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478045 上传时间:2017-1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摘要】:本论文所涉及的山西民间音乐主要包括左权民歌、河曲民歌、太原莲花落、大同数来宝、平遥盲书、武乡琴书、长子鼓书、壶关秧歌。这八个音乐曲种都是历史留给山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生活、教育环境改变,年轻一代能完全传承民间音乐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现代媒体的冲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着消亡。拯救、继承这些民间音乐则成为当代音乐人肩上的重任。然而要拯救、继承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单纯的记录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对这些民间音乐的乐理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与发展。因此,运用方言学的方法详尽解读“山西民间音乐” 反映的语音、词

2、汇和语法特点 ,利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分析研究山西民间音乐,发掘其内在规律,指导学习者学唱,建立考核衡量的客观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从方言学视角审视“山西民间音乐”, 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了解山西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色,对于发展和振兴山西民间音乐,有力地推动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论文分六个部分,即绪论、上篇、中篇、下篇、第九章、研究结论和展望。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论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交代研究对象和材料来源;理清研究思路、步骤和方法;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第一次系统整理研究“山西民间音乐”的唱词及念白 ,订正唱

3、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的错误,为“山西民间音乐” 的传承及走向世界提供准确的脚本。二、首次以实验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山西民间音乐”, 拓宽“山西民间音乐”研究的领域,提升“山西民间音乐 ”研究的高度。三、首次全面考察 “山西民间音乐”的韵律、句法等 ,研究“ 山西民间音乐 ”旋律跳进与方言调值和语调的关系,为音乐学、方言学和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帮助。第二部分“上篇 ”:系统整理山西民间歌曲歌词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一章、左权民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二章、河曲民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三部分“中篇” :系统整理山西民间曲艺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三章、太原莲

4、花落的方言学解读;第四章、大同数来宝的方言学解读;第五章、平遥盲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六章、武乡琴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四部分“下篇”:系统整理山西地方戏曲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七章、长子鼓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八章、壶关秧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九章,山西民间音乐的实验声学分析研究。本章以左权民歌、太原莲花落、大同数来宝等三个曲种为个案研究,运用实验声学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在各剧种中,唱调比说调的调值要高,调域也要大;二、在各剧种中,声调的高低、音强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与自然口语语句中的情况相似;三、各剧种唱的音色与自然口语的音色存在明显差异。第六

5、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展望。本论文通过系统整理“山西民间音乐” 的唱词及念白,订正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的错误,特别是通过三个曲种声学特点的个案研究,为音乐学界在指导学生学唱“山西民间音乐” 时,如何唱出应有的韵味 ,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论文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尤其是汉语方言学的实证方法,科学地阐释山西民间音乐风格深受山西方言影响的规律,深化山西民间音乐形态学的研究,拓展山西方言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系统地构建中国语言音乐学学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山西方言山西民间歌曲山西地方曲艺山西地方小戏实验语音学分析【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

6、【分类号】:H172.2;J607【目录】:中文摘要 18-20ABSTRACT20-23 绪论 23-430.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3-260.1.1 选题的依据 23-240.1.2 选题的意义 24-260.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6-370.2.1 国内研究现状 26-360.2.2国外研究现状 36-370.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7-420.3.1 研究对象 37-390.3.2 研究方法 39-420.4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42-430.4.1 主要创新之处 420.4.2 不足之处 42-43 上篇山西民间歌曲 43-92 第一章左权民歌的方言学解读 45-671.1

7、 左权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46-471.2左权民歌的音系 47-491.2.1 声母 47-481.2.2 韵母 481.2.3 单字调 48-491.3 左权民歌的语音特点 49-561.3.1 声母特点 49-521.3.2 韵母特点52-541.3.3 儿化 54-561.4 左权民歌的语法特点 56-641.4.1 子尾 56-571.4.2 衬字 57-581.4.3 表音成分“圪”“不”“忽”58-591.4.4 重叠 59-641.5 小结 64-67 第二章河曲民歌的方言学解读 67-922.1 河曲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682.2 河曲民歌的音系 68-702.2.

8、1 声母 692.2.2韵母 692.2.3 单字调 69-702.3 河曲民歌的语音特点 70-742.3.1 声母特点 70-712.3.2 韵母特点 71-732.3.3 儿化 73-742.4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74-802.4.1 名词类 74-762.4.2 动词类 76-772.4.3 形容词类 77-782.4.4 其他词类 78-802.5 河曲民歌的语法特点 80-912.5.1 子尾 80-832.5.2 衬字 83-862.5.3 表音成分“圪”“鬼”86-882.5.4 重叠 88-912.6 小结 91-92 中篇山西地方曲艺 92-184 第三章太原莲花落的方言

9、学解读94-1103.1 太原市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95-963.2 太原莲花落的音系 96-973.2.1 声母 963.2.2 韵母 96-973.2.3 单字调 973.3 太原莲花落的语音特点 97-1043.3.1 声母特点 97-1003.3.2 押韵特点 100-1033.3.3儿化 1033.3.4 合音 103-1043.4 太原莲花落的词汇特点 104-1053.4.1谐音词 1043.4.2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104-1053.5 太原莲花落的语法特点 105-1083.5.1 子尾 1053.5.2 表音成分“圪”“ 日”1053.5.3 重叠 105-1083.

