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3917520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蒙先生 4 月 26 日讲座全文编者按:4 月 26 日是世界读书日,张店区和淄博晚报等单位邀请王蒙先生,在张店区政务中心会堂举行了专题报告会,我校部分语文教师聆听了讲座。现将王蒙讲座全文刊发,以飨读者。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讲台的背景上写的是人生历练。我已经 78 周岁了,各方面的历练比较多,我有些比较奇特的一些历练,比如在新疆,和维吾尔人在一起 16 年,那就属于更特殊的一个话题。我先从读书上说起。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大家都提倡读书,咱们淄博很强调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但是我立马想到的是中国和外国有一批告诫我们“不可死读书,不可只知道读书”

2、这样一些名人名言,这个很有趣。我首先就会想到毛泽东,他最反对“本本主义” ,他说这样读书最容易,因为杀猪猪会跑,杀鸡鸡会叫,但是你读书这个书是比较容易听你话的。陈云同志也讲过,叫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就是我们什么事不能光听上边的,也不能光听书本上的,只能够实事求是,按事实来办事。中国还有一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扬州是江泽民同志的家乡,在它的旅游点上有一副名联, “从来名士皆耽酒” 。这个“士”在这个地方当文士讲,有名的文人,自古以来,从来这些有名的文人,都耽于,就是沉醉于喝酒。这个无所谓,这名士耽酒不耽酒,反正是我们国家整个酒业销售情况也很良好,有名士没名士都可以卖得出去。它这

3、个下联比较好玩,叫“自古英雄不读书” 。英雄哪有读书的?英雄按书来做事那就当不了英雄了。它这个英雄指的是在权力斗争中,或者是在军事斗争中,这样的人他不读书,书读多了没好处。这个话咱底下还要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庄子说, “书是什么?书就是人说的话。这人死了,这话记下来了,还不如活人说的话。 ”庄子还说, “书是什么呢?书就是脚印,脚印并不等于一双鞋。 ”当然从这个刑事侦查的观点呢,脚印也是,让福尔摩斯他们分析起来也很重要,可以研究它是什么鞋。但是他说你从脚印判断不了他那双鞋,不完全能判断,鞋又不等- 2 -于脚,脚又不等于整个人。因此书呢,书是很有局限性的东西。庄子有更有名的故事,叫“轮扁

4、论斫” 。一个叫做轮扁的做车轮的皇家工匠,他讨论这个木工,说齐桓公在读书,这个工匠从齐桓公的朝廷里走过,那个时候看起来上下级关系还挺宽松,这个木匠见桓公在灯底下读书,就问:“桓公您在读什么书呢?”桓公说:“我在读圣贤之书。 ”轮扁说:“这圣贤是死了的还是活着的?”说:“都是死了的。 ”“死人的东西不过是糟粕而已。”这桓公说, “你怎么这么说话呢?你给我讲讲,你讲不出道理来,我要你命,对圣贤的书你抱这个态度。 ”轮扁说, “我会的呢就是做车轮,我做车轮用一个叫斫 ,这个在北京管它叫锛子,就像一个小的锄头一样,就是用手拿的,不是两手这么拿的,那是锄头了。然后这是一个铁器,这一边厚,一边薄,用这个砍

5、这个木头。我在新疆的时候,他们管这个叫砍砍子,西北地区管它叫砍砍子,山东管它叫什么我不知道。它叫斫。他说这个斫,你怎么做一个轮子呢?你要是用劲用大了,它就苦了,要用劲用小了,它就甜了,就是甘,甘甜。这个苦了呢,它就很粗糙,它不光滑,它放上去它不转。甜了呢,它就不结实。我的家乡是河北南皮,到现在干活还说苦了,苦了是指动大了特别是删节多了,说你要改一个衣服,这袖子过长,这一剪子下去,哎呦苦了,你剪大发了。跟那时候讲的甘苦,不完全一样。就关于这个怎么样下斫才合适的问题,父亲没法跟儿子讲,儿子没法跟孙子讲,怎么说也说不清楚,你看一百本书你也没用。你得自己实践,自己去体会。他说连做一个轮子你写书都帮不上

