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耿马蔗区循环经济发展初探摘要: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关键词] 蔗区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耿马是国家农业部规划的“双高” 甘蔗优势区域和国家糖料基地县全县 40%以上的财政收入和 60%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于蔗糖产业,蔗糖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县- 2 -覆盖面最广、关联度最大的核心支柱产业。
但由于我县蔗区长期依靠毁林开荒扩大种植面积,生产管理方式粗放,施肥不均衡,造成我县蔗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在生产成本增加的同时,土地产出率下降靠资源耗费、环境牺牲、生态破坏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了,积极探索适合我县资源环境特点的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保护好、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蔗区循环经济模式已是迫在眉睫一、耿马蔗糖产业现状耿马地处祖国西南部,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降雨量 1400 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 19.2℃,全年日照时数 2000 小时以上海拔 1300 米以下热区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27.16%境内土壤多为赤红壤或砖红壤,土壤肥力高,适于甘蔗的生产发育截至目前,全县共有 7 个乡镇、1 个华侨管理区、48 个村、629 个村民小组、10 万余人从事甘蔗生产,甘蔗种植总面积达38 万亩县内三户制糖企业的甘蔗日处理能力达到 1.15万吨,从业人员 1116 人经过近 50 年的苦心经营,耿马蔗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是原料基地得到稳定的增长,全县种蔗总面积已经达到 38 万亩之多,甘蔗入榨总量超过 137 万吨二是加快甘蔗发展的组织领导机- 3 -制趋于健全。
县委、政府历来把蔗糖生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工作机制,成立了专门领导蔗糖产业发展的组织机构,组建了相应的蔗糖发展办公室,配备了足够的工作人员挂钩帮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三是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突出通过多轮的改制和整合,各制糖企业基本建立了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基本形成2008 年,三户制糖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 1800 万元,按时完成了填平补齐工作,全县日处理甘蔗能力提升到 1.15 万吨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全县有蔗区专用道路总里程超过3700 公里,其中弹石路面 299.2 公里,蔗区道路覆盖率达 100%有灌溉沟渠 18 条 152.8 公里五是甘蔗生产技术相对已经成熟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我县的农业科技人员已经摸索出一套符合耿马实际的甘蔗生产技术,广大农户对甘蔗生产技术已经基本掌握,并能熟练的运用到生产中六是蔗农互助机制基本建立,全县共成立了 133 个甘蔗产业协会,1425 个互助组蔗农互帮互助的机制基本建立,有效的解决了群众发展甘蔗生产劳动力不足,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制约蔗- 4 -糖产业健康发展、蔗区群众可持续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原料总量不足当前,我县 3 户糖厂日榨能力为 11500 吨,按每年生产 140 天算,需要甘蔗原料160 万吨以上,而我县目前只有 135 万吨左右的原料,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制约的企业的进一步壮大二)平均单产低由于我县蔗农的生产技能素质相对偏低,普遍存在着管理粗放的现象,管理不及时、不到位,加之长期连作,且施肥不合理,施肥量不足,部分蔗区,尤其是旱坡地的土壤养分比例失调,普遍缺磷、少钾、偏酸,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单产较低,全县甘蔗平均亩产仅 3.5 吨左右三)基础设施薄弱虽然我县蔗糖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年来取得较大的进步,公路和灌区覆盖率大幅度增加,但公路的等级相对较低,晴雨保通的能力差灌区干渠网络虽然基本建立,但缺乏深入田间地头的支渠,干渠利用率低,效益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四)发展蔗区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缺失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是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通过发达地区的经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县在发展蔗区循环经济的部分关键环节是缺失的,无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 5 -利用。
一个方面是蔗区草食畜的数量有限,无法通过现有的牲口消化现有的甘蔗原料副产物——蔗稍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蓄力的应用萎缩,蔗区群众饲养大牲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我县蔗区畜牧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另一个方面是农村沼气池建设不足,由于畜牧业不发达和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观念落后等原因,我县的沼气池建设虽然在增加速度上较快,但在蔗区分布的总量不足,难以承担起蔗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纽带作用第三个方面是蔗区生态环境治理跟不上加快发展的需要,风灾、霜冻、干旱依然危害着蔗糖产业的发展二、蔗区循环经济发展可探索模式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到 2020 年,确保蔗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 万元,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科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蔗农的可持续增收结合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我县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我县可探索的蔗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下四种:(一)“蔗-畜-蔗”模式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模式,也就是“过腹还田”即:发展甘蔗生产,用蔗稍发展草食畜,用草食畜的粪便作为肥料直接还田,实现循环产品主要是甘蔗和畜产品 6 -(二)“蔗-畜-沼-蔗”模式。
