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25201 上传时间:2016-11-10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7.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适用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前 言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缓解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自 2007 年以来,中央财政三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在农村和社区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力争到 2010 年底之前,中西部地区所有的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 100%,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 1 人掌握不少于 10 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村卫生室和社区

2、卫生站至少有 1 人掌握不少于 4 项中医药适宜技术。为进一步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确保项目取得实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医生对中医药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各省中医药管理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分层、分类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总体工作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们组织编写了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系列丛书。丛书第一册适用于 25%尚未设立中医科的乡镇卫生院和 70%不能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的村卫生室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西医人员,主要内容是 15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简易治疗方法。第二册

3、适用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为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一般针法、一般灸法、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诊。第三册适用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包括从我局发布的四批中医药适宜技术中遴选的平衡针、腹针、铍针等具有创新性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起草过程中,我们注重手册的通俗性、实用性,不但多次征求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还广泛征求了使用者的意见。在征求西医专业乡村医生对第一册手册意见时,他们表示手册内容通俗易懂、非常实用,有了这本书,他们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就有了底气。受水平所限, 手册内容

4、难以有不当之处,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编委会二一 年三月编委会名单主 编:王国强副 主 编:吴 刚执行主编:许志仁 莫用元编 委:蒋 健 杨龙会 杨荣臣 吴 凯范劲松 董福慧 雷仲民 黄 枢魏玉锁 焦顺发 王麟鹏 王文远任树森 赵时碧 陈日新 张 丽荣文斌 审稿人员:乔晋琳 刘 斌 朱 江 齐淑兰胡 慧 赵 勇 赵吉平 蔡玉颖工作人员:严华国 李 珊 董继开3目 录第一章 针刀疗法 .铍针疗法 .带刃针疗法 .钩活术疗法 .头针疗法 .火针疗法 .平衡针灸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 .热敏灸疗法 .雷火灸疗法 .录 .针刀疗法针刀疗法是遵循黄帝内经素问关于“刺骨者无伤筋

5、,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的古训,结合现代局部解剖和层次解剖知识,采用各种带刃针具进行刺激、切割、分离等的临床操作。本疗法可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除痹的治疗目的,主要用于下述疾病的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骨性关节炎等。腱和韧带的慢性积累性损伤、肌紧张、损伤后遗症。、基本操作方法(一)定位由轻到重触诊病变部位,确定痛点的部位及层次,用指甲压痕或染色剂标记。(二)消毒用碘伏作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孔巾。(三)麻醉以皮肤标记的痛点为中心,多卡因 2 毫升局部逐层浸润麻醉。(四)进针术者带无菌橡皮手套,左手拇指指端垂直按压进针点,右

6、手持针点刺进入皮肤,穿过皮肤时针下有种空虚感,是进入脂肪层的感觉,再缓慢刺入出现第二个抵抗感时,针尖达到筋膜表面,再用力点刺即突破筋膜进入肌肉。(五)松解根据治疗需要,用针刀在不同的解剖层次进行点刺、切割、剥离。如在筋膜层减张可用针刀在筋膜表面散在点刺 35 针。作条索状粘连松解可沿纵轴方向连续进行线性切割。(六)出针完成治疗操作后,拔出针刀的同时,用无菌辅料覆盖针孔,术者拇指端垂直按压 12分钟,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封闭针孔 48 小时。二、常见疾病的针刀疗法(一)项痹病(颈型颈椎病)此处仅介绍项痹病中的颈型颈椎病。患者有急性损伤或慢性积累性劳损史,头多向一侧偏歪或反复落枕,颈部活动受限,颈背

7、部疼痛,酸胀、发僵,头颈部活动时有弹响声或钙化组织摩擦音,晨起不适感较重,颈枕部肌肉筋膜韧带附着点处,多有压痛及条索状物,X 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直或反张,项韧带可有钙化,椎体呈增生性改变。【治则治法】舒筋活络,通痹止痛。针刀松解增生、肥厚、变性、粘连的软组织。【操作步骤】前屈曲 30定点。治疗点选在病变椎体上、下棘突间及两侧旁开 1米处,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先切开病变椎体棘突上下缘的棘间韧带,然后刺入达关节突关节囊。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皮肤,刺破深筋膜,刀口线调转 90角,纵切 35 刀出针。如:横突结节有损伤点,针刀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横突后结节外侧面,针

