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夏日女服的形制与时尚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4902339 上传时间:2017-12-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9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夏日女服的形制与时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夏日女服的形制与时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夏日女服的形制与时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夏日女服的形制与时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夏日女服的形制与时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夏日女服的形制与时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夏日女服的形制与时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ASHIONGUIDE 二零一七年十月/第六卷 第五期夏日节令风物下,中国古人着何装度过炎炎夏日?刘晶晶1指出古人夏日造物的智慧集中体现在服饰面料的选择上。何流2指出古人夏日对苎麻、夏布的喜爱,清代皇族中夏服的礼仪,及追溯夏日着装从“严实”到“暴露”的历程。上述研究倾向于物理层面考察夏日服饰,然而传统服饰包括物理、生理与心理三个因素,除物理层面的设计外,还需考虑服饰来满足生理上的舒适与心理上的愉悦。炎炎夏日,服饰在物理层面的结构设计与面料选择上,除了清凉与蔽体外,还会侧面传达当时社会的伦理与时尚。随心所欲不逾规,追 求 服饰的功能与形式上的美好,体现了服饰“礼”与“俗”的冲突与平衡。本文从古

2、代文献、绘画作品及服饰文物中,考察中国古代夏日女装的样式、面料流变,并将女服形制置入社会学背景之中,一窥古代女性夏日着装的智慧与风貌。1夏日女服样式流变的考略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记载:“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地在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阴偶像。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矣。”在服饰结构设计,中国服饰自东周以来形成上衣下裳的着装形式,其具有象征、拘谨、保守、隐晦及遮盖性强的特点。1.1“衣”与“裳”的样式揆诸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以历代几种常见女服看女性的夏季着装。在儒家礼乐文化的思想指导下,服饰重“神”与“形”的内涵,其服装的样式因袭守旧,延续性强

3、,不求标新立异。从春秋到两汉的曲裾深衣,不但为男子的礼服和常服,也为女性日常的服饰。礼记深衣记载:“续衽钩边,要缝半下。”郑玄注:“钩边,若今曲裾也。”曲裾交领右衽,领口低,露出内穿小衣。汉代曲裾又称襜褕,在前朝基础上并无多大变化,汉族服饰最初没有合裆裤,下摆多层缠绕,用衣带固定在臀部或臀部以下,长可曳地,行不露足,起到保护下体的作用。到东汉至魏晋,襦裙大行其道。襦裙是汉族最基本的服饰形式,在 2 ,000多年的演化过程中,虽长短宽窄随时令而变化,但基本样式不变。上衣为襦,长不过膝,下裳 为 裙 。在腰部扎紧为齐腰中国古代夏日女服的形制与时尚廖江波1,2渊1.江西服装学院服饰文化陈列馆袁江西南

4、昌 330201曰2.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袁上海 201620冤炎炎夏日,女性身体伦理与服饰时尚的碰撞,使夏日服饰缤纷多彩。以中国古代文献、绘画作品与服饰文物为研究对象,从夏日女服样式、面料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夏日女服形制与时尚。中国古代夏日女服在样式上拘谨含蓄、多层着衣,在设计上并无多大空间,通过选择轻薄透气的面料来适宜夏日的炎热。中国古代夏日女服的礼体现封建伦理下服饰对女性身体的禁锢;而其俗,则体现女性身体意识的觉醒与男性目光投射在女性身体上的欲望。消夏;样式;面料;女服;伦理2017-04-17; 2017-05-05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6352B);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

5、究项目(GJJ161205)廖江波,江西服装学院服饰文化陈列馆教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研究生04襦裙,在胸下高腰处扎紧为齐胸襦裙。唐代齐胸襦裙也为袒领服,呈袒胸装状,外面罩大袖衫,在贵 族与宫中盛行,有“慢束罗裙半露胸”之说。白居易长庆集上阳白发人诗曰:“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唐代“时世妆”为齐胸襦裙“窄衣裳”,衣 衫 小 袖窄衣,不可露出肩膀与后背,一般用对襟,在 胸前 打结 ,半 臂 穿戴 ,肩绕披帛。宋代在“半臂”的 基础上,演化出另一种服饰“褙子”,成 为后 世 女性的一种典型常服。夏日女子将褙子外穿,露出里面的合欢裙。女服褙子多为直领对襟

