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写作学教程》(21 世纪语言文学通用教材)——诗歌写作——图像诗写作《尹才干图像诗》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尹才干图像诗的系列理论及成就;2、学习尹才干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3、学习尹才干图像诗的写作方法二、教学工具:1、图像诗课件,2、多媒体演示仪三、教学方法:演示、讲解、 讨论四、教学内容:(一)、作家尹才干简介尹才干(1962— ),四川武胜人当代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1985 年创立“文趣学 ”2006 年提出《立根派诗歌创作公约》、 《关于现代诗歌的评价标准》、 《中国现代诗形式断想》等一系列诗歌创作评价理论,重新审视、架构现代诗的审美、 评价体系,在当代诗坛引起一片哗然2007 年致力于“当代图像诗”的探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为“大陆当代 图像诗创 作的推动者与领导者” ,被媒体誉为“中国当代图像诗人第一人”、 “21 世纪中国形体诗(图像诗)代言人”、 “中国当代十大特色诗人”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 100 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市、省、国家奖,并入选数十种选本出版《文趣学》、 《梦中的星空》、 《用多情的目光打水》、 《千家歌词选》(主编)、 《垂钓又一个春天》、 《尹才干图像诗选读》(龚奎林博士评析) 等著作 8 部。
部分作品被一些大学、中学选作教材,并译介到海外二)、尹才干图像诗的理论基础图像诗,也称图案诗,台湾学者丁旭辉说:“ 图像诗是利用汉字的2图像特性与建筑特性,将文字加以排列,以达到图形写貌的具体作用,或借此进行暗示、象征的诗学活动的诗 ”(丁旭 辉, 《台湾现代图像诗技巧研究》,春晖出版社 2000 年,第 1 页)图像派代表诗人尹才干认为,中国汉字源于图像没有图像,就没有中国汉字中国最初的汉字,大都是象形文字,又谓之图画文字它具有单一结构的象形美,组合群体的图画美,内涵丰富的意境美文学作品是用文字按一定规矩排列组合的艺术作品,就汉语言文学作品而言,也可以说是由一笔一划组合的图形排列的艺术作品用文字排列的诗歌,究其根底是许多意境的组合,呈现在读者头脑中的是许多场景或画面,大多处于隐性状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情画意而图像诗,是将诗情画意置于显形状态,让“ 显形的画”和“隐性的画(诗的意境)”同时进 入读者的视野,给读者无限多重的审美享受三)、尹才干图像诗的创作理念图像诗,作为一种文本,既是诗歌,也是图像用真情、理性、潜意识的支架,构筑诗体的图像,扩大和延伸文字的诗性空间,让诗歌目光所及之处,闪烁出新颖诱人的光芒,不断产生撞击读者心灵的力量。
四)、尹才干图像诗的创作概况1、创作时间图像派诗歌出现于 2000 年 3 月,由四川作家、诗人、诗歌评论家尹才干提出,近年来大力推动至今已经过 9 个年头2、创作成就应该说,在国内图案诗的创作和研究方面,诗人尹才干取得了无人可比、相当可观的成绩截止目前,尹才干已创作图案诗歌 64 首(其中,河南大学龚奎林博士详细评析 40 余首,这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说是又一大奇迹)用诗歌文本图案构筑起来的诗歌,完全颠覆了过去仅仅只用意象营造起来的意境相反,运用图案的形式,使诗歌的语境更加丰富、细腻、传神3尹才干尝试的图案诗能够完美地将诗歌图画美(意境)、建筑美(结构)结合起来,形成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意相融的情境,堪称一绝代表作品有《童年》《蝴蝶》《乡村的勋章》《走不出那逝去的心境》《寒潮》等3、尹才干图像诗分类图案诗最初的时候只有少数的几种形式,譬如台阶诗、宝塔诗等在诗人尹才干这里,图案诗的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演进,尹才干尝试并创作了大量的图案诗,如酒杯形(《思念的春》)、弹弓形(铲形,《童年》)、灯笼形(《独自提灯笼转圈》)、树形(《温暖的春》)、 “之”字形(《醉了的春》)、香炉上香烟缭绕形(《走不出逝去的心境》,状若香烟燎绕)、纺锤形、 树叶形(《几瓣花一起无邪的笑》)、十字架形(《十字架》)、瓶形《在你的酒窝里舀酒喝》、花形《那朵花开了》等等,应有尽有,不胜枚举,这些极大丰富了图案诗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图案诗所能涉及的内容,为前人所不能企及。
