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之一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19874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之一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之一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之一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之一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之一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之一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之一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现摘要: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对诗、词、文、书、画等样样精通。他虽历经磨难但能笑对人生,品格坚贞坦荡、乐观旷达。他的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内含的情感异常丰富,豪放粗犷中不乏清婉柔情。他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吐诉自己的人生感慨,抒写与亲友的聚散离合。一、苏轼坎坷一生的概述1、仕途的不顺苏轼虽然才情纵横,但他的一生却是坎坷不平。苏轼 26 岁时就已踏上仕途,他的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相互倾轧、激烈斗争时期。宋神宗时期,苏轼就因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多有不同,先后被贬到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在外任期间,他依然写诗对新法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进行讽谏,

2、因此遭新党中小人陷害,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即“乌台诗案” )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四年后又改贬汝州。宋哲宗元佑年间,旧党得势,苏轼升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因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再次贬到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的打击,被远谪到惠州、琼州。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遇赦北归途中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苏轼一生从政,却屡遭贬谪,他虽在流放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政绩,却离自己的远大志向相去甚远。因此这种踌躇满志无以施展的苦闷就与惆怅就经常在他的词中反映出来。2、婚姻的不顺苏轼在婚姻方面也是极为不顺的,他先后娶了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王弗,聪敏智慧而有见识,与苏轼感情甚深,可惜只与苏轼共

3、同生活了十一年就因病而逝。苏轼的第二位夫人是王弗的堂妹王润之,小苏轼十一岁,她贤淑温厚,陪伴苏轼在他的宦海沉浮中同甘共苦了 25 年,也早早病逝。苏轼的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气质非凡,是苏轼的解语花、红颜知己,更是苏轼凄凉晚境唯一的依偎。但不幸的是,她也先于苏轼而逝。朝云逝后苏轼就一直鳏居,再未婚娶。苏轼在婚姻上经历了三次的肝肠寸断,因此在他的词中抒写了亡妻之痛,思妻之苦。而一次次与家人的离别,又引发了他的思亲思乡之愁。 苏轼身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熏陶,汲取了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他以济世天下为己任,他淡泊名利,他虽身处逆境却能旷达乐观这都成就了苏轼词作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二、苏轼词中的情

4、感具体表现(一)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1、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愁情苏轼凭自己的才能,二十二岁就名震京师,得到欧阳修等老臣的赏识,不到二十三岁即已登馆阁清要之阶,得直史馆。可是熙宁二年,他遇到了一场来势迅猛的暴风雨袭击王安石变法,因与王安石“议论素异”而屡遭排挤、打击。从此,他带着伤痛顽强搏击,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苦闷,在他的词中随处可见。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下片: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 闲处着。身 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 作者回忆他兄弟俩初到汴京时的情况,少

5、年锐气,自负才学,希望成就“致君尧舜”的伟大功业,真有不可一世之慨。可现实却让他们屡屡碰壁。词人报效时世的渴望和不被重用的感伤,表达了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抑郁忧愤的心情。苏轼还常借吊古、赏月、咏物来抒发胸中的愤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塑造了周瑜雄才大略,谈笑之间就大破敌虏的美好形象,正是有感于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疆场的热血,却身遭诬陷,无法施展远大的政治报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再如满江红寄鄂川朱使君寿昌中, “殷勤就”三个字带出下片, “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 书生争底事,曹公黄袒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

6、鹤。 ”作者凭吊古人联想现实的深沉感慨,表现了对三国时弥衡空持才气的可惜,傲物狂放的不可取;更否定了曹操、黄祖这样迫害人才不能容人的偏狭当权者。这里不能说作者没有交织进个人身世之感,但是苏轼认为才士的狂放和当权者的偏狭,只应让它成为历史。从现实出发,自己有过弃冠冕而归隐的念头,可又怎能忘情于朝政?结句是说尽管李白这个切盼朝政清明自已得以进用的希望成为泡影,但总要胜于崔颢只知思念故乡的个人愁苦。苏轼把自己在被贬滴中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地,从而解脱矛盾与苦闷。正因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从他的词里流露出来。2、对时光消逝、生命短促的感叹把人生比作梦境,感叹时光的流

7、逝,生命的短促,这在苏轼词中也有较多的表现。如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半生弹指声中” ,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十年不见老仙翁”说是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次聚竞成永决,次年恩师就仙逝了。瞻仰壁间欧阳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赌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结句作者感慨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西江月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作者感叹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人生短暂,明光易逝。满庭芳

