双龙、四龙、五龙、九龙、十龙、海水荷莲龙、花间行龙(俗称穿花龙、串花龙)、变龙、蟠螭龙、翼龙(龙爪数为三、四、五不等)、香草龙衔灵芝等。凤纹:云凤、双凤、穿莲凤、穿牡丹凤、团凤、团龙凤、龙凤等.缠枝花叶类:莲、菊、束莲、牡丹、苜蓿、宝相花、荷莲、灵芝、石榴、牵牛花、番莲托八宝、葡萄、茶花等。折枝花果类:菊、莲、牡丹、荔枝、葡萄、百合、莲宝、枇杷、桃、芝兰、茶花、玉簪花、三叶、石榴、瓜、九秋等。人物:藏人歌舞、西干母骑鹤、吹萧引凤、赏月、拜月、高烧红烛照红装、仕女乘车、婴戏十六子、仕女琴棋书画、仕女婴戏、仙人骑凤、焦叶提诗等。其他:云头纹、海水、海水江芽(水中有山石

4、)海飞象、海八怪、海石榴、狮球、鱼藻、三鱼、荷莲、水藻、花鸟、枇杷绶带鸟、桃花双鹊、桃树团花、碧桃竹子、竹石芭蕉、山石团景、松竹梅三友、萱草、七珍八宝、太极、月华、焦叶、菊瓣纹、莲瓣纹、双层莲瓣纹、回纹、弦纹、云纹、锦纹、点纹、梵文、藏文经语、阿拉伯文和“茶”(茶多写在碗心)等.明正统青花龙纹大缸修复品宣德时期所用青花原料有下述三种:(1)“苏尼勃青”料发色浓艳深沉,有晕散现象。色闪黑蓝或深蓝色,凝聚处可见自然形成之褐色结晶斑,深深凹陷于胎骨之中。(2)国产了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时有流散走釉,特别是浅色的青花色料常与釉面混淆,致使纹饰模糊不清,如菱花口缠枝莲盘就有此现象。(3)“苏尼勃青”料

5、与国产料合用:发色明快,浓重与淡雅参差相间.浓者,色泛黑蓝或深蓝;淡者,色灰暗犹如隐身在云雾中;亦有浅淡鲜明的色调。这种混合料,以浓重的进口料渲染为主,国产料轻描为辅,收到了突出纹饰层次的效果。宣德早期青花与永乐青花风格相近,并且全面继承了永乐青花的特点,所以在识别时不宜将它们断然割裂,而应从承上启下的关系中去认识和判断。 宣德晚期的青花色调,则与上述三种情况完全不同,往往显得特别浓黑,有凝聚斑点;而色调灰暗的,则少结结晶斑.这时的釉面较为白润平滑,与那种典型的青白色桔皮纹釉面全然不同.如果此类青花器无款识,往往被误认为是正德器物,只有比较了解宣德款的同类器物,才会对此泛白釉面有正确的认识.这

6、种情况在鉴别时经常可以碰见,应当引起特别注意。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蟠螭纹罐、缠枝莲大罐、海水纹渣斗等,就属这一类型,不过这几件均有款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数件缸、罐、盘等大器,也同于此. 以青花来描绘主题纹饰的,效果甚好,宣德时多数器物都采用这一手法。当时,还有不用青花来描绘主题纹饰,而使青花作色地或陪衬,以留出空白图案为主题,形成的青花地白花品种,这种方法继承了元代工艺,独具匠心,为后来各种色地套叠装饰开创了一条新路。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明宣德缠枝天球瓶底的火石红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胎骨:

7、 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烧造的瓷器的胎也是不同的。到了明代景德镇的瓷器,由于选料和淘炼技术的提高,胎质比元代细致、洁白,在器物露胎处,因胎内含有杂质,经入窑烧制出现火石红的现象,较元代的氧化铁红斑有所减少,胎体较清代厚重,尤其盘碗的胎比清代厚重,胎较以前透明,声音也比以前清脆,大件器物胎比元代薄,并且还出现了薄如卵幕,莹似玉石的脱胎瓷器。真火石红真火石红假火石红假火石红土胎烧制或润生出的这种火石红的颜色为桔红褐黄的融合色,表面有一种半金属光泽。在釉滴边缘或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渗出窄窄的线状桔红褐黄色来。虽然是一种桔红褐黄色,但颜色却融为一体,并无黄色显露,即有时偏桔红,有时略有褐,绝不会偏出黄色来(人

