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62561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华高小学 周秀英 做个老师容易,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不易。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外两种:一是直接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和认识;一是从前人的经验和见识中去求取。后者多以读书的方式来实现。而要得到系统的缜密的知识,则少不了学校这种形式。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无不仰仗师徒之间薪火传递的方式,承前启后,从而链接起愈来愈夺目的人类知识长廊。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无疑承担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点燃的火把越亮,这个民族的前途就越光明灿烂。假如这些文明的使者都是平庸之辈,那薪火的燃点也只能是黯淡而缺少生气的。那么,今天我们怎样为人师呢?我一直思考着读了怎样做个好老师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2、。我想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要使你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知识传播等都较好地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效果,应具备的基础条件不外乎这样三个方面:(1)人格、(2) 学问、(3)方法。即:一个要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育人艺术水平。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人”( 这里的人是指学生)。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夫子曾说过样的话“仁者爱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你首先要爱你的学生,教师爱学生是无选择的,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被动的、压抑的,于师生生都是痛苦的。学生尊敬和爱戴我们教师的条件又是什么呢?除了上面讲到的“人格”、“学问” 、“方法”以外,

3、还应该加上“关爱” ,即:关心爱护学生。在教育行为中,教育管理学生,要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前提。从一定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力学的关系,进一步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的关系,按照牛顿力学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的。我们做教师的给予我们学生的是关爱、是亲和,学生会回报我们教师疏远与冷漠? 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有亲和力,你怎么能要求学生走近你、亲和你呢? 师生关系不融洽、不和谐,而又要使教育活动得以进行,只有依仗我们教师角色所付出的传统权力来对学生施加约束力、压制力。有约束力、压制力存在,就必然会引起或激发反约束、反压制的“反作用力”产生。我们不是往

4、往会看到有的教师是所谓凶的,可学生并不怕他。这样的教师,他的课堂时常会发生学生与他冲撞顶牛的现象。而有的教师一点也不凶,轻言细语地讲课,学生也安静专心地听讲。我们常听见有的教师如是说“我是恨铁不成钢呀! ”当他这样说时,不知他想没有想过仅有“恨”是不能将“铁”炼成“钢”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有这样的定论:轻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能够激发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够唤醒人的爱心。相反,充满仇恨、冷漠的环境却会诱发人产生邪恶,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隔膜、疏远、丧失爱心。 前苏联作家杜姆巴泽写过这样一篇名叫预演的小说,小说中描写道:一个人去探望小时候与他一起逃学、一起参加补考而又多年未见面的老同学,当他来到老同

5、学的家时,老同学恰巧不在家。老同学的两个小孩八岁的女儿和六岁的儿子正在家里做“爸爸和妈妈”的游戏,男孩扮演爸爸,女孩扮演妈妈。游戏中的“爸爸”与“妈妈”自始至终都在相互讽刺、挖苦、辱骂,俩小孩的用语及神态惟妙惟肖地反映和揭示出他们的父母的日常言行和待人接物的生活态度及文化修养。读了这篇小说后,难免发人深思:故事中的那两个年幼无知、未省人事的孩子,他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待他们长大后,他们又会用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他们自己的人生呢? 这个故事虽然不是直面教育,但它的确反映了这样一个社会基本规律,如刘少奇同志所说“房前房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也是如

6、此:你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在教育领域中,投桃报李的事一般是不会发生的。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方法得当,方法的选择要因学生而异,即所谓因材施教是也。切不可千人一面,逮住一种方法就认为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未免简单、幼稚。要不断地观察学生、走近学生,研究学生、直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说理要动之以情,管理要晓之以理。要达到以上目的,我们做教师的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外,更重要地要拥有一颗爱心。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之心,一颗关爱学生成长的仁爱之心。像陶行之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打心底把教师工作视为一份崇高的事业来追求,每时每刻都对这份事业打心底倾注我们对它的爱,那么,教育这座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明大厦,就一定会建造得更加宏伟、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