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无答案阅读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424035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无答案阅读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议论文无答案阅读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议论文无答案阅读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议论文无答案阅读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议论文无答案阅读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议论文无答案阅读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无答案阅读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君子知“怕”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

2、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

3、5 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 1852 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 20%至 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

4、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 分)15.请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 分)16.第段中加点的词语是如何体现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3 分)17.下面的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请说明理由。(3 分)【材料】1958 年,我国开始了原子武器的研究。邓稼先奉命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分别于 1964 年和 1967 年爆炸成功,我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

5、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坐 忘 叶春雷“坐忘”是庄子里的一个词,与“坐驰”相对,我很欣赏这个词,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 “坐忘”大致相当于“用心专一” , “坐驰”大致相当于“魂不守舍” 。2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耐人寻味。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外面经过一辆华丽的轩车,大约是高官的车马,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出门观望。管宁遂与华歆割席绝交。两个人一个有定力,一个太浮躁,高下分野,判若云泥。庄子里讲了许多“凝神”的故事, “佝偻承蜩”就是其中之一。鸡胸驼背的老人虽然残疾,但用竹竿上的蛛丝粘蝉,百发百中。当老人伸出竹竿的时候,身子就像枯树枝,稳定性绝佳,用竹竿捕蝉自然是手到擒来,万无一失。孔子向他讨教,

6、他说 ,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老人把外面的世界忘得一干二净,肯用万物来换取蝉翼,还有什么蝉捕不到?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曾引用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倘若用全部的生命去做一件事,必定会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从而成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第一等人,她的用心专一有例为证:居里夫人好读书,一进入书中,就忘了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她的姊妹们要干扰她,就在她的座椅周围叠加椅凳,然而,居里夫人读书入了迷,硬是纹丝不动,直到读完站起,椅凳倒塌,才发现姊妹们的恶作剧,也只是淡然一笑。用心专一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苦短,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惶惶然似丧家之犬

7、,但始终坚持恢复传统“周礼”的志向,百折不回,不计衰荣。而现在一些人做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事值不值得去做,而是做出来对我有没有利, “利”字当头,追求短期效益,稍与自身利益相抵触,就放弃掉,没有一点定力。这就像风波中的水草,随波逐流,到头来,很可能一事无成。一生之中,能够集中精力做成一件事,就已经相当不简单了。我们要有用心专一的精神。一事当前心无旁骛,执著一点,方能滴水穿石。用心专一的人,就是在用心浇灌光阴这棵美丽的树,等到树上开花结果。也许自己享受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树上的果实,但总有人会享用。这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16在第段举例之后,作者为什么还要举出

8、第段的事例?(4 分) 17第段加点的词“相当”在文中有何作用?(3 分) 18我们初中语文课文中也有很多“坐忘”的正面事例,请概述其一。 (本文出现的事例除外,30 字以内) (3 分)(一)阅读名 ,完成 1619 题。 (12 分)名人渴望成名。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然而,最近我读居里夫人自传 ,却发现名的另一面。当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他们平静的科研生活被打破,丈夫皮埃尔抱怨说:“他们一个劲儿地要我写文章,要我作报告,如果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即使那些请我写文章作报告的人也将惊讶地看到我竟然年华虚度,什么也没干。 ”从这段中,我们意识到出名虽好,但也有重负,只有摆脱这种重负,才能让

9、事业之树常青。一个人没有出名的时候,可能对“名”充满无限艳羡,而一旦成名,可能就会不胜其扰。这时候如果不能像居里夫妇那样,淡然处之,就可能被“名”吞噬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名的重负呢?人做事的出发点,不应是出名,而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居里夫妇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地全部献给了人类,没有申请任何专利。季羡林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赞誉他是“国学大师” 、 “学界泰斗” 、 “国宝”然而,季先生将这些桂冠一一摘去。他说:“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在他们心中,对社 会对人类的贡献才是最高的目标, “名”呀“利”3呀,

10、他们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有了这样的人生境界,人才会即使成名,也依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往前进。中国文化有一种淡泊名利的传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一定要好好继承。譬如南朝梁人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宁愿隐居深山,也不愿出来为官。他撰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 ,为中国的中医学做出了贡献。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名,能逃则逃,能逃得名,不为名缰利锁所缚,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现代社会,充满一种浮躁的风气,很多人渴望一夜成名,于是投机取巧者有之,花招百出者有之,这样即使获得所谓的荣誉,那也一定是昙花一现。要知道居里夫妇从成吨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 0.1 克镭,花了整整四年时

11、间。成功,是靠扎扎实实努力的。年轻人更应踏踏实实,不要被名利所诱。名是无根的花,虽然美艳,但总有枯萎的一刻;事业才是有根的果树,一旦扎下根来,就会硕果累累。 (选文有改动)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17.说说本文第段中所选用的两个事例的特点和作用。 (3 分)18.第段是如何阐述观点的?(4 分)19.从修辞角度对第段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 (3 分)答: 花开半时偏妍 李光烈相对完整而言, “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 “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

12、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

13、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半” ,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 ,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 “半” ,是一种宽阔的胸襟!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

14、”的恩赐与智慧。1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 ,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 分)42第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答。(4 分)3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 分)(1)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虚实相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撩拨”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第段中说“不把事情做得太过” ,请从初中语文课文中选取一个事例加以印证。(正、反面事例均可)30 字以内让人,乃众妙之门 赵亚兴 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

15、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 。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 ,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

16、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 ,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