4、尹才干图像诗的特色与定位作为诗歌试验的一种探索和救赎方式的图像诗创作在当下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不仅是图像视觉时代的大众文化导致的逻辑必然,也是近百年诗歌尤其是图像诗发展至今的历史必然,更是网络文化传播下无数诗人重视的结果所以,尹才干的图像诗创作在这一历史链条中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他是大陆图像诗创作的重要推动者和领导者,他以一种“文联体制+民间网络论坛+刊物” 的诗歌传播方式使其图像诗在网络中影响深广尹才干可以算是大陆当代致力于图象诗创作的开风气者他通过图像诗的非常规形式呈现作者内宇宙与外宇宙共鸣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其诗歌呈现出抒情化、诗画化、意象化特色:第一、抒情化语言既有音声、 节奏、韵律,又可构 图, 还可指陈事物及其概念,因此古诗一向追求“言志抒情” 的传统, 《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陆机《文赋》强调:“诗缘情而绮靡”古代诗人通过意象的凝炼和格律的营造成就了情与境、意与象的二元互补,传递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诗性之美和韵外之致就是西方的十四行诗和庞德等的意4象诗皆是如此,当我们现在重新观照这些传统与当下现代性语境对话交往的可能性时,它们也许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发展方向。
而图像诗与抒情和意象的结合则更能拓展无限诗意,因为“抒情诗是雕刻、 绘画和音乐加在一起的总和”(《西方诗论精华》沈奇编,花城出版社1991 年 68 页)尹才干的诗在非抒情的时代唱响抒情之歌,抒思念故土之情、抒爱情相思之情、抒幸福爱恋之情,抒人生感叹之情如《走不出逝去的心境》:香烟缭绕香烟缭绕古刹依旧 罄声依旧冥想中的那条小径依旧蜿蜒在清寂的禅意里钟声落响在光秃秃的石板上轮回在来去匆匆的季节里弯弯曲曲的几条小径足够尼姑们走完一生但永远也走不出她们逝去的心境这首诗,写得意境优美,禅趣十足,富有哲理,声光色影味烟相互交错,读来很有味道,令人想象无穷,同 时又带有感伤色彩,同情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尹才干截取寺庙中尼姑的日常生活为创作背景,从中获取进入心灵奥秘的隐秘话语,尼姑在古刹中每天从早到晚敲罄打钟、参禅打座、念佛诵经,陪伴香烟缭绕到老,而寺庙中的那条小径“ 依旧蜿蜒在清寂的禅意里”, “钟声落响在光秃秃的石板上”,显得那么空旷、5孤独,尼姑们却以一生的时间在小径上消耗生命和岁月,当时间刻度慢慢流逝,当人的容貌逐渐衰老,当参禅顿悟的思考逐渐深入而丰富,心灵空间却逐渐复杂而丰富,因为她们“永远也走不出她们逝去的心境”,是的,即使真的四大皆空,尼姑 们也难 逃寂寞的孤独,她们也无法忘却做尼姑之前的日常生活女性的情感心态,她们只能在感叹中蹉跎岁月。
赫里克利特认为:“人不能同时跨进同一条河流” ,事件的消逝正是感伤的开始当诗人感叹尼姑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无法走出“逝去的心境” 而且在图形上这首诗写得很有意思,通过视觉来看,这首诗的外形显然就是寺庙中烧香的香灰炉,而最上面的弯弯曲曲的“香烟缭绕” 八个字就是寺庙中烧香炉跑出的烟,如此文本与情境、意境和谐交融,形象生动,正是在这种烟雾沉沉中,往事才重上心头,人的心境也就异常孤独而又敏感再如《故乡的情愫》,乡愁一直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故乡永远是游子温暖的港湾和思念的起点,对故乡的思念与回归是人类经验世界中的美丽的乡愁,每个人都为之倾倒、焦灼、痛苦和幸福于是,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自己的诗意寄托着故乡的思念与乡愁,从梦幻中获得回归故乡的可能,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最亲近本原之处 ”(《人,诗意的栖居 》)作者致力于恢复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化用了李白《静夜思》的诗句,深情呼唤故乡,情感更加深沉和浑厚而在诗歌结构上,诗人利用词语排列、句子断裂、空白等非语言手段把诗歌三节塑造成三个酒杯图形,拓展诗意情感和经验想象,与举杯望月思念故土的乡愁情愫相得益彰。
