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标本采集方法2017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4855802 上传时间:2017-12-0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0.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学标本采集方法2017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实验诊断学标本采集方法2017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实验诊断学标本采集方法2017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实验诊断学标本采集方法2017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实验诊断学标本采集方法2017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标本采集方法20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标本采集方法2017(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诊断学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李全亭 2017.2,主要内容:标本采集的意义标本采集的原则标本采集的方法 (痰标本、血标本 尿标本、粪标本),血液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痰、鼻分泌物)呕吐物、体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脱落细胞(食道、阴道) 经过实验诊断学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检验,作为判断患者有无异常存在的依据,标本采集:采取少许的,实验诊断学实验室的专业设置,4,标本采集的意义明确诊断观察病情指导制定治疗措施,遵照医嘱,严格核对,正确采集,及时送检,标本采集的原则,认真准备,标本采集的原则,遵照医嘱认真准备: 1)患者准备 2)用物准备 3)护士自身准备严格查对:检查项目、患者姓名、床号、住院

2、号正确采集:方法、时间、量、容器及时送检,各种标本的采集,一、痰标本的采集二、咽拭子标本的采集三、尿标本的采集四、粪便标本的采集五、血液标本的采集,一、痰标本采集的区别,痰标本留取能自理的患者: 晨起后用清水漱口 以清晨第一口痰为宜 深吸气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 不可混入漱口液、唾液、鼻涕等 无法咳痰或不合作者: 用吸痰法收集(集痰器),痰标本采集注意事项1、不可将唾液、漱口水、鼻涕等混入痰液中2、收集痰液宜在清晨,因此时痰量较多,痰内细菌也较多,提高阳性率,痰培养: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与立克次体原虫寄生虫,咳痰途经口咽部,唾液中口咽部定植菌的浓度可达108-10

3、9/ml。国内常规痰标本中约半数存在唾液严重污染现象。,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关于咳痰标本,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痰标本标本采集后12h内必须及时送检取标本前应摘去牙托,清洁口腔如刷牙和漱口深咳,采集标本过程中要有专业的医务人员指导,痰培养的送检次数,对于普通细菌性肺炎,痰标本送检每天1次,连续23天。不建议24h内多次采集,除非痰液外观性状出现改变;怀疑分枝杆菌感染者,应连续收集3天清晨痰液送检;怀疑军团菌或深部真菌感染,痰标本理想的送检次数尚无定论。,二、咽拭子标本采集 目标:从咽部和扁桃体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协助诊断。,操作步骤及要点,操作前准备,核对,点燃酒精灯,指导患者张口发“啊

4、”音,用长棉签蘸 以敏捷、轻柔的动作擦拭两侧腭弓、咽扁桃体上的分泌物,取毕,将试管口及棉塞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后插入棉签,塞紧。,将棉签插入试管中送检,上呼吸道标本,咽拭子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作真菌培养时,须在口腔溃疡面采集分泌物避免交叉感染注意棉签不要触及其它部位,防止污染标本,影响其他结果避免在进食2小时内采集标本,以防呕吐,棉+木棍,抑菌区域的产生由于棉中所含的脂肪酸以及从木棒中渗出的树脂和甲醛。,三、尿标本的采集,尿标本的分类尿常规标本尿培养标本12h或24h尿标本,1、尿常规标本尿液的性状:颜色、透明度尿沉渣:管型、细胞、细菌尿干化学:尿蛋白、尿糖、酮体用物准备:一次性尿杯+尿沉渣管标本量

5、:8-10ml,2、尿培养标本 清洁外阴、尿道口嘱患者排去前段尿用无菌尿杯留取 5-10ml中段尿液避免污染 以晨起第一次尿液立即送检不能用尿袋内的尿液,3、12h或24h尿标本 尿生化或尿浓缩查结核杆菌 7pm(am)排空膀胱尿液弃去留取翌日7am 全部留取存于带盖的清洁容器内。 记录尿量 混匀后 取10ml送检,尿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女患者月经期不宜留取尿标本会阴部分泌物过多时,应先清洁再冲洗,再收集。做早孕检查试验应留晨尿留取尿培养标本时,无菌操作留取12h或24h尿标本,集尿瓶应放在阴凉处,四、粪便标本采集目的:1、了解消化道炎症、梗阻、出血、寄生虫感染2、了解消化道状况,判断胰腺的外分泌

6、功能3、粪便隐血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查4、检查粪便中有无细菌判断肠道感染,便常规、大便培养,五、血液标本的采集,1、血液标本的种类:全血、血清、血浆全血:血常规血沉血清:生化、免疫血浆:凝血项目、血流变、血栓弹力图血培养:血液中的致病菌,30,常用采血管类型,真空采血管产品基本类型,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多管血时采集顺序,33,WS-T 225-2002推荐多管血时采集顺序,特别注意:EDTA管(紫)绝对不能放在血清管前,因其中的钾可能对血清造成污染,特别会使血钾增高。采血管数较多时,凝血管先采十分必要,因为随着采血时间的延长,凝血因子会发生变化。,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早餐空

