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八上期中复习专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75723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八上期中复习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中八上期中复习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中八上期中复习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中八上期中复习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中八上期中复习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八上期中复习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八上期中复习专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苏教版初中八上期中复习专题第一单元 现代文阅读一、单元复习篇目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老山界、草、长征节选。二、单元基础知识复习目标:重点1.赏析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2.归纳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4. 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难点1.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2.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三、复习过程(一) 七律长征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

2、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 ,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 、 “泥丸”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 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

3、道激流险滩。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5、这首诗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有哪几幅?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6、阅读分析(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是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二)、长征组歌两首1、

4、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压”写敌军来势汹汹, “弃” 、 “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2、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

5、,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 ,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过雪山草地:“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雪山低头迎远客” , (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 ) “低头” 、 “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草毯泥毡扎营盘” , “毯” 、 “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

6、,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三) 老山界1、分析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好处: ( 1) 、使文章脉络清楚.(2) 、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3) 、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2、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1)分析第 13 段描写:“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

7、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 23 节景物描写:分析这部分词语的表现力。分析这部分的修辞手法及其。分析作者的感受。“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矗立” ,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

8、湃。 ”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 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3)分析第 32 节景物描写的作用: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心情。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

9、种前景光明的意境。(四) 草作者刻画人物的形象主要通过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以下例来分析。1、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分析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分析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具体分析:1、“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2、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举起”“看了看”“放进”“咬

10、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五) 长征节选分析课文节选的 4 个场景感人至深的情节。1、彭“惨然一笑” , “惨然”是因为其为死去的红军战士而心痛,为红军处境困难而担忧, “笑”是一种苦笑,强颜欢笑,故作轻松,怕别人担心他。 “久久不语”说明彭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作出了杀心爱的战马以挽救同志们性命的决定。 场景一中彭、刘、警卫员三人的对话,突出了断粮

11、给红军指战员带来的死亡威胁,也暗示了红军将士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新型人际关系。2、周团长和战士互让炒面的举动表现了红军官兵(上下一致、同甘共苦和)在生死抉择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力量。周团长毅然赴死的举动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减轻战友的行军负担,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为革命留下有生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表达了他对战士的关心、对部队的留恋和决定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3、战马伸动前腿刨地的细节描写,烘托了烈士殉难、存者衔哀的悲壮气氛

12、,也为下文彭杀马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彭忍痛杀战马时是极度痛苦与矛盾的,这表现了其丰富的人性内容(与伴随自己身经百战的“无言战友”的深厚情谊) 、高尚的革命情操(为革命大局做出牺牲)和爱兵如子的平等意识。4、军指战员苦中作乐的情节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文武双全的高度素养。四、课堂总结我们复习了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老山界、草、长征节选。注意要把握:1.赏析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2.归纳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4. 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更多精彩内容请您查看: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