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14868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内容摘要: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在给我们留下几千首诗歌的同时。一篇与元九书 ,传承千古,其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人生。其“兼济之志” ,以儒家的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 ,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纵观白居易的一生,仕途转折起伏,虽然在其人生后期闲适和消沉,但是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从诗人留下大量的诗词文章歌赋之中我们颇能发现他心系平民大众的情结深长。本文拟通过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借助他的诗词文章,来探论在当时一个土大夫的仁人之心,以其对当今世人的昭示。关键词:

2、白居易 诗词文章 思想 平民情结。白居易的平生简介:白居易:生于公元 772 年,卒与 846 年,字乐天,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以明经 出身,白居易二十九岁参加科考,为进士科第 1四名,从此进入仕途,最终以太子少傅之职分司东都,病逝于洛阳,享年 75 岁,后葬于洛阳龙门琵琶峰。白居易的一生,本文以三个阶段划分。第一阶段:三十岁前,是少年、青年时期。其思想主体为:“学则优济仕”的考取功名的思想,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而决定了他的人生发展方向。第二阶段,从三十二岁入仕做官,任授书郎中,到五十八岁辞去刑部侍郎,离开长安分司东都止,是青年。

3、中年时期。其思想先是“济世”为民,后是“济世”与“独身”兼顾。第三个阶段是从五十八岁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到七十五岁谢世止,是中年向老年人生转变时期,其生活趣向闲适,退隐思想浓厚,虽然理佛坐禅道,但兼济之志犹存。绝世唐门最新章节:http:/www.7871.org/new/白居易一生的重大事件有:贞元十六年(公元 800 年)考取进士,进入仕途,时年二十九岁。元和十年(公元 815 年),当朝权贵借白居易在朝廷越职言事,将其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三年(公元 818 年)赴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公元 820 年) ,回京城任职,面对朝廷激烈的牛、李党争,不愿卷入其中,自请外故任职。长庆二年(公元

4、 822 年)七月,任杭州刺史。长庆四年(公元 824 年)五月,杭州刺史任期满回到洛阳。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任命白居易为苏州刺史。宝历二年初冬(公元 826 年)经朝廷批准白居易因眼疾离职苏州,次年春回到洛阳,后入京城,任刑部侍郎。大和三年(公元 829 年) ,白居易辞去刑部侍郎再一次返回洛阳,先后做过一任河南尹和一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会昌六年(公元 846 年)八月,病逝洛阳。白居易平民心结的表现形式:诗歌特点:通俗易懂,贴近大众。在写作诗词时,白居易每作出一首诗,总是先念给邻居的老奶奶听,然后再念给普通村民和孩子听,一旦发现他们有听不懂的地方,就立即修改词句,直到所有听诗之人

5、明白才定稿。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都经过千锤百炼,虽然语言通俗浅近,但是寓意深远,能反映出平民百姓的心声。白居易这种质朴纯善,一心只为百姓创作的精神叫人钦佩,通俗易懂,妇孺皆知,真正走到了百姓中间。他为民间普通百姓能享受到诗歌的熏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从不自恃才高,轻视没读过书,不识字的寻常百姓,而是热心向他们询问,征求意见,力求作出属于平民百姓的诗篇。当时,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唐宣宗登基后,不但欣赏白居易的诗和才能,还想任命他做宰相,当他听说白居易在八月去世的消息后

6、,非常悲伤,写了一首悼念他的七律吊乐天: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首七律诗对白居易诗歌的成就给了最高的权威性评价。绝世唐门全文阅读:http:/www.7871.org/诗词立意:诗露锋芒,抨击当政,敢为民众鼓与呼。在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前,他写出了大量的讽喻诗,痛苦,他勇敢地喊出了“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 “不畏权贵怒,亦任亲朋讥” 寄唐生诗 ;他指责唐宪宗奢侈的生活;“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 (隋堤柳 ) ;他斥责文官武将的骄奢淫逸:“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7、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 ) ;他嘲讽贪官:“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还有杜陵叟,观刈麦,卖炭翁, 新丰折臂翁 , 陵园妾, 上阳白发人等,这些诗歌,或为深受重负的百姓发出深沉的叹息,或为被宦官抢却的孤单老人忧伤,有的写出了人民对战争的怨恨,有的长出了被压迫在社会底层葬送韶华青春妇女的悲歌。他用诗词文章,勇敢地作平民百姓的喉舌,长出了当时贫苦人民的心声,白

8、居易可称得上是中国史诗上的第一人。由于当时唐朝国力日渐颓废,社会矛盾日渐突出,许多问题是体制上的,仅靠诗人用文章呐喊,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累及自身。在唐元和十年(公元 815 年) ,白居易被贬江州,成了谪卧浔阳城的司马闲官。贬官江州后思想的重大调整,形成新的“兼济天下”的平民情结白居易时代的江州司马,不过是承袭旧制而已,实际上是对京城被贬官员的一种冗员散置性质。 “萧条司马府,门巷无人过,唯对大江水,秋风朝夕波” 。这就是当时白居易的司马官邸。 “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 ,诗人成了闲人一个。白居易在此回顾自己为官之路的坎坷起伏,意识到自己“始得名于文章,终得

9、罪于文章”思想上不能说没有变化,从此以后他的诗歌少了对黑恶势力的揭露和批判,少了对平民百姓的呐喊。那么是白居易取消了自己的“兼济天下”的志向么?我们从一篇文章中能找出答案。在江州,白居易写了一篇振聋发聩的与元九书 。在这封给大诗人元稹的信中,他用另一种态度在重新审视、对待生活和自己面对的现状,他换了一种方法来诠释他一贯的“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理念。他写道: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 2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

