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牌文化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251219 上传时间:2017-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品牌文化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品牌文化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品牌文化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品牌文化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品牌文化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品牌文化的调研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品牌文化的调研报告关于品牌文化的调研报告按:上世纪80年代,当国门遁开时,外资大量涌入,外资企业在中华大地“攻城掠地”、横扫南北的时候,他们更没有忘记把品牌理念带入中国,从精神和物质上把国人“俘虏”了。君不见,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穿耐克鞋、用潘婷洗发水、选诺基亚手机、开宝马汽车非名牌不买,已渐成国人时尚。一些“名牌”标价让人咋舌,但购买者仍趋之若鹜。为什么国人会如此狂热?其实,并不是他们不爱国,也不是他们盲从,更不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消费习惯,而实在是这些品牌太深入人心了。这就是品牌的力量,难怪有些企业老总夸下“海口”,如果我的企业垮了,就凭我这块牌子,我照样能东山再起。的确是这样,品牌不但

2、是信誉、质量的象征,更代表着地位和财富。今天,“*”为民族工业,更为*乃至于*的企业,趟出了一条“血路”,指明了方向,使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前程。“*”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从“*”问鼎“中国驰名商标”引发的思考“*”出名了!成了“中国驰名商标”!这个消息传来,作为*人,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鼓舞。但欢愉过后,内心不免有些许失落:*为什么没有名牌,什么时候有啊!这种企盼、这种焦虑,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吧。这个美好的愿望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难以散去,而且愈久愈强烈,一种写作的冲动,令我欲罢不能,于是扶案提笔,写下了下面这段话。为什么会是*?不知道“*”家底的人,都暗暗称奇,*这么多企业,

3、为什么偏偏是“*”夺得“桂冠”,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多年的磨砺,“*”自有独到的“生意经”。发展:大踏步迈向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家产”已有两个多亿,销售收入突破四个亿,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二,产品覆盖大半个中国。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他们丝毫没有满足和停步,在南京投资 8000 万元的新厂即将投产,同时计划在青县再建设一个占地 200亩的新厂。质量:让市场来说话。多年来,“*”以良好的质量,赢得了社会一致赞誉。除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外,他们还非常重视市场反馈,每当新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先让小学生、出租车司机品尝。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98 年以来,“*”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

4、获得河北省第六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产品:创新才能致胜。在产品研发上,“*”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最近,推出的鲜果奶“透明看得见”系列包装,这在全国“独一份儿”,而当时专家认为材料不过关,不能作为外包装。但他们不信这个邪,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现在,“*”又在研制一种早餐新产品,力求贴近消费者,更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久将投放市场。宣传:走入千家万户。“*”看准了宣传的巨大“威力”,斥巨资投入宣传,在国家和各级媒体上“轮番轰炸”,仅今年广告投入已达3000万元。巨额的宣传,自然获得了颇丰的回报,“*”不但在消费者面前混了个“脸熟”,更为企业的不断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定位:把一行干到极致。

5、“*”目前的销量,已超过“乐百氏”,直逼“娃哈哈”。当这些“巨头”热衷于“全面开花”时,“*”却坚持做一种产品,用他们的话说“要做就做最好”,把产品做到极致、把成本降到最低,在业内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感悟:“*”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理儿:事在人为,路在脚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不管什么事儿,只要真想做,并付出十分的努力,甚至碰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不成功的还真不多见。一个人需要有自己的定位,企业也是一样,也要有自己的目标,只要围绕定位去拼搏、围绕目标去奋斗,终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勇于问鼎,惟旗是夺,是精神、更是毅力,这样做了、坚持了,胜利就在我们手中,成功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反思什

6、么“*”就象一个名医,替我们“把脉问诊”,为我们开出了一剂良方,让我们清醒,让我们反思,更让我们理性。人不怕有缺点,就怕知道缺点而不去改正。一个企业、产业也是一样,要勇于面对问题,这就是进步、就是收获。好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时代不同了,“好酒也怕巷子深”,这个时代,是靠品牌赚钱的时代。谈及我们的特色产业,人们一般都能想到,无非就是*、*、*,还有*,但再深究一步,这些产业有哪些知名企业,又有哪些叫得响的品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好的产品,却没有知名品牌,这是一件让人非常痛心的事。比如,我们的*,外界都有很高的评价,的确在北方独树一帜,但是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牌子,搞专业的人恐怕也不知道。还有,我们的*上了国宴,这应该是大书特书的一件事,但总让人提不起精神来,没有牌子自己也觉着不硬气。我市品牌的这种“尴尬”,揭示了企业在发展上的“矛盾”心理。搞“代工”,为他人做“嫁衣”。“代工”这个词,时下非常 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