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教育案例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499312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撰写教育案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如何撰写教育案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如何撰写教育案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如何撰写教育案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如何撰写教育案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撰写教育案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撰写教育案例研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的功能与意义,功能 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架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形成教学思想和产生教学理论,意义 教学案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学案例研究,是新课程实施的客观要求 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一 什么是教学案例,案例: “就是对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 “就是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一些事件或疑难困惑”,教学案例: “包含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或故事”。 “对教学实践中发生的一个包含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案例要素 背景、人物、场境、事件、后果、反思,例一 丰碑(小学语

2、文),情景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支队伍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题(教师手势示意学生齐读课题丰碑) 同学们见过丰碑吗?在哪里见过?什么是“丰碑”?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吗?(板书:军需处长)课文中哪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请把它划出来。 出示中心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谁能围绕这句话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自由读第7自然段,小组合作:根据这一段内容设计问题,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词语。 点拨,例二 比尾巴 (小学语文)

3、,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动物们的比尾巴比赛,认识了许多动物的尾巴特点,觉得十分有趣,现在,我们也来一个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准备好自己带来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谁先上台介绍? 生:我带来了一张老虎的图片,老虎的尾巴长长的,上面有许多花纹。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用“长”来说明老虎尾巴的特点(板书:长),大家在介绍时,要向他学习,看谁能用上本课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如“短、扁、弯”等,还可以发挥想象,用上“好象”这个词,还有哪位小朋友想上来向大家介绍?(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那么多小朋友举手啊,这样吧,大家先四人小组交流,等一下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生:四人

4、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发言情况举例如下) 生A(捧着小鱼缸上台)这是我养的小金鱼,金鱼的尾巴扁扁的,好象一把刷子。 生B:(举着图片上台)这是我昨晚在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上看到的一只长颈鹿,我把它画了下来,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好象小辫子,又好象一根毛笔。 生C:(拿着玩具袋鼠上台)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用它当作椅子坐。 生D:(一本动物小百科上台,翻开其中一页)锦鸡的尾巴五颜六色,非常美丽。,评析这个教学片段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突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动物尾巴特点拓宽了学习空间,增 加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初步

5、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课中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的词“短、长、扁、弯”等,让学生出示材料进行介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富有童趣的过渡性语言,把学生带入动物尾巴展示会的学习情境,并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发全班学生上台发言交流的欲望,师与生、生与生的信息处于良性动态交流之中。,问题在哪?,例三 一次成功的课堂辩论会(高中地理),背景与问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却有一种德育淡化的倾向。新教材给我们带来了这种机遇。如何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有效的科学问题,运用适当的组织方式,使学生体验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学习的能力,又能在体悟中

6、接受品德教育。为此本人在高中地理的新教材上册陆地水一节中运用辩论活动的形式作了一次尝试。过程与解决 在陆地水一节课堂上,经过一阵知识的讲解后,教师提出把全班分左右两组展开辩论。辩题是,正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反方:水是用之有尽取之有竭的。 一分钟的思考整理后,教师提议先正方发言。这时课堂上鸦雀无声,没有人敢先在寂静的课堂上打破沉默。经过教师再番鼓动,一位女生终于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说:“我方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为地球上”,说毕,这位女生坐下去了,顿时,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虽然语言不多,但有条有理。教师也表示了肯定,并接着重复了她的意思,“对啊,水是可以循环的,当然是

7、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了”。,“我不同意,我方认为水是取之有尽用之有竭的”。突然一个响亮的声音声音冒了出来,“如果当地人口过多,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增多,水的供应就紧张了,你想这几天老停水,弄得我今早连牙都没刷呢!”一阵哄笑。 有人反驳:“此地无水并不代表别处无水”。 “这不更证明了有些地方水是用之有竭的吗?” “但从全球情况来看水量应该是平衡的”。 一个细小的声音“这说明全球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是不均匀的。” 教师马上抓住这句总结性话语,并强调了一遍。 有人又补充“而且目前水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很多国家正闹水荒呢。”“只要我们要注意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可以得到永续利用的”。一片喝采。 这时右

8、边第一排的女生站了起来,“这当然是我们的良好愿望,但这世界水污染的现象还很多呢,而且越演越烈的趋势,何时才能永续利用?”“说得好”,教师又倾向反方,“何时才有美好明天?” 正方又站出来,“我们可以用科学技术。” 另一位同学助威:“对,我们把南极的冰川拖来融化,把海水淡化,那时我们不用为水发愁了”。,反方同学还要发言,教师示意暂停。“这位同学的部分观点我表示同意,用科学技术来治理水是个好想法,但目前还不可能实现我们的理想。就当前而言,最为有益的做法是:保护水源,节约用水。” 老师小结:今天正反双方表现都很好,纵观辩论,我认为,正方同学语言规范、思维敏捷,表现略胜反方,向正方同学表示祝贺,同样也为