6、,前后襟不缝合,腋下开胯,腋下两裾离异不连,在腰间勒帛系束。明代服制废元制复汉制,“上承周汉,下 取 唐宋 ”,水田衣为一般妇女的服装。水田衣由多块连续布片拼接而成,状如水稻田,款式形同袈裟,简单别致。明末清初“剃发易服”,满汉杂糅,服饰庞杂繁缛。在女服上施行“男从女不从”的柔 性法 则 ,满 族 妇 女 夏日多着旗袍,而汉族妇女仍沿袭明朝的襦裙,但吸收旗袍的实用功能,提高下摆的高度,收窄袖口。1.2“裤”的样式上衣与下裳配套,下 裳 则有 胫 衣、袴 、裙 等的 不同。中国古代称“裤”为“绔”或“袴”,裤 为内 衣 。早期汉族女性穿无裆裤,只有两个裤管,称“胫衣”。胫 衣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7、但不能遮住下体,故其外面还应穿类似围裙的“裳”。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男女参加狩猎活动,在马背上要求服饰具有实用性。故其服饰简洁、紧凑。上穿短上衣,称“褶”;下着连裆裤,为“裤褶”最基本的形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裤褶这种形式在汉人之间流行。魏晋以后,女子穿合裆“裈”,裈分内穿和外穿,内穿裤筒较短,外 穿裤口较宽,可收口。裤的裆部不加缝缀,为开裆裤,便于私溺(小便),女性如在正式场合采用跪的姿势来坐,则不存在暴露的可能性。宋代黄昇墓出土了一种开裆裤(图1),福建省博物馆收藏,由裤腰、裤腿和口缘组成,以带系缚,裤上绣有花纹。夏天女性穿开裆裤透凉,外罩裙子,落坐时双腿并拢。明代以后,开裆裤也极少出现。男

8、裤女裙,女性穿裙是礼节的表现,“裙钗”为女性的性别符号。无论寒暑,下层妇女除参加活动外,裤极少单穿,裤外套裙,把下半身隐藏在长裙之下是女性最应该遵守的节操。2 夏日女服面料的时尚前述历朝历代服饰制度虽在不断更替,但服饰样式与层次却相对固定。通过夏日面料上的设计,来满足服饰适宜消夏的功能需求,达到着装生理上舒适。2.1 纱罗织物丝帛织成的轻薄纱和罗,柔滑舒适透气,适宜于夏季穿着。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丝织品之一。纱主要分两种,一种为平纹方孔纱,由经纬密度很小纱线交织而成;另一种类似罗组织的经纱织物,由一地经与一绞经为一组经线起绞,纱经纬密度小。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描述纱织物:“举之若为,载以为衣,真

9、若烟雾。”3在周礼的影响下,服装流行标配一直是自上而下的。周礼天官内司服记载:“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襢衣、褖衣。”周礼所记“命妇六服”包裹严实以素丝为原料,纱在南北朝以前素织为主。宋史舆图1:宋代烟色牡丹花罗开裆裤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05FASHIONGUIDE 二零一七年十月/第六卷 第五期服志规定在正式场合,“夏祭,百官朝、祭服用纱”。天 子 百 官 、皇后嫔妃既要恪守礼的规范,还要夏日保持凉爽,纱是最适宜的夏季面料。纱在古时应用广,为盛夏女服高贵时尚之面料。图2为明代仇英画作四季仕女图夏,由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游园的仕女,身穿轻纱大袖衣、抹胸、长裙曳地,有轻盈飘逸的自然之

10、风。罗为一组经线互相绞缠,纬纱穿过其中后形成网状孔的丝织物。商代出土的罗织物残片,证明中国在3,000年前已开始生产罗。4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乃服篇分名中记载:“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丝绸织成的纱罗高档织物,在 宫廷 之 中尤受女性喜爱,贵妃宫女穿着飘逸的曳地纱罗裙,服装虽紧包身体,却掩饰不住丰腴的肌肤和婀娜的身姿。唐代画家周昉作簪花仕女图(图3),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描绘春夏之际贵族妇女与仕女赏花游玩之景。身着纱罗织物游园的贵妇,观纱罗深于肌肤而淡于素纱,作者略施淡彩,在手臂上可以看到凝脂的肌肤于透明的纱罗上呼之欲出。罗织物作为夏服面料,在古代多有文献记载。宋代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1、,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玉簟,旧指凉席,罗裳,丝绸罗裙。初入秋荷花凋零凉席变冷,万物萧疏,再穿丝绸的罗裙也不合时宜了。明人吕毖在明宫史中转述明宦官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自三月初四日至四月初三日穿罗,四月初四换穿纱衣,至九月又改穿山甲罗衣”5。罗的种类很多如大花罗、越罗、春罗、暗花罗等,罗结构复杂,较纱厚,入夏、夏日天气图2: 四 季 仕 女图夏中穿轻纱大袖衣的仕女图3:唐簪花仕女图局部06转凉时,由纱衣改穿罗衣。寒暑轮回,选择的服饰面料也相应变化。2.2 葛麻类织物丝织成纱罗属高档面料,非普通妇女能服用的。葛麻织成粗糙面料,称布衣,则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服饰,社会形成平民阶级穿“布衣”,上层阶级穿