6、忙,何况是治国平天下呢!治国平天下书上能给你说清楚?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庄子,有这种很有名的论点。那么陶渊明又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 “就是我读很多书,挺有趣,增加知识,增加见闻,但是不会死抠它,你死抠它反倒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所有的这些说法,都是劝你不要死读书。今天是读书节,我好像很不合时宜地引用了这么一大堆。我的意思在哪里呢?我的意思就是说,读书不仅仅是个知识的叠加、积累、存储的过程,不能把读书仅仅看成一种死的知识的增加。当然,读书是有知识,知识也很重要,有些人就是读了一辈子书,所谓老学究,在某方面,他的知识比任何人都丰富,他成为专家。我们河北南皮有个- 3 -张之洞,我们南皮现代,有一个

7、小说史的专家叫孙楷第,死了二十多年了,他就是研究近现代的各种小说,他脑子就比一部词典还厉害,不管你写的好的小说,写的不好的小说,没有他不知道的。这也是知识,这也是学问,这也是专家,这样的专家死了后没有第二个了。他的学问并不是没有知己,原苏联现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一个俄籍的犹太人,他叫李福清,他也是小说史专家,他不断地发现中国古代的各种新的小说的篇目,曾经连续在台湾做过三四年的研究,在台湾的图书馆里他也研究出了这些新的知识。所以知识也很好,但是仅仅是知识是不够用的。仅仅是知识,反正你这个知道一点,那个又知道一点,你不是这方面的专门学问的话,人家对你没有多大兴趣。我更希望和提倡的是:通过读书,来激

8、活、来发展、来推进、来扩大我们的精神能力。读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读书,使我们的精神能力有所增进。什么叫做精神能力呢?比方说分析的能力,辨别的能力。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一个真正的有头脑的一个人,一本书拿来稍微翻一翻就可以知道这本书到底它的价值怎么样。和一个人交谈几句,对这个人也能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还有想象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是吧?我们现在喜欢说创新,创新的能力。通过读书,看到别人,看到前人,看到那些有贡献、有成就、有智慧的人是怎么样做学问的,是怎么样做事情的,是怎么样发明创造的。哎?他也能发明创造?他能有想象力,概括的能力,联想的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甚至于一通百通。有这样的一个精神能力,那

9、就大大不一样了。它不但能够改善你的精神能力,而且能够改善你的意志品质。就说它这还不仅仅限于你的智力、思维能力上的这种扩展、这种发展。比如说它能增加你的抗逆能力,咱们这个农业,良种很讲这种抗逆性,不怕水灾,不怕涝灾,不怕旱灾,不怕风,不倒伏,不怕病虫害,不招虫子,招了虫子也不会让虫子发展得过快。精神上也需要有这种抗逆能力,人的这一生几十年,绝不可能天天都在顺利的情况下度过。掌控的能力,自己对自己能有所掌控。我们在很早看那个赵丹演的那个电影,这大概是 1959 年的时候,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放映的林则徐 。林则徐的这个办公桌上,或者客厅的桌子上,他老摆着、写着两个字”制怒- 4 -“,就是人不要发脾

10、气,不要生气,你甭管多伟大的人,你一旦发脾气,你会做不到非常理性地判断,所以他有一种自我掌控的能力,虽然做到并不容易。同样呢,他也还有一种自我动员的能力,就是能把自己的精神、把自己的智力、把自己的知识、把自己的学问全能够提取出来,能够振奋起来,用电脑的语言来说,就是能调出来。你看到很多书,你知识也很多,年岁也很大,问题是遇到什么事你全忘了,什么你也想不起来,该说的话你老是过去三天以后你才想起来。哎呦,那天本来应该这样说话。只有把这个读书变成读生活,变成去发现生活的真谛、发现人生的真谛、发现事物的隐蔽的这种规律,这样的读书呢就是活的读书。我不是说了嘛,它是一个激活的过程,而不是把你捆死的一个过程

11、。比如说,咱们山东是孔孟产生的地方,孔子的许多话本来是非常和生活贴近的。我们写小说的人,我们从前很喜欢用一个词,叫”从生活出发“。你不管写什么,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生活给你的感受,给你的记忆,给你的怀念,给你的感情,叫做从生活出发。用歌德的说法呢就是”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用现在我们政策的说法呢就是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实际。其实你看孔子的很多说法,它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他一上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很生活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他说得非常实在,非常生活,也非常朴素。是不是?当然,你要求甚解,你要研究起来,这就研究不完了。光一