8、造假火石红边缘经常会偏出暗污的黄色来)。再就是在底足的表面渗出点点桔红褐黄色,往往伴着底足出现的一些黑渣点共生存在。个别器物火石红特别多的时候,其底足呈现出大面积的色素覆盖,即全被火石红遮住。许多器物的火石红乍一看也有刷上去的感觉,泛红褐色,但仔细看,却是深入胎骨,与胎紧密为一体,这和仿品有本质不同。而仿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仿这种博陵第款的火石红,但仔细看,两者相去甚远。仿品火石红颜色的边缘常有发淡的暗污的偏黄色,而博陵第款火石红没有这种边缘常出现的发污的浅淡黄,更没有仿品火石红浮于表面一层的亮色。仿品火石红同器物胎体结合比较松,似乎用砂纸就能擦掉。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

9、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

10、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明青花釉面相比清朝青花釉面比较厚重,气泡不规则度也相对较大,当今也很多高仿青花瓷,但釉面气泡多为规整排列的大小相同的气泡,而不是大小不一有层次的不规则气泡了,所以就这

11、一点而论新与旧在有些基本经验的人的眼里很容易区分的出,但瓷器鉴定不仅仅靠一点,更多还是需要多点总结才万无一失。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惟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可能为仿品。 另一点是用50 倍放大镜看气泡。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

12、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即使气泡鉴定很重要,但也该全面分析。何为棕眼?说白了,其实这是瓷器上的一种瑕疵。棕眼与釉下气泡互为表里,它在混胎表面体现。随着温度上升,胎中存留之气开始运动,一些冲出釉面的气泡在融入外界那一刹那而形成棕眼。大点的成为凹坑,小点的类似丘疹,观之有红褐色斑点。由于现代瓷器的烧造工艺、设备与古代不同,所显棕眼也就不同,所以棕眼之中隐藏着鉴别古今的秘密。瓷器表面棕眼形态因此作为明青花收藏 30 倍以上的放大镜是必不可少的检验工具,如果不经过放大是很难观察到气泡的形态的。瓷器上出现铁锈斑,在当时其实是一种缺陷,但铁锈斑多,让我们很容

13、易判断明早期以前的青花瓷器。有些用苏麻离青料的青花瓷器,看不到铁锈斑,我们如果找不到铁锈斑,或铁锈斑不明显,要仔细找,看有没有青花浓的地方有下凹的地方,如果青花浓的地方,有多处下凹的地方,或有一小片一小片釉面破露的(苏料浓处会侵蚀釉面),也能判断青花中有苏料。宣德以后的青花釉面很平整,青花浓的地方也没有下凹与釉面破露,这点非常重要。现代仿品制作者不了解“铁锈斑”、聚料、釉面下凹形成的原因,因此无法仿制,只能使用在画好的纹饰上再加点深色青花料和氧化铁,但是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铁锈斑”和聚料不会出现在所有的纹饰中,只会在局部位置出现,真品应该在每条线条中都能够找到,仿品的聚料在显微镜下形状大多呈水滴

14、型,形状相似,因为是用笔点上去的自然保持点的形状,而真品的聚料形状各异仍然保持着原始矿石形状的轮廓,仿品的聚料分布不自然或过于疏密或分布在在不该出现的位置,真品聚料则随着笔势运走的过程在一些起笔、转折、涂刷部位自然散落;只有抓住这一目前尚无法仿制的聚料特征,准确判定早期青花瓷的真伪轻而易举。彩料表面铁锈斑放大镜下面的铁锈斑放大镜下明青花釉面气泡纹饰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

15、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时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不拘一格,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

16、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优美。明代早期多用一笔点画的手法,以后用勾勒填彩。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的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画的龙嘴较长称“猪嘴龙”,明代龙的眼一般都画在一侧,明代早期龙的鳞画的比较精细,明代晚期有的龙鳞画的草率鳞为几条线交叉画成菱形,龙爪画的比清代简单,但比青代及后仿品的龙爪画的有力。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我们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在明代的瓷器上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也比以前增多,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这也是明代瓷器纹饰特点之一。款识:明代官窑年款的出现也是一个创始。明代以前没见过带官窑年款的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