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30:文字型材料解析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18369 上传时间:2017-12-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30:文字型材料解析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30:文字型材料解析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30:文字型材料解析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30:文字型材料解析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30:文字型材料解析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30:文字型材料解析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30:文字型材料解析题(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字材料型试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非常符合高考中“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此种,专题十三 非选择题解题指导第30讲 文字型材料解析题,题型的命题基本原则是:依托或扣住课本内的一两个重点内容或知识要点,力求有“貌离神合”之妙;保证应有的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信息量;所引用的材料注重历史感,并注重时代感;文词语句的阅读难度能被大

2、多数学生所接受。 1.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阅读材料。 2.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考查的方向仔细阅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3.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1.阅读完全部的材料之后,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但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设计的。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定材料涉及的内容

3、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要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 几问组成,每问的具体指向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2.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不相一致的材料,用以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式,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从

4、材料中提取观点。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材料,必然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因此必须进行客观辨析。 4.书写规范、整洁,答案要点序号化,条理清晰。认真检查,及时改正。,【示例1】 (2009全国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 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 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 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 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 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 可须

5、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 不知爱其学。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

6、历史背景及其作用。解析 (1)问旨在读懂材料,先找出邓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再逐一与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行比较,概括出答案。(2)问对观点的评析,先要说出自己对两种现象的认识,再对邓实的观点进行评价。评价时一要就两者的异同发表自己的见解,二要就邓实的观点从总体上作出结论。(3)问邓实是从肯定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论东西方古学复兴问题,分析背景一要注意材料的形成时间,,二要注意当时东西文化的现状,三要找出当时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影响则主要从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角度入手。答案 (1)同:反对儒学独尊。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

7、社会进步。(2)评分标准: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a.对文艺复兴的认识;b.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c.分析两者异同;d.总体评价。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有理。(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三读法”粗读,大致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去粗取精。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问,都要到材料中去找出相关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

8、得出答案。,【示例2】 (2009北京文综)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 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 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 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 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 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 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 000吨到10 000吨。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

9、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将1盎司黄金的价格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

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 108.8万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解析 (1)问分析国际背景要注意时间,概括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条件;分析国内条件要注意该时期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因素;回答两次赋税改革对使用白银的规定,要准确、

11、简洁。(2)问分析弊端要从对国家、个人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上着眼;回答应对措施要先找出导致白银外流的主要因素,再找到在消除这一主要因素上采取的最重大的措施。,(3)问分析背景一要注意时间,找出这两个时期美国经济发生的变化;二要注意美元贬值对美国的影响。(4)问分析社会条件,要注意两个时期的不同状况,前者要从通货膨胀上入手考虑,后者要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上考虑。 答案 (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2、。,(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4)1948年:在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怎样组织非选择题的答案读、找是为最后答题做准备的,答是读、找的落脚点。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

13、几点:(1)审准设问。在设问中,往往有对问题回答的限制要求,如:“不得摘抄材料原文”、“依据材料概括提炼”等等。(2)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材料题一般有多个设问,设问之间往往有联系,第一问能否正确作答可能会影响以下问题的回答。,(3)注意运用史观。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及事物的本质。因此,学生作答时应做到论从史出,不能只答内容依据(论据)而忽视理论观点(论点)。(4)作答时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不能漏答。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要点化、序列化、规范化;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清晰,争取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避免不必要的失分。(5)注意

14、分值。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示例3】 (2009高考信息卷)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 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 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 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实为天 下福祉。” 材料二 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抨击八股取 士制度:“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 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 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这里的“察举”是 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病?,(2)针对“察举不胜其弊”,

15、隋朝实施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创新之处?(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八股之害,甚于焚坑”。解析 第(1)小题,从材料一中可知,“察举”存在许多弊病,是隋朝要废除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察举”是指九品中正制,再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其弊病。第(2)小题,实际上是考查科举制的内容。第(3)小题,即分析八股取士的弊端。,答案 (1)九品中正制。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却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2)科举制。改举荐为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人才来源;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权集中于中央。(3)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答案的三个主要来源第一,直接从史料中归纳总结;第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第三,材料只是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要完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对于第一种情况,学生可以根据分值逐条从材料中找出并适当归纳,一般一分一点或两分一点,不必妄加评论;对于第二、三种情况,答案不完全或基本不包含在材料中,那么我们首先要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关键词判断出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结合这部分知识进行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