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京市海淀区一模语文试卷讲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752905 上传时间:2017-12-07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71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北京市海淀区一模语文试卷讲评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2015北京市海淀区一模语文试卷讲评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2015北京市海淀区一模语文试卷讲评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2015北京市海淀区一模语文试卷讲评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2015北京市海淀区一模语文试卷讲评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北京市海淀区一模语文试卷讲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北京市海淀区一模语文试卷讲评(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讲评,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2015.4,所有的试题分析都是为了更好的知识的积累;所有的知识积累都是为了促成正确的思维;所有的正确思维都是为了表述的合情合理。,、文本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核心考点:,(2015丰台一模) 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请说明“赵”姓位居榜首的原因。(2分),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宋朝皇帝为“赵”姓,所以“赵”姓位居百家姓榜首。,原文【材料二 】第二段“汉魏以来,

2、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2015西城一模)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根据原文第三段“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我喜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可知D为错项。,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阅

3、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 清明节 “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清明节有双重身份,清明节在古人观测中得来的方法,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一年中日影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春分、秋分正好将“

4、二至”平分。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清明特殊的双重身份,解释上段:特殊的双重身份的原因,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寒食节的来历,杜甫诗句“三月

5、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修禊的日子,即春浴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从民俗材料中证明寒食的双重身份,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

6、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24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区把寒食节与清明节等同了起来,在同一天过。,知识链接,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介子推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称介之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

7、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国过去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知识链接,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榼k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 ji 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8、黄门飞鞚kng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t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知识链接,寒食城东即事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知识链接,1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3分),(第一段)“清明节”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如全抄第一段或答“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 得2分。,2材料一最后两段引用的文史资

9、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第四段)“清明”吸纳融合了寒食、上巳二节的习俗,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如答“上巳节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得2分。,3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红字体的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3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 立夏 秋分(每点1分),其实阅读题更关注的阅读能力。即从文章中获得信息并形成判断的能力,所以学生不必一定熟知二十四节气。只要能从文章中“分析、筛选、整合”,就一定可以破解难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二】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

10、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清明雨的来历和内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里,“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清

11、明雨的愁情,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清明雨来历的地理解释,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

12、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清明雨凄切氛围的生理、心理原因,4下列诗句中的“雨”和文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A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解析】A为西湖雨景之美;B为雨过美景;C为雨中愁情,把握文章

13、主旨,抓住诗中核心的抒情字眼“断魂、断肠”则非常简单;D为春日美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朝代:宋代作者: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知识链接,绝句朝代:宋代作者: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知识链接,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文意,简要作答。(6分),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2分) 第二问: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

14、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2分)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2分)(意思对即可),或【参考答案】多雨原因: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形成连绵降雨成为独特景象:()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下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天气状况会影响人的情绪,阴雨使人忧郁()人与雨有心理联系,对于的感知决定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下面的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清明时节,古人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意思对即可),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

15、,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6分),1、清明节踏青、修禊等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2分)2、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以及人们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追求生命清明的理想;(2分)3、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分)(意思对即可),【材料三】 梨花风起正清明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

16、城。”清明踏青、修禊的风俗反映了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清明与人的关系,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的活动。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 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的文化意蕴:留住春天;形成植树造林之举,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在他的倡议下,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84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 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这时,人们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