9、反方同学鼓掌。课堂辩论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反思与评价 自主、合作学习与德育渗透是新教材理念的核心。辩论活动是三者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之一。本节课体验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构建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辩论中,学生从被动向主动,从孤军作战走向合作竞争,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自己,又渗透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在辩论中,学生的集体观念得到了加强,思维越来越开阔,教师语言不多,但关于抓住关键语言,灵活应变,起到了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教育。 选自省教研室地理教学案例评比材料,例四一把直尺说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高中地理),主题与背景

10、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以其空间性强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高中地理中最不易啃下的硬骨头之一,而讲到地球公转时则难上加难。讲解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通常的做法是看“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图,但这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对于刚一始接触此类问题的高一新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所以我设想改平面为立体,用“一把直尺和地球仪模型”配合演示的教学方法。,案例描述第一次课堂实录 (教具:一个地球仪、一个粉笔盒)(地点:教室;对象:高一(3)班) 师:大家看地球仪,为什么它总是斜着身子?(教室安静了许多) 生:因为公转轨道不和地轴垂直。(一个反应快的学生说了出来) 师:(手拿地球仪)对,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

11、平面与地球公转的平面黄道平面不一致,它们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为2326,大家看课本图。 (为了巩固新知识,我又给出了几个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答得不错,离下课还有10分钟时) 师:因为存在着黄赤交角,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是有变化的,看课本图(略) (为了直观起见,我以粉笔盒作太阳,将地球仪先后放在粉笔盒的左右前后4个位置,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时的地球位置) 师:看地球斜着身子转到了这里(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对着太阳,这时叫夏至日;再向东公转90,这是赤道正对着太阳(以学生的视角,这时地球仪垒放在粉笔盒前头,学生根本看不清“太阳正对着”什么地方),这是秋分日;地球再向东

12、公转90(教师顺次讲解,略)地球就这样绕着太阳公转,反过来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来回移动,见课本图示,这样一个来回就是一个回归年,要求学生在书上划下“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下课铃下了,我匆匆结束了这堂课),第一次课后反馈 下课后,有很多学生反映:对太阳直射点为什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表示不理解。我只好重新为他们在讲台上重复刚才的“粉笔盒和地球仪的运动”,但还是有很多同学似懂非懂,一脸疑惑。第二次课堂实录(教具:两个地球仪,一个粉笔盒,一把直尺)(地点:教室;对象:高一(4)班) 操作原理:把半径AB的延长线BC看作太阳光线,过B点作圆A的切线BD看作B地的地平面,则

13、此时太阳直射点在B点(图1)。如果将一把直尺的尺边看作地平面,刻度看作一束平行太阳光,则直尺与地球仪球面的接触点就是太阳直射点(图2)。,反思和分析 仔细比较前后两次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我发现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教师所采用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同,因而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首先,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安排学习内容,采用更直观的空间联系方法,提高了学习的成效。第一次却相反,首先没有符合学生接受心理,不顾学生初次接触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难点,将原本需要15分钟以上的学习时间缩为10分钟;其次,引导学生不是从简单的已知开始,反而从陌生的新知识开始。太阳直射点

14、要单独列出来画示意图,再次,在演示时在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一时刻太阳直射点在哪个位置,才能得出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的结论。所以第一次教学中犯下了概念交待不清的错误;而且,第一次的演示方法不但无法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还弄巧成拙,只让讲台上的老师看个清楚,却没想到以学生的视角,两个器具会重叠在一起,根本就看不清。 经过两次实践得到不同的结果,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致力于“导”与“学”的研究,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 导看:引导学生“学会”。这是教学要达到的第一步骤,将书本上的

15、内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一看明白,轻松掌握。 导思:就是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点拨,给学生心理创造愤悱状态,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掌握思维技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保持、迁移,变死学为活学。 导法:引导学生“会学”。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授人以渔”成为教学的主旋律。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其中对地理技能素养的培养有明确要求,如在第一章中就要求“运用教具或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当学生发现通过直尺演示既方便又直观、初中的数学方法还可以解决地理问题时,便自然地会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以后碰到其他问题时也会试着想出各种方法。 选自省教研室地理教学案例评比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