10、6 小结 108-110 第四章大同数来宝的方言学解读 110-1344.1 大同市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1114.2 大同数来宝的音系 111-1134.2.1 声母 111-1124.2.2 韵母 1124.2.3 单字调 112-1134.3 大同数来宝音韵特征 113-1234.3.1 韵例分析 113-1144.3.2 用韵分析 114-1204.3.3 用韵分布特征 120-1234.4 大同数来宝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123-1244.5 大同数来宝的语法特点 124-1314.5.1 表音成分“圪”124-1264.5.2 重叠 126-1314.6 大同数来宝唱词结构分析 13

11、1-1324.7 小结132-134 第五章平遥盲书的方言学解读 134-1655.1 平遥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135-1365.2 平遥盲书的音系 136-1375.2.1 声母1365.2.2 韵母 136-1375.2.3 单字调 1375.3 平遥盲书的语音特点 137-1505.3.1 声母特点 137-1445.3.2 押韵特点 144-1455.3.3 文白异读 145-1485.3.4 儿化 1485.3.5 合音 148-1495.3.6 分音 149-1505.4 平遥盲书的词汇特点 150-1525.4.1 逆序词 1505.4.2 成语、俗语和歇后语1505.4.

12、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150-1525.5 平遥盲书的语法特点 152-1625.5.1 子尾、儿尾 152-1545.5.2 表音成分“ 圪”“ 忽”“的”“地”“们”“ 鬼”154-1555.5.3“的”字短语 155-1565.5.4 重叠 156-1625.5.5 语气词1625.6 小结 162-165 第六章武乡琴书的方言学解读 165-1846.1 武乡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1676.2 武乡琴书的音系 167-1696.2.1 声母 167-1686.2.2 韵母 1686.2.3 单字调 168-1696.3 武乡琴书的语音特点 169-1726.3.1 声母特点 16

13、9-1716.3.2 合音与分音 171-1726.4 武乡琴书的词汇特点 172-1766.4.1 逆序词 1726.4.2 谚语、俗语 172-1736.4.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173-1766.5 武乡琴书的语法特点 176-1826.5.1 表音成分“的 ”“圪”176-1786.5.2 重叠 178-1826.6 小结 182-184 下篇山西地方小戏 184-266 第七章长子鼓书的方言学解读 186-2057.1 长子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1877.2 长子鼓书的音系 187-1897.2.1 声母 187-1887.2.2 韵母 1887.2.3 单字调 188-189

14、7.3 长子鼓书的语音特点 189-1937.3.1 声母特点 189-1937.3.2 入声舒化 1937.4长子鼓书的词汇特点 193-1977.4.1 逆序词 193-1957.4.2 俗语 195-1967.4.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196-1977.5 长子鼓书的语法特点 197-2037.5.1 名词重叠式 197-1987.5.2 动词重叠式 198-2017.5.3 形容词重叠式 201-2027.5.4 量词重叠式 202-2037.5.5 象声词重叠式 2037.6 小结 203-205 第八章壶关秧歌的方言学解读 205-2278.1 壶关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20

15、68.2 壶关秧歌的音系 206-2088.2.1 声母 206-2078.2.2 韵母 207-2088.2.3 单字调 2088.3 壶关秧歌的语音特点 208-2168.3.1 声母特点 208-2168.3.2 押韵特点 2168.4 壶关秧歌的词汇特点 216-2188.4.1 逆序词 216-2178.4.2 衬字 2178.4.3 成语、谷语和歇后语 217-2188.4.4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2188.5 壶关秧歌的语法特点218-2258.5.1 表音成分“圪”“日”“忽”“ 子”218-2208.5.2 重叠 220-2248.5.3语气词 224-2258.6 小结 2

16、25-227 第九章山西民间音乐中方言韵律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227-2669.1 实验条件 228-2309.1.1 实验器材2289.1.2 录音对象 2289.1.3 声样内容 228-2299.1.4 实验参数 229-2309.2 实验步骤及内容 230-2359.2.1 声样采集 2309.2.2 韵律语图的制作 230-2319.2.3 韵律数据的测量与分析 231-2359.2.4 音色分析2359.3 实验结果 235-2579.3.1 太原莲花落的实验结果 235-2449.3.2左权民歌的实验结果 244-2579.3.3 大同数来宝的实验结果 2579.4 结论 257-266 研究结论与展望 266-271 参考文献 271-290 附录一:研究对象一览表 290-308 附录二:口述史 308-32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28-330 个人简况 330-331 后记 331-33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