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之反思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512276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中无大将之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蜀中无大将之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蜀中无大将之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蜀中无大将之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中无大将之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蜀中无大将 ”之反思读三国演义感想巴蜀之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人杰地灵,刘备据之而成大业。但是刘备逝世后,后主刘禅不思朝政,蜀国元气大伤。为了完成复汉大业, 诸葛亮独撑危局,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诸葛亮死后,蜀国实 力一落千丈,以致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 锋”的窘状,蜀国于是先于吴国被司马氏灭掉。蜀国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这不得不与刘备与诸葛亮的用人之失与不注重人才的培养有关。刘备在整个故事中是扮演了一个明君的角色,但凡刘使君到处,各地百姓俯首归顺,大称其德。但是在用人方面他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对于蜀国人才的重用,他一直局限在自己身边的关张二人身上,对于诸葛亮、 赵云、

2、黄忠等人的使用,在潜意识中就隔了一层。当庞统命损落凤坡,刘 备兵困涪关时,派关平到荆州请诸葛亮入蜀,并叫诸葛亮“ 自量才委用 ”镇守 荆州之人。刘 备虽未明确指定关羽,但是派关平送信,其意自然是非关羽莫属了。刘备出于结义兄弟的情谊,认为此等重任关羽是最佳的人选。但是刘备却忽视了关羽性格和才能的认识:关羽刚愎自用,虽力敌万人,勇猛过人,但无政治头脑,是一员良将而非帅才。日后吕蒙巧取荆州正是抓住了关羽的这一弱点,在关羽面前主动示弱,使得关羽大意失荆州,可以说刘备出于兄弟情谊叫关羽守荆州为日后荆州之失埋下了伏笔。诸葛亮在三国里扮演的是一个贤者的形象,运筹帷幄,决策千里之外,隐居隆中之时已知天下三分之

3、事。后来辅佐刘备建立蜀国政权可谓功不可没。 三国在极力褒扬诸葛亮才能的同时,也客观的表现出了他用人不当和不注意培养人才的沉痛教训。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缺陷首先表现在他的用人不当上。魏延是蜀国的一位忠勇大将,但是在诸葛亮眼里魏延是一个“久后必反之人” ,欲杀之而后快。诸葛亮死时五虎上将相继过世,此时蜀国堪称大将之人只有魏延,可是从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来看,他对魏延确实极度的不信任。他不仅不重用魏延,反而临死前将军中大事托于杨仪,并授计除掉魏延。杨仪此时只是一个长史而已,并且杨仪跟魏延向来不合(当年诸葛亮设计在葫芦岛烧死魏延,后嫁祸于杨仪),而此时的魏延官至前将军,受封南郑侯,能甘心受制于杨仪么?所以

4、魏延知道事情的原委后烧绝栈道,表奏杨仪造反,其目的是杀死杨仪,并非反叛。我看来魏延并无反叛之心,而是被诸葛亮、杨仪逼迫而反的。杨仪是什么人呢?书中言杨仪“ 秉性过急,不能容物”,后来因位居蒋琬之下,竟后悔的说“ 昔日丞相(孔明)初亡吾若全 师 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这句话充分的反应了杨仪的为人和本质,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是诸葛亮最为信任,能托后事的人。能说诸葛亮知人善任么?杀掉魏延是造成日后“ 蜀中无大将 ”的一个重要原因。诸葛亮另一个用人缺陷就是忽视人才培养。诸葛亮相蜀数十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忽视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的发掘,以至于在临终前也找不到一个令自己可以放心的接班人。诸葛亮在刘备过世之后,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事必躬亲,唯恐他人不尽心。每逢战事,不是把战将叫到跟前面授应敌之策,就是授予锦囊妙计,叫人依计行事。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蜀国将领缺乏锻炼的机会,渐渐的产生了一种对诸葛亮的依赖感。以至于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出现了“ 蜀国无大将”的窘迫 处境。三国争雄既是国力的竞争同时也是人才的竞争,蜀国忽视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渐渐的落后于魏、吴两国,以至于在日后的兼并战争中,先于吴国被魏国司马氏灭掉。在今天,一切的竞争,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反思“ 蜀国无大将”的现状,对 我们今天的跨世界人才的培养不无益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