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09395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04-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04-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04-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04-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4-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4-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汇编- 1 -2004-2011 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徂辉:落日余晖。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

2、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4 分)(10 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 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 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 使心伤。注商风:秋风。 怆悢(ling):悲伤。(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 分)(2)这首诗

3、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 分)(10 年江苏卷)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汇编- 2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 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 “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 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 分)(10 年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89 题。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 ,从军度

4、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9.诗人把“旗彩坏” 、 “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 分)(10 年福建卷)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 分)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 寒云抱泉石。山翁 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

5、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 (1 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 分)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汇编- 3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10 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岁暮 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

6、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答:_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分)答:_(10 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 分)答:_(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答:_(10 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雨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7、汇编- 4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 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 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 ,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 ,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 分)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 分)(10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223 题。 (6 分)定林 (王安石)漱甘凉病

8、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 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 分)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3 分)(10 年天津卷)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 分)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1) 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汇编- 5 -(2

9、)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2009 年高考题1.(09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 远杜 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答: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答: 2.(0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 甫万里瞿唐 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 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

10、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 从“万里” 、 “时时” 、 “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 3.(09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 ,笋壳。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答: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汇编- 6 -(3)请你

11、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答: 4.(09 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晚泊岳阳 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 ,请就此作简要赏析。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答: 5.(09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 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 歌声。【注】 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

12、,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6.(09 年全国 I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汇编- 7 -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