8、 “百年强半,来日无多”二句,是对时光消逝,人空老大的感叹。 “居士先生老矣”则是对生命的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3、苏轼词中的思乡之情和亡妻之痛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常遭贬谪,辗转江湖,流落异乡,因而在他的词中有一部分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些作品在高雅、清新的格调中流露同感人的深情和离别的愁绪。如“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面对家书,强烈的思乡之苦涌上心头,怎不叫上泪流千行?作者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那种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使词句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当家乡亲

9、人到来,更能勾起词人对故土及失去亲人的思念, “故 山 知 好 在 , 孤 客 自 悲 凉 。 此 身 如 传 舍 , 何 处 是吾 乡 。 ”( 临 江 仙 送王缄 )词中的沉郁之情、感伤之意催人泪下。因“乌台诗案”而贬至黄州达五年之久的苏轼,接到了迁移汝州安置命令。这一年他四十八岁,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由于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他不断西来东往,南迁北徒,尝够了人生的苦味。当此再一次迁徒之际,就在满庭芳的上片开头一字不易地搬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归去来兮”更是非常深切地表达了自己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0、。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词作。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 27 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虽然生离死别已十年,孤坟又相隔千里,但词人还是那样哀思深切,结想成梦。熙宁八年(1075) ,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而今想

11、起,更觉人天永隔,备感痛楚。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词人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 “小轩窗,正梳妆” 。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此时无声胜有声,正唯无言,方显悲痛。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寄寓了作者的悼念之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全词形象地反映作者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思念悲愁。另外,在西江月中,苏轼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悼念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侍妾朝云。词中所描写的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

12、化身。(二)苏轼词中的友情、亲情和离情1、苏轼词中的朋友之情苏轼为人心胸阔达,待人真诚朴实,因而朋友遍天下。但宦海沉浮,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谪而辗转江湖。所以他十分珍视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常用词来抒发朋友之间的感情。特别是和好友陈襄(字述古)之间的情感词句,更显苏轼对朋友重情重义。熙宁七年(1074 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不巧的是当时担任杭州太守的好友陈述古却任满将调往南都(今河南商丘),面对好友的离去,苏轼把这份不舍与感伤化作了大量词句。如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 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曲 栏干,

13、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词中作者借歌女之口,把与朋友的惜别之情写得深至精微,反映出作者对友情的深笃。“掩霜纨,泪偷弹。且净尊,收泪唱阳关”她 因 这 次 离 别 而 伤心 流 泪 , 却 又 似 感 羞 愧 , 怕 被 人 知 道 而 取 笑 , 于 是 用 纨 扇 掩 面 而 偷 偷 弹 泪 。她 强 制 住 眼 泪 , 压 抑 着 情 感 , 唱 起 阳 关 曲 , 殷 勤 劝 陈 襄 且 尽 离 尊 。“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更是曲 折 地 表 达 自 己 留 恋 之 情 , 认 为 帝城 虽 然 有 如 天 远 , 但 此 后 见 天 容

14、 易 , 再 见 贤 太 守 却 不 易 了 。 下 片 更 是 极 尽描 写 相 思 之 情 。 结 尾 处 含 蕴 空 灵 而 情 意 无 穷 。 想 象 明 年 春 日 , 当 她 再 驾 着 小船 西 湖 寻 觅 旧 迹 欢 踪 , “无 处 问 , 水 连 天 ”, 情 事 已 经 渺 茫 , 唯 有 倍 加 想念 与 伤 心 而 已 。又如南乡子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

15、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足见作者对朋友的依恋之深。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 “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另外如菩萨蛮西湖送述古中的“秋风湖上潇潇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也表现出词人对送别友人的伤感和依依难舍的情谊。再如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中“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漂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从来错。 ”抒写了挚友之间离多会少的愁苦和无奈。2、苏轼词中的兄弟之情。苏轼与弟弟苏辙情谊深重,两人聚离多,为此,苏轼写了许多思念弟弟的名作。最有名的莫过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6、的名作。题说“兼怀子由” ,是怀念六七年不见的弟弟之意。欢度佳节和牵挂爱弟的情怀是全词的感情基调。月圆而自己不能与弟相聚,作者便对月埋怨:“不 应 有 恨 , 何 事 长 向 别 时 圆 ? ”明 月 您 总 不 该 有 什 么 怨 恨 吧 , 为 什 么 老 是 在 人 们 离 别 的 时 候 才 圆 呢 ? 相 形 之下 , 更 加 重 了 离 人 的 愁 苦 了 。 这 是 埋 怨 明 月 故 意 与 人 为 难 , 给 人 增 添 忧 愁 ,无 理 的 语 气 进 一 步 衬 托 出 词 人 思 念 胞 弟 的 手 足 深 情 , 却 又 含 蓄 地 表 示 了 对 于不 幸 的 离 人 们 的 同 情 。 实写月光,借月表达亲人间的欢聚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亦足以慰兄弟之情。又如阳关曲中秋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