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学案 练习 习题 教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25397 上传时间:2016-11-1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7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学案 练习 习题 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学案 练习 习题 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学案 练习 习题 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学案 练习 习题 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学案 练习 习题 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学案 练习 习题 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学案 练习 习题 教材(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物理 必修 1教材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对 必修 1 的要求 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 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选择最基础的力学知识 选择典型的物理实验,较全面地提高实验素养 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人教版教材体现了编者的思考和追求绪论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这是赵凯华先生为这套教材所写的前言。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而是要使学生接触一件科学探究的事例,对于高中物理课要学什么、怎样学,有个非常初步的感性认识。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与现行教材相仿,但思想高度有所提高。增加了 “ 物理学与思维观念 ” 和 “ 物理学的未来 ” 。可以将这两

2、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攀登。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为什么先讲 “ 运动 ” 后讲 “ 力 ” 质点概念的建立 由位移初步建立矢量的概念 引入坐标系、确切区分位置和位移 建立概念的过程中渗透极限的思想 实验为什么先讲“运动”后讲“力”考虑到运动的描述比较直观,而高中对力的要求比初中深入、抽象。另一方面,对矢量的学习应该逐步深入,到力的概念之后才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质点概念的建立从描述许多具体的运动出发,抽象出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建立物理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领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由位移初步建立矢量的概念由“位移”引出矢量的概念比用“力”要自然而容易。不是只要一个物理量有方向它就是矢

3、量,矢量还要满足一定的运算法则。用 15页 思考与讨论 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力较强的学生,会从图形上感悟到矢量求和可能要用几何方法,因为这可以直观地显示出三角形的关系。引入坐标系、确切区分位置和位移 要求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建立和运用坐标系,就是用数学方法描述物理模型,并寻求解决的法。 为了强调坐标的概念,本书采用数学和物理学中通用的符号,即在直线运动中用 坐标,用表示质点的位移。 区分位置和位移这两个概念是很必要的。过去的教材中所讲的 s t 图像称为“位移 时间图像”是不确切的。对于质点运动的基本描述,就是不同的时刻在空间的位置不同。按照本教材,应画出 x t 图像,因为与时刻对应的不是变化

4、量位移 x 。12 建立概念的过程中渗透极限的思想 本书定义瞬时速度时用到了极限的思想,但没有提出严格的“极限”概念,不要求极限的运算。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于中学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教学中,不应只做抽象的分析和论述,必须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形成瞬时速度的概念。 加速度的概念比较难,日常生活中对其感受不深。所以用具体事例建立平均加速度的概念后,只是提示学生思考一下瞬时加速度。 单纯知识性的东西可以放到一生中的任何时候去学,但观念性的、方法性的东西的确立,往往在一生中有个最佳时机。这是编者在本书中十分看重极限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原因 。1. 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次

5、 1 2 3 4S /s cms 0 时的 值,就等于瞬时速度得到 s 方法一计时器测出的是宽度为 s 的条形挡光片持续遮光的时间 2 3 4 5 6 7 8到达 过 18.81.2/cms 2.以看出 为 s 之间的某个确定的值。用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作为 S ,计时器测出的是车在两个光电门 A、 t 。(与条形挡片的宽度无关)从理论上讲,所取的 t 越小,则求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于瞬时速度。 用毫米刻度尺测量 S 值是有误差的,果与所取的 t 对应的 会使以要权衡两方面的利弊来选取合适的 t 值。这体现了实验素养的培养,不可忽视。 打点记录的时间也存在误差。主要原因是:交流电频率的误差,通常

6、可以不劣于 簧片振动的不稳定。 用打点纸带记录运动的优点是,同步地记录下时间和位移。3用运动传感器测量速度直接采集的是位置与时间的关系数据,每间隔一定的时间(例如 集一组 x、 t 值。然后经过运算处理得到 v t 图像。V t 图像 X t 图像4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相同的钢球 A、 看到两者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但是它们的末速度(到达水平轨道上的速度)大致相同。如果将 / 滚下,可看到虽然它速度增加得较快,但末速度却较小。用滚动代替平动,借助金属球的转动惯量和小倾角的斜面,使球质心的加速度变小,便于观察。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中渗透定积分的

7、思想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1科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事例3多样化的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作为引入匀变速运动的基础,同时让学生体验获取实验数据、作图像、分析图像、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要求学习做线性拟合来画图线。基础的方法是靠直觉的手工方法。侧重在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的推测(猜测)。 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它是依据最小二乘法做拟合,可能会看到在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多数点不在此直线上却是最佳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和定性的分析,而悟出其中的道理。用 10分钟演示范例,学生就可以知道使用软件 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中渗透积分的思想 先认识匀速运动的位移与