10、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这是诗人在积极调整自我,主动等待时机。思路决定出路,白居易在江州的思想变化,为他以后出任三郡刺史,造福百姓实现人生理想打下了基础。短信大全:三郡刺史做平台, “兼济天下”的志向得以实施并收到成效,诗人的平民情结得到体现和提升。元和十三年(公元 819 年) ,白居易被免去江州司马,赴任忠州刺史,忠州,即现在的重庆忠县。到忠州当天就写下忠州刺史谢上表 ,以表自己“誓当负刺慎身,履冰厉节,下安凋瘵,上副忧勤”的执政理念。在忠州生活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把朝廷给他整修官衙的钱全部捐出,还捐出自己的俸禄,发动绅商捐款。他用这些钱带领百姓从山崖绝壁上开出一条道路,在城东

11、修建一座宽阔高大而坚固的石拱桥。忠县县城“白桥”的称呼由此而来并流传至今。他看到当地经济落后,百姓常为日常生计所困,通过实地考察,这里有适合种植荔枝的自然条件。他给同僚写信求援,在得到技术和种苗的支持后,白居易带领全家和城中百姓,大力种植荔枝让忠州成了著名的荔枝产地;他还在城东严颜桥一带种了很多的柳树和花木,彻底改变了这里荒凉的环境。在工程建设当中,他亲自到工地现场,勘测、设计,查看,监督,干活。百姓问他:“白大人修路修桥,植树种花,欲久住此乎?” ,诗人笑答:“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归去诚可怜,天涯住亦得。 ”他劝农民努力搞好生产,重新制定纳税法,实行“均赋”打击不

12、纳税的地主豪强,用减少徭役减轻刑罚的举措,来减轻百姓负担,通过几年的整顿治理,忠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当百姓因事来到衙门,触目皆是简陋寒酸,不禁疑惑相问。他笑着写下了答州民问:“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官职家乡都忘却,谁人会得使君心?”表露出他一心为州民干实事、干好事的为官情怀。在长庆二年七月(公元 822 年) ,白居易自清外放,朝廷任命他为杭州刺史,任期三年,实际上在杭州只有 20 个月,在他的任期内,彻底治理西湖,是他的主要政绩之一。西湖治理分为两部分,一是疏通六井把四十年前李泌建造的六口水井疏通淤塞,解决了杭州城人民的饮水之难,免去了远途取水之苦;二是在西湖的东北岸一带筑起捍湖

13、大堤,捍湖大堤从钱塘门开始,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称上湖,堤外称下湖,平时蓄水,旱时灌溉。这一工程有有效地保证了当时居民有水吃,降低了旱涝灾害的发生。这个筑堤蓄湖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完成,824 年 3 月,白居易亲自写下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成为西湖治理的重要文献。诗人在杭州三年,政务清平,打官司的人很少,凡有穷人犯法者,令其在湖边植树;富人犯法要求赎罪的就在湖面上开垦几亩葑田 ,这样既没有违反朝廷法度,还体现出执政者的仁爱之心。 3白居易到任不久,他听说两个下属阁员冬天没有棉衣。白居易在送他们棉衣后,二人写诗答谢。据此,诗人写下了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 : 4“ 。 。 。

14、。 。 。 。 。 。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他用巨大的衣裘作比喻,用法律和制度来剪裁,用仁爱做棉絮,计划用三年时间,让杭州人民得到温暖。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留下了一湖碧水,一道长堤,六口水井和二百多首诗词,还将自己的一大笔俸禄留在官库内,以备后任官员的急用之需,以后归还。当他离别时,全城父老乡亲盛情相送,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别州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离任杭州不到一年,在唐敬宗宝历元年三月四日,被任命

15、为苏州刺史。对此,诗人是有顾忌的,当时苏州管辖范围大,政务繁重,如他诗中所言:“甲郡标天下, 环封极海滨,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自古才能少,何堪宠命频” 。在他给元稹的秋寄微之十二韵中写道:“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销在两衙中。”面对如此繁重的政务,他还是抽出时间,走进平民百姓中间,关切大众的农桑劳苦,贫困饥寒。在苏州一年半的任期内,为了便利苏州的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 ,简称山塘街。路堤修成后,不仅种上“桃李莲荷数千枝”并且开设了店铺,成为苏州热闹的市井。特别是半塘桥的夜景, “七里山塘灯夜船” ,由此可见一斑;虎

16、丘山因此也增添了景色,山塘河堤、道路的开凿和修建,使苏州的水陆交通大为便利,有礼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诗人因眼疾辞官,告别苏州父老的时候, “ 。 。 。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还乡信有幸,去郡能无情。 。 。 。 。 。 。 ”,表露出对 5苏州人民依依不舍。在苏州的十七个月当中, “浩浩苏州民,郁郁长洲城,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 ,谦虚的诗人不因山塘河堤、道路的修建政绩而沾沾自喜,而苏州城的百姓也是少有的“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地热情相送。刘禹锡的白太守行诗中有云:“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诗句虽有夸张,但是苏州人名敬爱白居易的清廉,是无容置疑的。多年后的苏州人民“坐中皆言白太守,不负风光向杯酒,酒酣襞笺(音 bijian)飞逸韵,至今人人传在口”辞职离开苏州后,白居易在大和三年(公元 825 年)经朝廷批准,再次分司东都,时年 58 岁,此后白居易一直住在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