7、腹取血(空腹8-12小时后),取血后于5分钟内服完溶于250-300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75g实验过程中不喝任何饮料,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无须卧床从口服第一口糖水记时,于服糖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及3小时取血标本试验前3日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g(3两)试验前停用影响OGTT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肾上腺能阻滞剂、苯妥因钠、烟酸3-7天,服用糖皮质激素者不做OGTT试验,血脂类测定要求患者素食三天,空腹抽血,抽血前24小时不要做剧烈运动及饮酒内分泌系列检测注意患者生理期的变化,避免情绪过分激动,抽血前应休息一段时间(一般约20分钟),血培养,最佳采血时机采血流程采血套数及采

8、血间隔采血量标本保存与送检,38,1.采血时机,寒战和发热初期,使用抗菌药物前,停药6-8小时后或下次用药前,血培养的采集?,39,2.采血流程,皮肤消毒,保持手的卫生,准备血培养瓶,抽取血标本,血标本采集的量,40,2.采血流程(一),在每个血培养瓶上都有表明液体容量的刻度,在容积刻度上标明采集血液应该达到的液面高度。,8-10ml,41,2.采血流程(二),培养瓶消毒,75%酒精消毒,待干60s,勿用含碘的消毒液消毒,42,2.采血流程(三),皮肤消毒:从穿刺部位由内向外圆圈擦拭,直径1-2英寸5-10cm,穿刺部位风干,不能再触摸,43,2.采血流程(四),采集血培养标本1)采用真空采血

9、装置能降 低污染(持针器+采血针)2)培养瓶放在采血部位旁 边,垂直放置。3)持针器套于培养瓶颈部,将另一头穿刺针刺入培养瓶。4)采集足够血量。,44,2.采血流程(五),血培养瓶轻轻颠倒混匀6-8次。,45,2.采血流程(六),标注两组信息病人条形码信息(采血时间和部位)瓶身的条形码揭一条贴于检测申请单上,46,47,48,血培养假阳性的危害1、增加患者抗生素用量,破坏其微生态环境2、延长了住院天数3、延误病情诊断4、增加经济负担 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微生物污染,49,3.采血套数及采血间隔,CLSI要求每次采集2-3套标本每套应包括一个需氧培养瓶,一个厌氧培养瓶一个静脉穿刺点只能采集1套血

10、培养采集第2套血培养应该选择第2个静脉穿刺点,50,3.采血套数及采血间隔,由于多数病例中,细菌和真菌均一过性存在于血液中,单次血培养检测的敏感性有限 取两对以上血培养是必要的污染通常只出现在一个血培养瓶中;对于真正的血流感染,多个血培养瓶都会呈阳性,51,血培养套数与阳性检出率(),65,80,96,99,血培养套数与阳性检出率(),52,4.血培养采血量,对于成人,每瓶血培养需要8-10ml血液。对于儿童,每瓶需要2-4ml血液。对于婴幼儿,采血量不应超过患儿总血量的1% (1-2ml)采血量不足时应优先保证需氧瓶,因临床90以上的感染为需氧菌或兼性需氧菌感染,53,4.血培养采血量,血标

11、本采集的量是影响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成人血培养采血量在230ml之间,病原菌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正比例增长。每增加1ml的血液,病原菌的检出率增加3.2%儿童患者因为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血培养量无需等同于成人。对血液病患者或者血容量相对较低的患者建议使用儿童瓶来减少血液的采集量增加病原菌的检出率。,54,5.血培养标本的储存和运输,血培养瓶应在短时间内送至实验室,延迟上机会延缓甚至阻碍病原菌生长,造成假阴性。如不能及时上瓶,培养瓶可在室温保存,但仅能存放数小时。切忌将培养瓶冷藏或冷冻,冷藏或冷冻会导致部分病原菌死亡。也不建议把培养瓶放入培养箱中。温箱会导致细菌进入生长对数期,从而错过检测的最佳

12、时期,55,注意事项每次领培养瓶不宜过多,以防过期未使用的培养瓶亦应室温保存(15-30)切勿放冰箱保存,温度过低会导致对温度敏感的耐瑟氏菌等死亡,56,先采生化、凝血标本,再采血培养标本。”,关于各种血液标本的采集顺序,?,血培养对无菌操作的要求比注射、采集生化、凝血等其它标本要高。所以要最先采集血培养标本。污染率的指标是 3% (100份标本里只能有不到3个标本出现污染。),答案:采各种血液标本的先后顺序,“患者静脉中插有导管,可直接从导管采血。”,关于采血部位,?,不可以,常规血培养不宜从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装置中采集,检出污染或定植菌的可能性较大。除非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请参照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采血方法。,答案:关于从静脉留置装置直接采血,The End.Thank you for listen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