即:发展甘蔗生产,用蔗稍发展草食畜,用草食畜的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用沼液和沼渣还田,实现循环产品主要是甘蔗、畜产品和生活能源三)“蔗-畜-沼-蔗(林)”模式即:发展甘蔗生产,用蔗稍发展草食畜,用草食畜的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用沼液和沼渣对发展的甘蔗和经济林果进行施肥,在实现资源循环的同时,有效的改善蔗区生态环境产品主要是:甘蔗、畜产品、生活能源和林果产品四)“蔗(粮豆)-畜-沼-蔗(粮豆、林)”模式即:在蔗田的行间内套种粮豆,用蔗稍和粮豆作为饲料发展畜牧生产,用牲畜的粪便生产沼气,用沼液和沼渣对发展的甘蔗(粮豆)和经济林果进行施肥,在实现循环生产的同时,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改善蔗区生态环境产品有:甘蔗、粮豆、畜牧产品、生活能源和林果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蔗区循环经济的模式还可以衍生出很多,例如:“蔗(粮豆、鸡)-畜-沼-蔗(粮豆、林)”模式、“蔗-鱼-蔗”模式、“蔗-鱼-蔗(林)”模式等等从上面的模式中的几个要素,我们总结出蔗区循环经济必须具备的三个普遍的要- 7 -素:甘蔗、消耗蔗稍(或者蔗间套种作物)的动物、动物粪便(或者使用动物粪便制造的沼液、沼渣)以上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三、加快蔗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加快蔗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一是提高单产,增加总量的原则;二是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三是畜牧产业和沼气池作为循环经济关键的原则;四是注重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原则;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的原则。
基于这样的原则,加快耿马蔗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要着重抓好以下关键环节的落实一)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原料总量坚持良种和良法相结合对翻蔸种植和新植地块,全部采用经合法引进程序、企业和农业部门认定、蔗农认可的高产高糖品种;在种植技术上要推广经实践符合我县实际的“ 环山等高、深沟板土、闭垄成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根据我县蔗区的气候特点,大力推广秋、冬植蔗,从种植制度上解决我县甘蔗种植出苗率低的问题;在品种熟制以早、中熟品种为主,形成早、中、晚熟品种 4∶5∶1 的搭配结构坚持生产和培肥地力相结合我县蔗区土壤多为赤红壤或砖红壤,有机质含量 2.33—10.8%,含 N0.09—- 8 -0.43%,含 P0.07—0.5%,属于“中氮少磷缺钾偏酸”土壤类型我县蔗区土地由于长期进行甘蔗的单一生产,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不断的被带走,而群众的肥料投入不足,无法对流失的营养元素进行全面的补充加之施肥不均衡,重氮肥、轻磷钾肥,土壤拮抗作用明显,所施的肥料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要积极引导蔗农,改变施肥习惯,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多使用农家肥,均衡施用化肥,在进行甘蔗生产的同时,不断培肥地力,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坚持新植和翻蔸相结合稳定甘蔗种植面积是保证甘蔗产量的关键之一要把新植蔗的重点放在下田和丢荒土地利用上,力争下田蔗种植面积达到 10 万亩以上宿根蔗占我县甘蔗总面积的 80%以上,宿根期偏长、有效茎不足,是长期制约我县甘蔗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确实动员群众扭转粗放经营的思想,加大对 4 年~5年宿根甘蔗的翻种力度,确保每年更新宿根甘蔗 8 万亩以上坚持综合措施和环节管理相结合要大力推广甘蔗生产机械化、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综合措施的利用,有效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要牢固树立“ 细节决定成败 ”的理念,高度重视种植、中耕、- 9 -砍收、运榨等环节管理,把增产的帐算实,把增产的事做实二)立足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蔗区多元产业产业结构单一是制约我县蔗区农户持续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立足蔗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蔗区多元经济,是促进蔗农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是实现我县蔗区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这是因为蔗稍等可以作为饲料的植物产品必须通过牲畜的消化,才能实现还田,实现最基本的循环我县蔗区每年大概可产生超过 30 万吨的蔗稍,仅仅依靠蔗稍一项,就可以多饲养 4 万余头牛,可以多生产 2 万吨以上的有机肥。
此外,还要加快生猪、禽类、鱼类等产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适当的发展香猪、野猪、猕猴等特色养殖大力发展蔗间套种蔗地合理套种豆类、花生、绿肥、红薯、马铃薯等矮杆作物,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增加蔗农收入另外,豆科作物的根瘤菌能起到固氮作用,也能起到较好的改土、增肥、保水等作用2009 年我县在 4 个甘蔗测土配方点上实施了黄豆套种280 亩试验,目前试验地甘蔗、黄豆长势均表现良好,预计每亩可增收入 500 元以上耿马镇芒蚌村芒东组蔗农在蔗地套种马铃薯,亩产马铃薯 400 斤以上,每亩增- 10 -收近 500 元大力发展林果业对蔗区的部分陡坡地,实行退蔗还林,发展林果生产,在有效改善蔗区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增加的蔗农的收入发展林果业,也要遵循因地制宜、实地适树的原则,对现有林地要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积极保护,避免继续侵蚀,对已经毁坏的林地,要实行退蔗还林,适度发展经济林果蔗区的多元化经济要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劳动力充分利用,市场有需求,蔗农可增收的原则予以考虑,这样我们在发展蔗区多元经济的思路就可以进一步的开拓,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例如用蔗稍、蔗叶、蔗渣发展食用菌栽培;在发展林果时在林间发展林下产品开发,种植石斛等中草药;结合蔗区绿化,在道路两旁、田间地头种植桑树,发展蚕桑生产等等。
三)完善关键环节,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力度农村沼气池也是发展现代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之一建设沼气池的好处有三:一是可以为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