8、后猜想对于非匀变速运动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让学生认识猜想在科学的发展和科学课程的学习中的作用。 接着利用数值(见 40页 思考与讨论 )与图形(合的方法来得出公式 。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亲身经历。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是新课程与过去课程的重要区别。 上述过程中,用浅显的方式渗透了定积分的思想。如果学生是领悟得较好,那么在以后处理变力的冲量和变力作功等问题时,就会自觉地运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科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伽利略对于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冲破了千年的思想桎梏,开科学实验之先河,奠定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必须认真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和他巨大的贡献。 体现

9、三维教学目标的极佳事例过去把伽利略对于落体运动的研究做为阅读材料,这次把它单列为一节。这样做也是出于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教育目标的重视。 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指学生学习时通过探究把未知变为已知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指对某一自然规律认识的历史。本节内容属于后者。两类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一样的,所以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前辈的探究历史。行合理的外推。装置与引入加速度概念的实验类似,用滚动代替平动,借助金属球的转动惯量和小倾角的斜面,使球质心的加速度变小,便于观察。课本 44页“做一做” )(1) 单光电门法:用来发现或验证 x t 2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

10、征。当电磁铁断电时,同步开始计时,而在球对光电门挡光时停止计时。电磁铁的剩磁会造成计时误差,在钢球与电磁铁间垫一层薄纸,能消弱这种影响。( 2)双光电门法:球对光电门 够避免剩磁的影响,较精确地测定重力加速度值。计算公式为:为了减小 差值要取大些。121122)(23 . 使用打点计时器 (课本 45页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测量重力加速度。 在 70能打出十几个有效的点子,要充分利用。 取 t = 相等的时间间隔,测量出各段位移 ,如果它们近似为等差数列,则可推断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加速运动。 然后求出每一段位移与时间 t 之比,就得到图中所取的 1、 2、 3、 各点的瞬时速度,画出 v

11、 t 图像,再由图线的斜率求出加速度g 。4. 用数码相机的摄像功能 (课外活动)使用白色钢球,拍摄它自由下落的一段录像。要使用暗背景,背景上画有坐标格子。第一帧难以和球的释放同步,速度大时出现拖尾现象。编辑得到的视频图片,代替频闪照片。利用它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5. 估测照相机快门的曝光时间和人的反应时间( 课本 46、 47页“做一做” )6. 使用数字化实验系统A光电门和条栅条栅上有等间距的透明和不透明条纹,间距值 s 为已知(让条栅 自由下落,测出与各段 s 对应的时间 t ,计算出若干个速度值 v ,由计算机画出 v t 图线,既可判断它做的是匀加速运动,又可求出加速度 g 。B

12、运动传感器用传感器 (体育课用)下落的 x t 图像。用二次函数做拟合,验证它做的是匀加速运动,并可进一步求出加速度值。第三章 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加深对力的认识 实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本书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简单介绍放到正文中,这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尚属首次。 这样做的意图是给学生一个高的观念,因为正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世界的一切过程。 这些内容属于常识性了解的层次。 56页的“说一说”对学生来说是开放性的,它体现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因素,即在已知事实与已有知识矛盾的情况下,猜想可能存在另一种力,并且可以推测这种的力某些特征。加深对力的认识 力是一个抽象而深刻的观念。初中只

13、是从表象上来认识的。 力之所以为矢量,是因为它遵循其他矢量也遵循的几何相加的法则。 从本来意义上说,力的合成源于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即:如在一质点上同时作用几个力,则这些力各自产生自己的效果而不互相影响。 作用在质点上的一个力只能产生一个效果,这个效果是只能是使该质点产生加速度。两个或多个力作用在一个质点上产生一个效果,而不再是两个力单独存在时的效果。 一个力可以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分解为两个分力,以方便问题的解决,例如分析物体的平衡或研究物体的加速度等。 “ 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往往产生几个效果 ” 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实验1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使用数字化实验系统。用力传感器代替弹簧测力计去拉一个原来静止在水平板上的木块,可以清楚地显示出静摩擦力逐渐增大以及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过程。课本 61页的图像不是由实验得到的。采集的是 F t 图像,与课本 61页图 共点力的合成 要用弹簧测力计(或力传感器)代替钩码,便于随意改变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实验中,将三条细线系在一个结点 O,其中一条与橡皮条连接。先让两个分力 点的弹力 T 平衡;再换用一个力 F 作用于 平衡。要将两个分力取不同的参数做几次。 实验的目的是发现平行四边形关系,大致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