8、刺到达骨面后将刀口线调转 90。在横突末端上、下边缘处松解 35 刀,松开部分横突表面的深筋膜。出针后用无菌辅料按压针孔 12 分钟,封闭针孔。第 4 颈椎棘突右偏为例,颈前屈 2025,左偏 35,右旋转 45。术者2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偏移棘突,其于四指置于患者左侧头枕部。右手扶持在下颌部或左面部,在右手向右上方向旋转的瞬间,左手拇指将棘突轻推向左侧,常可听到“咯嗒”声,拇指下有轻度移位感。患者仰卧,针刀术后先做颈后肌群放松手法。随后术者一手握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托住枕部,在轻度拔伸下缓慢摇动 23 下,让患者充分放松,术者一手轻拿患者颈后部,拇指按压于错位颈椎横突处下方作为固定支点,

9、另一手托住颌颊部作一个复位力点,缓慢使头部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托颌颊部的手和固定错位支点拇指同时稍加力(闪动力)按压,常可听到关节复位声。【特别提示】须熟悉解剖位置,不可刺入过深,切忌损伤椎动脉和脊髓。心剥离。(二)项痹病(肩胛提肌劳损)此处仅介绍项痹病中的肩胛提肌劳损。患者长期低头,有急性损伤史或慢性劳损史。肩胛提肌在颈 2 至颈 3 横突的起点或肩胛骨止点处疼痛,肩胛提肌紧张,以上部位可有压痛点。尤以肩胛骨内上角压痛显著。上肢后伸,并将肩胛上提或内旋,引起疼痛加剧,或不能完成此动作。颈、肩胛骨 X 线片可排除骨性异常。【治则治法】理筋减张,解痉止痛。对肩胛提肌起止点采取减少张力为主,分离粘连

10、为辅的针刀微创松解术。【操作步骤】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头部微前曲。如压痛点在肩胛骨内上角的边缘,将刀口线方向和肩胛提肌纵轴平行,针体和背平面成 90角刺入,达肩胛骨面。先纵行剥离,后将针体倾斜,使其和肩胛骨平面成 130角。刀刃在肩胛骨边缘骨面上作纵向切开剥离,l2 次即可出针。如压痛点在颈椎棘突旁,即在棘突旁压痛点处进针刀,刀口线方向和颈椎纵轴平行,达到深筋膜层,点刺 35 次后,出针,无菌敷料按压针孔 12 分钟。术毕,医生一手压住患侧肩部,一手压于患侧枕部,牵拉肩胛提肌 12 次。【特别提示】1. 针刺范围不能过大。在肩胛骨内上角进针刀时,肩胛骨缘较表浅,应紧贴骨面延长,不能过深,防止超过肋

11、间误入胸腔。时注意患者感觉。(三)肩凝症肩凝症相当于肩关节周围炎。患者 40 岁以上女性多见。多无外伤史(有外伤史者多为肩部肌肉陈旧性损伤) 。肩部疼痛,一般时间较长,且为渐进性。肩部活动时,出现明显的肌肉痉挛,肩部外展、后伸时最为明显。梳头试验阳性。X 线片示检查有时可见骨质疏松,冈上肌腱钙化或大结节处有高密度影。【治则治法】舒筋活络,通痹止痛。对肩关节周围痛点进行减张止痛,对局部形成的条索、结节样结缔组织增生粘连进行松解。【操作步骤】针刀在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滑囊、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分别作切开剥离或纵行疏通剥离,在肩峰下滑囊作通透剥离。如肩关节周围尚有其他明显压痛点,可以在该压痛点上作适当的针刀松解,3出针后无菌敷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