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4856079 上传时间:2017-12-07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部分)教育综合“教育学模块” 解读 苏莉,以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在广泛参阅教育学编著及专著的基础上对“教育学模块” 的评价要求、学习范围(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解读。,“教育学模块” 的评价要求,“教育学模块” 的评价思路,评价目标试题特点试题内容 试卷题型试题难度 试题能力层次,“教育学模块”评价目标解读:1.考核应聘者教育理论素养及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应聘者应在一定水平上掌握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分析问题、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

2、题的能力。),2考核应聘者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及其应用能力。(在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试题特点,基础性:考核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应用性:呈示教育教学问题情境材料或某些观点,考核考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的能力。时代性:适当关注教育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新课程改革。,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适度体现开放性。,试卷题型 供选用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试题难度试题不同难度要求的分数比例为:易30%、中50%、难20%。,试题能力层次 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30%、理解3

3、0%、应用40%。,“教育学模块” 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解读,教育学(一),教育及其发展教育的功能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师与学生课程,教育学(二),教学教育评价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活动,教育及其发展,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除了包含学校教育外,还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例如函授教育也属于此类。,教

4、育发展历史分期 1.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2.以社会的产业技术水平为依据,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或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知识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3.以生产关系(社会形态)为依据,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的教育、封建的教育、资本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的教育五个阶段。,教育各个发展历史时期的特征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教育发展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各具特征。1.原始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附属性;原始性;平等性。,2.古代社会(包

5、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专门化;等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分离和对立;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体制官私并行;学校教育制度出现并不断地发展,但尚未成形;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3.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现代学校出现并发展;(2)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地位提升。(3)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 (4)繁荣并规范了各类教育组织。(5)变革迅速。(6)全民化。(7)民主化。(8)终身化。 (9) )人性化。(10)现代化。 (11)信

6、息化。(12)国际化。,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或称学习者) 教育影响,教育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1.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相互独立。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三个要素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致。2.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相互规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教育的功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政治之间存在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表现为:(1)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2)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3) 制约和影响教育内容;(4)制约和影响

7、教育制度。,2.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政治的制约,一方面,它并不放弃自己的任务直接为政治服务;另一方面,它能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1) 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传播政治意识,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与社会的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 1.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表现为:制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制约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影响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归根结底是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

8、为:(1)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保存、传播和创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3)通过自身的运营,直接推动经济增长。,教育与社会的科技之间存在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与社会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1.教育的发展受文

9、化发展的制约,这种制约表现为两个方面:(1)文化是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的重要“中介”。(2)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2. 教育反作用于文化 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文化选择、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文化的更新和创造。 3.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界说个体身心发展通常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学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

10、回答。1.内发论 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2.外铄论 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决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形式。,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均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6.整体性7.稳定性和可变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要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个体

11、身心发展的因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2.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3.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4.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巨大作用,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概述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念的界定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个人与社会统整的价值取向。,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12、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5.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内涵 1.强调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2.强调素质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的教育(有的定义虽然只是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的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3.强调充分开发智慧潜能;4.不仅

13、强调智慧潜能的开发,而且强调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社会文化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劳动素质教育六方面的内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 1.公民意识;2.价值观念; 3.社会责任感;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6.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 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8.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1.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2. 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3

14、. 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力求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强调培养基本素质,而不是培养专业素质和专门人才。力求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的基础性,不仅包括打下思想品德基础、普通科学文化基础,还包括打下终身发展的许多方面的基础;4.突出了素质教育的重点,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把“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5.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多样化 专业化 发展性,教师的素养,专业意识专业态度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专业品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

15、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强调教师行为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学生的特点,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具有主体性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是一个完整的人,根据学生的特点施教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

16、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 学生是文化中的人 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课程概述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课程的内涵,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教学的目标或计划 课程即“教学科目+学校活动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即活动或进程)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