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6.22《五人墓碑记》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428490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6.22《五人墓碑记》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6.22《五人墓碑记》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6.22《五人墓碑记》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6.22《五人墓碑记》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6.22《五人墓碑记》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6.22《五人墓碑记》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6.22《五人墓碑记》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了解一些文言句式。结合语境揣摩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3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体会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的特色。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重点、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解决办法:诵读、感悟,分析、鉴赏。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离开写作背景,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以

2、及文章的主题,或者说只能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认识。“激于义而死”是本文的纲,作者叙述事实,发表议论,都是围绕这个纲进行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这个纲理解课文。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理解内容。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二、导入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宋代诗人陆游,在重病缠身之际,依然唱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亢之音。 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激于义而死” , “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陆游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

3、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三、背景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他们多次上疏弹劾魏忠贤,斗争非常激烈。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杨涟、左光斗、魏大昌等相继被杀。天启六年(1626) ,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4、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 。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四、范读五、诵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六、疏解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1已、之、而、也、发“已”一般作副词,表示停止、完毕或已经等。 捕蛇者说中有“可以已大风” ,那个“已”是动词,有治、治疗的意思。本文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这个“已”是副词

5、,修饰形容词“众” ,有太、很、甚的意思,表示不足道的人实在太多了。本文多次使用虚词“之” ,有各种意义和用法。 “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 “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前一个“之”也是结构助词,后一个是代词,代“五人” ;“为之声义” , “之”是代词,代他们,也指“五人”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 “之”是动词,是“到去”的意思。 “之”字还有一种用法,就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各种成分。本文中用到几处:“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 “之”用于“蓼洲周公”和“被逮”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作介词“当”的宾语;“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之死”作全句的主语;“然五人之当刑也” , “五人之当刑”作表示时间的状语;“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 “吾郡之发愤一击”作介词“以”的宾语;“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 “圣人之出”作动词“待”的宾语。连词“而”在本文中有几种用法。一是表示前后词语的因果关系或承接关系,如“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一是表示前后词语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如“缇骑按剑而前” ;一是表示前后词语的转折关系,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一是表示前后词语或短语的目的关系,如“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文言文中, “也”是个语气词,可

7、以表示各种语气。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 “也”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 “也”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语气;南宁代孕 南宁代孕 ecq241uip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也”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 “也”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发”本义是把箭射出去,本文多次使用,各有不同的意思:“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用的是引申义,有拿出的意思;“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是发泄的意思;“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是发动、兴起的意思;“发其志士之悲哉” ,是抒发的意思。而“剪发杜门”的“发

8、” ,读 f,指的是头发,是另一个词了。2古今异义“其疾病而死”:文言文中, “疾”和“病”都有病的意思,但又有差别, “疾”常常指一般的病,“病”则指很重的病,二者连用时往往指病得很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个“行为”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行为” ,是两个词, “行”指品行、道德,“为”是动词,作为、成为。“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 ,指党羽、亲信。“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颜色”指的是脸色。“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常”是指不同寻常。“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文言文中, “首”指头, “领”指脖子,这里偏指头,代性命。3几种句式判断句一“是

9、时以大中承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用动词“为”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用“者也”表判断)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用“也”表判断) “斯固百世之遇也。 ”(用副词“固”表判断) “贤士大夫者,孟长姚公也。 ”(用“者,也”表判断)被动句一一“子犹记周公之被逮。 ”(用介词“被”表被动)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用介词“于”表被动)宾语前置“谁为哀者?”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提前)反问句一“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用“况欤”表示反问)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用语气词“欤”表示反问)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用“固哉”表示反

10、问)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用“安哉”表示反问)七、熟读:学生诵读课文,做到眼熟、口熟、耳熟。八、作业1根据上下文,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盛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呜呼,亦盛矣哉(盛大)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上之悲战(抒发)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最终,终于)徒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11、)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也,而为之记(空,徒然)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私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地)2学习各种不同的句式,了解不同句式蕴含的不同感情。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既建墓,又立碑,事情够盛大的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设问句。通过设问,表达五人的光照日月,引人思考。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反问句。通过反问,用“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反衬五人的高风亮节。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双重否定句。充分肯定五人之死的重

12、大意义,充满赞美。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反问句。对五人“荣于身后”给予充分的肯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南宁代孕 南宁代孕 ecq241uip 一、齐读: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感悟。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1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第 1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第 2 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第 3 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第 5 自然段的开头“嗟夫” ,表示上文(3、4 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第 6 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

13、5 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2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始至“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 ,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这一部分交代五人之墓建在“魏阉废祠之址”上,意味深长。第二部分(“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至“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哭声震动天地” “扶而仆之” “噪而相逐”等语,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简洁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

14、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第三部分(“嗟夫”至“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通过对比,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进而揭示全文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前一段交替使用不同的句式,或反问,或设问,或双重否定,充分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了五人之死的巨大意义和影响。后一段通过别人与五人的假设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五人之死的意义和价值,点出为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进而揭示出文章的中心。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3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15、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三、思考讨论1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子孙的大概情况的。如果按照这种文体的一般写法,那就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做了个总结,这就是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2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墓

16、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上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3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进步性:(1)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张博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他们提出诗文应该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