“我”怕惊醒连接“我”和“故乡” 思念情感的载体——“月光”,尽量“ 轻轻抚摸床前那一沟月光”,可是,如同触电一般,故乡钩 起了我记忆和思念之弦,“潮湿的思念就靠近眼眶” ,异 乡的游子在月光的窗台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由的借明月 问候故乡,诗 人用四个“故乡”的反复吟诵表达“我”思念的低沉和凝重接着诗人连用“鲜花” 和“蜜蜂”两个比喻赞美故乡的美丽和对子民的呵护:“像一朵带露的三月鲜花/时时清新沁人心肠/像一只辛勤蜜蜂/永远酿造芬芳”同时在赞美之后,游子开始采取纪念行动,为了不打扰这优美的宇宙世界和惊醒美丽的故乡,诗人反复使用三个“悄悄”表达动作的轻盈,悄悄地“把故乡上空的月色碾磨/然后蘸着它写一首诗”,借住明月把自己的问候和思念6捎回故乡,并用诗句表达思念的乡愁和情感的渴望:“诗里的每一个字符/都是胸膛吐出的/红/红/情/愫”,这里, 诗人把一个句子断裂成六行,并进行酒杯式的图像排列,使节奏变缓,时间感延长,而这种延长又造成了空间感的扩张,于是,沉甸甸情感变的更加深沉,而“红/红/情/愫 ”也通 过颜色情感的表达诉说 出游子对故乡的爱在技巧上,诗人使用叠词反复,加深动作的柔缓,并在诗中押“ang”韵,如“光、眶、旁、 乡、芳 ”等,这个韵是后鼻音韵,所以,语调非常舒缓悠长,增加了诗意的韵律优美。
总之全诗意境优美,诗意清新,语言性灵而富有韵律第二、诗画化 诗有两重画,第一重是外在诗歌图像,即诗形上的几何、自然生命的图形组合第二重是内在的诗歌绘画意境,即内蕴上的诗意暗示和空间想像的扩张古代诗歌重写意,故颇为重视第二重,莱辛在《拉奥孔》中说道:“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 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 ”而北宋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摩诘)的诗赞誉有加:“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殷璠也在《河岳英灵集》里就说过“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 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这是殷璠诗人王 维诗中有画的赞扬尹才干的诗歌则两重画都非常重视,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总是“ 先思考诗歌的语言和诗意,再根据诗歌要表达的主题来构思图形更多的时候是边写诗,边形成图形,边修改图形,力求做到‘ 意(诗意)与形(图像)’的大致统一 ”如《寒潮》:风笛横在河的双唇上从 有 题 吹 到 无 题遗落满河掌声随水东流这首诗风格独特,语言精炼,诗意昂然,意境优美,大有无声胜有声、无字胜有字的感觉诗人通过 “随水东流”的弧形排列的视觉意象造型传递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在话语空间和符号编码上越轨突围,7给人一种陌生化之感,语言极富张力,内在节奏的诗意显现引导着读者的内模仿心理机制,从而与作者的审美心理和个体经验产生经验互渗和情感共鸣,使人获得身临其境、曲折微妙的特殊感受和审美愉悦,不得不在头脑中产生立体交叉的视图形象和丰富想。
“风笛横在河的双唇上/有题吹到无题”,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多么明亮 优美的意象,一年四季,风在变化,和风、暖 风、微风再到寒风,当风笛吹拂着河水,河水在季节变迁中也发出了反映:温柔、舒畅再到寒冷当冬天到临,寒风萧瑟,河水吹奏风笛, “遗落满河掌声”,所有的风与河水的快乐故事在寒潮中“随/水/ 东/流” ,最后的弧形排列如同江河之水孤独而下,给人一种痛苦压抑、荒凉苍茫的寒冷感觉,感伤的情绪也由此开始然而透过这个诗形、词义的表象, 诗人的感慨之气透露着莫名的忧伤,风与河水在隐喻层面是一对爱侣的比喻,他们心心相映、无忧无虑、相互唱和,然而,外在压力的“ 寒潮“吹折了他们相互厮守的瑰丽梦想,最后所有的爱情往事灰飞烟灭,这是一个忧伤的爱情故事,令人嗟叹不已读后仔细咀嚼语言之味,可以充分感受到韵外之致和言外之味的无穷张力,令人流连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