12、着“丝帛”的风尚。6追溯历史,葛麻纤维织成的平纹布舒适透气、吸湿快干,适宜消夏。葛是一种豆科类藤本植物,葛藤韧皮纤维用作夏服有着悠久的历史。韩非子五蠹记载:尧“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葛藤多生长在丘陵地区,产量大,有麻纤维类似的吸湿散热功能,同归在麻类纤维大类中。但葛藤纤维中含杂率高,葛布粗糙且生硬。古时习惯称“絺”为细葛布,“ 绤 ”是 粗葛布。唐代杜甫遣兴朔风飘胡雁诗:“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綌。”杜甫的端午日赐衣感叹:“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端午佳节,皇上 御赐细葛与香罗织成的名贵宫衣,柔软洁白,正当酷暑穿上定是清凉无比。细葛与香罗具有同等的地位,但前提是葛衣要织

13、造精细。明代郑若庸的玉玦记赴上写到:“残暑方归箧扇,新凉乍怯絺衣。”月色芬凉,入秋新凉,葛衣单薄,不足以御寒也该脱下了。苎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细长,横截面有中空结构,吸湿散热快。脱胶后色泽洁白,也称“白纻”。苎麻手工纺织的平纹布,俗称“夏布”。服饰面料的舒适性主要涉及热湿舒适性、触觉舒适性和体感舒适性。在古代以天然纤维丝、棉、毛、麻 为大宗服饰面料,丝、棉、麻纤维比一般化纤具有更好的吸热透湿性,皆可用之为夏服面料的“夏布”,但 在 天 然纤维中尤以苎麻纤维的吸热透湿性最为优良,成为“夏布”当之无愧。精细的夏布柔软、透气,及出汗后无闷热感、刺痒感、粘体感,此构成了“夏布”的整体印象。丝绸

14、的 高贵提高了丝绸服用门槛,而棉的 普及 则 极大 挤压了传统苎麻布的生存空间,传统苎麻布在夏天大有用武之地,形成“夏布”这一专有称呼。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乃服中阐述夏服“ 凡苎麻无土不生绩为当署衣裳帷帐”。苎麻产量大,所织夏布价格低廉,中下阶层妇女用之做长衫套裙均无不可。图4为江西服装学院服饰文化陈列馆收藏的清代晚期江西省上饶市铅山民间畲族妇女的夏布女上衣。2.3 其它夏日织物适宜夏布的还有其它植物纤维,但所用甚少。锡金县志、开化乡志记录了道光、咸丰年间无锡乡村生产丝经黄草布,用作夏衣、蚊帐等,大汗而衣不沾身,远胜江西夏布。清异录记载了一种“用纯丝蕉骨相兼捻织”的“醒骨纱” 7。宋应星在天工

15、开物乃服中惊叹蕉丝夏服,“取芭蕉皮析绩为之,轻细之甚”。用草木灰在温水中去除芭蕉茎的杂质,可把芭蕉的茎加工得像丝一样。3 夏日女服的礼与俗女服伦理建立在儒家传统的“礼”上,礼 制要 求女性“三从四德”、“ 贤良淑德”及“含蓄内敛”,女 服 自 然 不 得僭越社会规范,相比男装更是趋于保守。女服的“俗 ”则体现一种社会的时尚和文化的基调,其与个人、群体的审美紧密相关。3.1 伦理下的女性身体与服饰传统女性受尊卑观念的影响,实现从夫、图4:清晚期畲族夏布女上衣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07FASHIONGUIDE 二零一七年十月/第六卷 第五期从君属性,服饰做到不露肤、不显身体曲线,具有含蓄与隐晦之美,

16、从而维持女德和贞操观。炎炎的夏日,通过调节衣料的厚薄来适应气候的变化,裘皮、棉、麻、纱等不同质料具有不同厚度。夏日服饰面料清凉则需具备薄、露、透的特性,而“露”是有失礼节的行为。清俾类钞记载:“夏不得服亮纱,恶其见肤也,以实地纱代之,致敬也。”穿色泽明亮的纱,露出肌肤的颜色是不雅的行为,在礼仪场合需要穿致密的实地纱。明代理学家薛瑄:“古人衣冠伟博,皆所以庄其外而肃其内。后人服一切简便短窄之衣,起居动静惟务安适,外 无所 严,内无所肃,鲜不习而为轻乖浮薄者。”8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河上图中,平民百姓短衣,穿长袖长裤,可将裤管、袖管挽起。而女性和士人则长袍大袖,性别与身份望而知之。换言之,素士 穿 布衣 、衣 衽 相 合 ,甚 至 衣裳宽松、长袖,这体现了一种礼的精神;反之,素 士 穿 罗 縠或 者 用罗縠为“亵衣”,即 所 谓 的 内 衣 ,衣 、衽 不 合 ,甚 至 衣裳短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