12、个学而时习之,这个”习“是什么意思,古往今来就有各种解释。有的说”习“是温习;有的说”习“不是温习, ”习“是实践,学了以后就要实践。他们这也很好。 ”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有人又分析,说”有朋自远方来“又和”学而时习之“一样。一本书,一本很好的书,你读过,过了十年了你还又读,就好像老朋友从远方又来了一样。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这一上来就提到别人无意中做了冒犯你的事,不要生气,这才是君子。孔子的这个说法,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又非常像庄子讲的一个故事。庄子很喜欢讲故事,而且讲的也非常生活化。庄子说:”你划着船,逆流而上,上边有一个船过来了,照着你的- 5

13、-船就来了,这个时候你船上的好几个人就站的船头上喊“不要过来,不要过来” ,很着急,如果结果这个船它不听你的,它继续冲着你的船就来了,嘣的一声就撞上了,你的船上的人全跳起脚来骂“瞎了?不长眼?不想活了?”但是呢,你骂了半天一看,对面来的是一条空船,它没有人,它是被大水冲下来的一条船,这船嘣的一声撞到你船上了,你一点火气也没有了。这也是“人不知而不愠” 。是不是?它是没有人的船。庄子他有另外的角度,就是:为人做事不可太有成见,太有成心。就是你不要有先入为主之见。这样的话呢,你做的错事就少,就像一个空船一样。我给这个故事命名叫“空船无咎” 。没有得咎,空船无咎论。就平常你人不要城府太深,我们家乡的

14、话就是不要心眼太多,不要处处为你自己打算,不要老防着别人。那么这样的话呢,你即使无意之间冲撞了别人,你会得到原谅,你会得到包容,这和孔子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孔子呢是想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为人际关系划出一个规范,他的规范力求合情合理。比如说“君子之泽,三世而斩。”一个大人物,一个非常有成就、有道德、有影响的人物,乃至是一个VIP,你受到尊敬,得到认可,到了你儿子这儿了,还有人看你的面子,到了你孙子这儿了,也就齐了。他不可能一代一代的永远把你当特殊人物看待。他既承认君子之德是有它的延续性的,甚至于能够庇荫他的后人,他又认为呢,这个不会是长期的,它该结束就结束,它合乎情理。庄子也有些很合乎情

15、理的说法,他说搞祭祀的时候,用纸一类的东西糊成什么人、马、车等等。这些在祭祀的时候非常庄严,你要规规矩矩,诚诚恳恳,毕恭毕敬。冲着这些祭祀的物品和你要祭祀的先人,友人或国君或良相,你要三跪九叩,你要行礼,你要诚心诚意地在那里哀悼。祭祀完了这些东西往一块一堆,一把火烧掉,不能存着。这些东西如果存起来,他就会变成邪祟。这个中国人的头脑他真是有一种合理化的分寸感,从古代,他既承认祭祀的必要性,包括祭祀的道具的庄严性,又认为这个庄严不是绝对的,是有它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的,在什么场合什么事件,你不能老是这样,不是说祭祀完了这个东西就变成了神了,是吧?做了一个纸马,这个纸马你一辈子老得供着它,那还得了?祭

16、祀完了后往仓库里一堆,找一个合适的时间- 6 -拉出去烧掉,下次再祭祀下次再做,非常合乎情理。那么孔子的有些分析,我觉得有些分析是非常有社会经验的。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西方讲政治,他们常常讲,他们说民主的含义要义并不在少数服从多数,因为掌握多数对于不民主的人来说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比如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拉克战争以前他在全国搞了一次公民投票,他得的拥护票是百分之一百,全国几千万张票里头没有一张反对票,这不是绝对的多数吗?西方讲就民主的要义在于多数对于少数人的容忍和少数人权利的保证。当然这是一种说法,他是否做到了是另外的问题。 “小人同而不和”这就更厉害了,什么叫小人同而不和?黑手党呀,你看电影教父 ,你看香港的各种什么描写黑社会就那样的,那些电影是不是?他说什么都是大家绝对的一致,但是大家互相戒备,互相打主意,不知道什么时候,谁就搞谁一手,越是小人越“同而不和” ,你看不出什么分歧,但是呢他面和心不和。孔子的这个总结相当的厉害,而且他入世很深,现在有些反对孔子、轻视孔子的人认为他说的都是空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