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复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427583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复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水 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百川灌河 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 欣然自喜 不见水端 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 则殆矣 大方 二、翻译下列句子(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2)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3)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三、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作者是 , 时期 家,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他们一同被世人称为“ ” 。(2) 庄子一书,是 家经典之一,今存 篇。其中内篇 篇,外篇 篇,杂篇 篇。四、简答题。(1)写了出下列句子蕴含的成语。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2)河伯骄傲的原

2、因是 ;这与后文北海 形成 ,使河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发由衷的感叹。扁鹊见蔡桓公练习1本文选自 ,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 家学说的集大成者。2课文中“ ”这句话,说明了蔡桓公的病得不到治疗的根本原因。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腠理( )立有间( )汤熨()骨髓()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不治将恐深(将: ) 居十日(居: )桓侯不应(应: ) 桓侯又不悦(悦: )故使人问之(故: ) 司命之所属(属: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 ,义为 火齐之所及也通 ,义为 汤熨之所及也通 ,义为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同 ,意为 2、一厝朔东, 同 ,意为 3、甚矣,汝之不惠。 同 ,意为 4、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 ,意为 二、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古义: 古义: 指 曾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毛 何苦今义: 今义: 三、 解释下列加点字。1、惩山北之塞, 2、出入之迂也 3、杂然相许4、年且九十 5、始龀 6、固不可彻7、虽我之死 8、二子负二山 四、文中的“河阳”应在 的 面;“汉阴”应在 的 面。五、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文语句填空。愚公移山的原因: 愚公移山的目标: 反映移山艰苦情形的语句是: 2、用原文语句填空。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理由是:3、在移山问题上,

4、愚公与智叟态度截然相反的原因是愚公从 的观点出发,认为 ; 智叟从 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 .这说明了愚公不 ,智叟不 .4、文章的结尾说:“帝感其诚” 。这里的“诚”指 捕蛇者说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若毒之乎 毒:_ 当其租入 当_ 谨食之 谨:_君将哀而生之乎 哀:_可以已大风 已:_ 岁赋其二赋_二、翻译下列句子。1、虽鸡狗不得宁焉。_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_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_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文: 5、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_6、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_7、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8、君将

5、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三、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含义。1、若: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_ 更若役_2、食:谨食之_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_3、之:太医以王命聚之_ 余悲之_ 君将哀而生之乎_ 言之_4、于:余将告于莅事者_ 吾祖死于是_ 积于今六十岁_ 苛政猛于虎_5、其:当其租入_ 专其利三世矣_ 视其缶_ 6、若:貌若甚戚者_ 更若役_ 7、可以已大风_ 则久已病矣_8、然: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_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_9、赋:岁赋其二_ 10 为:故为之说_ 今吾 嗣为之十二年_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_11 以:以啮人_ 以尽吾齿_以王命取之_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 然得而腊之以

6、为饵_四、填空:1、 捕蛇者说选自_,作者是_朝著名的文学家_( 人名)。2、文中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_,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目的的句子是 _。3、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 ,宋朝有 、 、 、 、 、 4、 捕蛇者说中引用孔子的“ ”来揭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这句话的意思_ 。这句话出自 。论语十则1、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散文著作,主要记录 ,它是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 、 、 共称“四书” 。2、曾子认为,每天应该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3、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态度是 。4、孔子赞叹音乐创作的高妙的句子是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7、 ) 已的不欲,勿施于人(施: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君子成人之美(美: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 )6、翻译下列句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鱼我所欲也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不可得兼 2、不为苟得 3、能勿丧耳 4、蹴尔而与之 5、乞人不屑 6、于我何加 二、解释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1、二者不可得兼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期 2、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何不为也 3、弗得则死 则凡可以得生者 万钟则不辩礼义 三、翻译。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非独贤者有是

8、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是亦不可以已乎?四、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的论证方法有: 3、阅读第一段,探究下列问题。这段文字用“鱼”比喻 ,用“熊掌”比喻 ,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 文中把 与 和 与 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就是 ,也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就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我” “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的原因分别是 和 。文中的“是心”指 。4、阅读第二段,探究下列问题。这段举例人不吃“呼尔”之食,乞人不吃“蹴尔”之食这一事例的用意是什么?“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一种什么行为?产生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如何?(后两问用原文作答)“是亦不可以已乎?”句中的“是”的意思是 ,它指代的内容是 。句中的“已”的意思是 ,下列加点词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已逃秦矣 B、一抚尺而已 C、然胡不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中的“此”指 ;“本心”指 ;“失其本心”的原因是 本段多句用了对比写法,试举一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